1.徐州的汉文化徐州最出名的文化就是汉文化和饮食文化。 汉文化: “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这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化旅游者的共识。 可见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因为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于1987年已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她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自唐尧封篯铿,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国以来,篯铿就被称为彭祖,建都于彭城。 这里就成为中国东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续八百年之久。夏商时期,大彭国很强盛,曾成为五霸之一。 至商武丁43年,大彭国被灭,但之后仍以彭祖相称。春秋战国时期,曾经为徐国国都、楚国国都和西楚的国都。 因彭祖是烹调业和气功的祖师爷,所以彭城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先驱的奠基人之一(道家思想是汉初形成的文化的核心思想),亦被西汉目录学鼻祖刘向称为硕仙。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之久。在历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开国皇帝,但影响最大的就是汉朝,因为它是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是汉高祖刘邦故里。 (1)古彭徐州是中国汉文化的创始人刘邦的故里 据《史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人”。当时沛为沛郡(秦之前为泗水郡),所辖彭城周围37个县。 丰邑即丰县。又据明代《关王庙记》载:“丰邑,古徐州城,汉高祖诞生之乡也。” 《高祖本纪》上曾有刘邦自言:“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可见,丰县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其具体地址就是今丰西北12里(华里)金刘寨村,因为至今这里还有刘邦曾祖父刘清之墓,还有汉皇祖陵的遗址遗碑两件:一碑上写“西汉高祖,丰邑西北隅离城12里力村畴(今金刘寨)西王庙碑记。” 另一古碑上写“汉之故里”字样。这既说明金刘寨就是刘邦的老家,又说明这里就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不然怎会写“汉之故里”呢?汉皇祖陵不仅有刘邦的先祖墓冢,而且经汉代修建,规模还相当宏大。以刘清墓为中心,东北角建有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名曰“西王庙”(古碑尚存),西北角建有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名曰“东王庙”(尚存石狮、石碑头和碑座),正东边建有蜀汉昭烈帝刘备和关羽、张飞的三义庙(五十年代拆除),正西边建有刘玄(待考)的玄帝庙(1966年拆除),正前方为千米神道,两旁列有石人、石马、石丞相,气势壮观,曾引世代墨客骚人考察参观。 此外,由于刘邦生长在丰县,故在丰县留下许多活动遗址和传说故事。如喝凤凰嗉土刘邦方能降生的凤凰嗉遗址、刘媪歇息龙雾桥有孕生刘邦的桥址和桥碑、刘邦避难出逃的五门和七里铺的遗迹、遗址、刘邦跟马惟先生上学的地方“马公书院”遗址、还有卧牛岗、卢绾道、斩蛇沟、邀帝城、分榆社等等。 所有这些,说明刘邦在家乡的活动事迹颇多,亦证明丰邑就是刘邦的老家。由于刘邦创建了大汉王朝,并广泛地吸收了百族文化的因子,从而创造了光辉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汉文化。 所以刘邦被史学家称为“汉祖”或“汉之始祖”,因此,历代皇帝就称金刘寨为“汉之故里”。综上所述,徐州丰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饮食文化: 徐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徐州古称彭城,缘于彭祖和他所建立的大彭氏国。 彭祖是我国烹饪界公认的始祖,相传在尧之时,彭祖因擅烹饪野鸡汤,得到帝尧的赞赏而受封,在徐州一带建立了大彭氏国。 徐州的菜点秉承有大彭风味,制作考究,风味独特,自成体系,几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羊方藏鱼因将鱼置于割开的大块羊肉中文火同炖而得名。 相传,彭祖的小儿子夕丁喜捕鱼,彭祖恐其溺水坚决不允。一日,夕丁捕鱼回家,正巧彭祖不在,夕丁让其母剖开正在炖着的羊肉,将鱼藏入其中。 彭祖回来吃羊肉,感觉异常鲜美,于是如法炮制,便产生了 羊方藏鱼 这道菜。 据传汉字中的 鲜 字即源于此。 帝尧时期,尧封颛顼的玄孙钱铿于大彭,建立了大彭国。 铿为彭祖。 他曾献雉羹于帝尧,受到了尧的褒奖。 屈原《楚辞;天问》中有 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之句。 汉代王逸注: 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 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称彭祖为 中国第一代职业厨师 。 彭祖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所创的雉羹、羊方藏鱼、麋鱼鸡、云母羹等名菜名汤流传至今。 其主要贡献在于把人类饮食由熟食推向味食,由粗食推向精食,将饮食与养生相结合,创出了药膳、食疗等饮食的新天地,对发展民族饮食文化,增强民族体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曾烹子事主的易牙来到彭城,求教彭祖的烹饪之道,终成烹调大师。 商殷之际彭祖后裔纷纷迁往山东、河南、四川、浙江等地,将饮食文化推向全国各地。 汉代高祖刘邦定都长安,将彭城烹饪技艺带到了西部地区。 汉时徐州在烹调技术上已有较大发展,炊具的使用也有了很大进步, 牝鸡抱蛋 、沛公狗肉 、鸳鸯鸡 等名菜相继产生,同时面点如烧饼、馓子等也相继出现。 魏晋之后,彭城人多次南迁,又将彭城烹。 2.徐州的汉文化两汉文化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其实还不仅如此,东汉时期,在现在的徐州行政区域内还分封过一个下邳国,有四位下邳王嬗递。 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徐州西汉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楚王陵和狮子山楚王陵。以“精”“奇”“雄”各领风骚。被誉为徐州文化三绝之一的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汉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性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西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的是崖洞墓,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发生了变化,盛行的是汉画像石墓。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礼堂里的雕刻壁画。汉画像石雕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画像石500余块。徐汉画像石同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 3.赞美徐州的诗句《晚眺徐州延福寺》(储嗣宗) 杉风振旅尘,晚景藉芳茵。 片水明在野,万花深见人。 静依归鹤思,远惜旧山春。 今日惜携手,寄怀吟白苹。 《送客之江宁》(韩翃) 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 4.赞美徐州的古诗赞美徐州的古诗有:1、元代 萨都剌《彭城怀古》2、宋代 苏轼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3、宋代 苏轼 《江城子.别徐州》4、作者不详的《情怀徐州古八景》5、宋代 吕定《戏马台》6、北宋 陈师道《登快哉亭》一、彭城怀古元代 萨都剌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 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 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锺。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译文古老的徐州啊形势极为险要,这里曾经消磨了多少豪杰英雄。遥想身披铁甲的双瞳人项羽,身跨乌骓驰骋千里流血流汗,率众浴血奋战营帐如云;最终四面楚歌八千人风云四散乌江自刎,想必他那冤魂啊,怎肯撇下八千江东子弟的阴魂而自过江东。 到而今只有黄河如带蜿蜒于远方,纷乱参差的山峰高低逶迤起伏如龙。取得胜利的刘邦陵阙而今也秋风萧瑟,禾黍离离长满关中。 当年项羽操演兵马的戏马台已残破不堪,燕子楼上空留风流韵事的传说,早已人去楼空。人生百年如秋风中的匆匆过客,暂且开怀畅饮一饮千盅。 回望夕阳照射着凄凉的荒城,独自倚立阑干目送着远去的飞鸿。作者元代著名蒙古诗人萨都剌,少年得志,趋达人生颠峰。 赴任江南路经徐州时,怀念先祖马上功业,感念项羽纵横九州,俯瞰古彭四野群山,吊古伤今、感慨人生,英雄豪迈、吟成绝唱。该词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作曲、著名歌手韩磊演唱,取名《一饮尽千钟》(木兰花慢•彭城怀古)成为徐州城市推介歌曲。 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宋代 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译文明月如霜般洁白,好风就如同清水一样清凉,秋天的夜景清幽无限。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看见。 三更鼓声,声声响彻夜空,一片树叶悄悄落到地上,轻音竟把我的梦惊断。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来后我把小园处处寻遍。 那长期在外地的游子早已疲倦,看那山中的归路,对着故乡家园苦苦地思念。看如今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盼盼已经不在,楼中的画堂里空留着那呢喃双燕。 古今万事皆成空,还有几人能从梦中醒来,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着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长叹。 三、江城子.别徐州宋代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译文流落在滚滚红尘中,人在天涯,思绪无穷!已经相逢了,可在一起时候的欢乐却是那么短暂。 在我临行之时,握着佳人纤细的玉手,欲语还休,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想要问温暖的东风还留下多少?春天纵使还在,与谁共赏呢?隋堤在阳春三月里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 我却要在此时和向北归家的鸿鹄背道而驰,远去南方的吴中,回头远望这第二故乡般的徐州,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我想要把相思离别的眼泪寄给徐州,却是流不到楚江的东面啊!四、情怀徐州古八景作者不详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黄茅岗上金丝柳,红杏花开燕子楼;戏马台前笙细细,云龙山上乐悠悠;九里山前高项战,白云洞中静安修;子房山居清福地,王陵母冢万古留;楚汉相争今何在?惟有横波水东流。 这首古诗作者不详,说的是徐州古时候叫彭城,从来就是个打仗的地方,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0多次。此诗说的是旧时徐州的八大景观:黄茅岗、燕子楼、戏马台、云龙山、九里山、白云洞、子房山、王陵母冢。 戏马台,位于徐州市中心区户部山上,是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五、戏马台宋代 吕定据鞍指挥八千兵,昔日中原几战争。 追鹿已无秦社稷,逝骓方叹楚歌声。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 回首云山青矗矗,黄流依旧绕彭城。译文横刀勒马指挥着八千江东子弟兵,往日在中原一带经历过多少次的战争,英雄角逐亲手推翻了暴秦的统治,最终还是悲歌"逝骓",感慨四面的楚歌之声。 英雄的往事像过眼的烟云,至今英雄又何在?戏马台前寂寞冷落只有青草丛生。回首云龙山郁郁葱葱高高矗立,黄河的流水悠悠,依然环绕这古老的彭城。 六、登快哉亭北宋 陈师道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译文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水,绕着城墙缓缓地流淌;泉水穿过乱石,溅起阵阵水花,发出哗哗的声响。远处,西下的太阳刚刚隐入地平线,层层暮霭就遮住了重重山冈。 那空中的鸟儿急忙地飞翔,不知道它要飞向何方;天上飘浮流动的白云,是那么的悠闲,和我的心情一样。我站在快哉亭上游兴正浓。 5.介绍一下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 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其实还不仅如此,东汉时期,在现在的徐州行政区域内还分封过一个下邳国,有四位下邳王嬗递。这些国王的陵墓犹如地下宫殿般的华丽,国王生前喜好的珍玩和国库的积蓄,尽都填充于墓室中。 徐州汉墓中的王陵墓葬,构成了徐州两汉文化的“三绝”之一。 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 徐州西汉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楚王陵和狮子山楚王陵。以“精”“奇”“雄”各领风骚。 被誉为徐州文化三绝之一的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性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西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的是崖洞墓,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发生了变化,盛行的是汉画像石墓。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礼堂里的雕刻壁画。 汉画像石雕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画像石500余块。 徐汉画像石同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除汉墓、汉俑、汉画之外,徐州的两汉文物精品,在中国的两汉文化中也是独领风骚,引人嘱目,北洞山楚王陵出土的220余件彩俑;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铠甲、玉棺、玉豹;小龟山楚王墓出土的水晶带钓、刘注银、火山汉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戏马台的高台秋风,可使你概见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能让你领略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古绝唱;子房祠的晨钟暮鼓,会令你对“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浮想联翩。 所有这些,又为徐州的两汉文化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一位历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这样说:“象徐州这样的城市,荟萃两汉文化如此丰盛的内容,在中国的历史名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两汉文化看徐州”名副其实。 6.有关徐州的乡土风情一言难尽 还是自己来感受吧 徐州人比较豪爽,比较有名的是汉文化 徐州人文 徐州古文化遗址极为丰富,唐代的任山古道,遗迹犹存;新石器时代的大墩子、刘林、花厅等遗址出土万件文物,精美罕见。 共发掘古墓葬数百座,以汉墓为主,主要有土山汉墓(云龙山北麓),北洞山汉墓(北郊茅村),东洞山汉墓(下淀乡),刘注墓(拾屯小龟山)。徐州是汉画像石最集中地区之一,建国以来先后发现完整画像石墓近30座,散存汉画像石约400余块,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 徐州名胜古迹兼有南秀北雄之长,云龙山、兴化寺及其石佛,九里山的白云洞,户部山的戏马台,以及俗称为“五楼”的霸王楼、彭祖楼、黄楼、奎楼、燕子楼,代表了徐州传统文化特色。古建筑、现代文物和革命文物如乾隆行宫、兴化寺、文庙、权瑾牌坊、彭祖祠、道台衙门、吴亚鲁旧居、郭乐山旧居都受到市政府的重视并得到保护。 在徐州的历史上,记载了许多领袖人物的光荣业绩和文人墨客的精彩诗篇: (1)、彭祖 徐州古称彭城,肇源于彭祖。相传彭祖是黄帝的后裔。 彭祖是著名老寿星,活了八百岁,善于导引气功养生,也善于烹调,被称为我国烹饪鼻祖。据说他关于烹调雉羹,进奉给尧帝受封而建立大彭氏国。 市南郊有占地520亩的公园,命名为彭园,内有汉白玉石雕彭祖像,建有彭祖祠和大彭阁,成为海外彭氏后裔来徐寻根祭祖的活动场所。 (2)、刘邦 徐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刘邦的故乡,其出生颇有神话色彩,传说刘邦之母避雨于桥遏龙而孕,其受娠地龙雾桥就在今天丰县城东北的梁楼村。 刘邦儿时避乱迁到沛城以北三里左右的地方落户。故当地有“丰生沛养汉刘邦”的说法。 刘邦在三十岁时,在沛县治东一里的泗水上岸上担任分管治安的泗水亭长。八年的亭长生涯对刘邦意义重大,在此期间,他先后结识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批人,这些人在他后来的政治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9月,刘邦在泗水河畔宣誓起义。此后,刘邦的势力不断壮大,经过八年的战争,抗暴秦、诛逆楚,终于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高祖十年,刘邦亲征平叛而归,途经沛县故里,在沛宫大摆酒席,宴请父老乡亲。还挑选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组成合唱团,以助酒兴。 酒酣之时,刘邦击筑高歌,自赋诗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儿童亦随之唱和。歌罢,高祖挥剑起舞,万分伤感。 对沛县父老说:游子思故乡,我虽定都长安,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要回归故里。 高祖离沛后,沛人为显扬帝威,请金石良匠将《大风歌》摹刻上石,并筑百尺高台,立碑于台上。 《大风歌》碑相传为东汉蔡邕所书,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流传至今。 (3)、项羽与戏马台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下相人。 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公元前209年起兵吴中,联合义军,翦灭暴秦。 公元前206年建都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在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其像成于1987年夏,高285厘米,顶盔贯甲,足踏岩石,迎风而立,显得十分矜持、威严、刚愎、剽悍。 戏马台,是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 历代在台上营建了不少建筑物,诸如台头寺、三义庙、名宦祠、聚硅书院、耸翠山房、碑亭记等。 (4)、五里三诸侯 在徐州,特别是沛县一带。 一提到“五里三诸侯”,当地的父老乡亲便神采飞扬,津津乐道。所谓“三诸侯”是指汉初的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汝阴侯灌婴,他们的故居皆在今徐州沛县安国乡境内,三地成品字形,相距均五里,故称“五里三诸候”。 王陵、周勃、灌婴都是汉初重臣,为刘邦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为巩固汉政权出了大力,都官到丞相。这只是个代表性的说法,秦初,徐州一带藏龙卧虎,人才辈出,风云人物、王候将相何止这三人!据统计,刘邦称帝后,封侯143人,其中徐州沛籍就有23人,如萧何、曹参、昌、樊哙等。 (5)、苏东坡 徐州市区庆云桥东,故黄河南岸大堤上,矗立着一座双层飞檐的黄色高楼,歇山抱厦,光彩熠熠,这便是新修复的黄楼。 历史上的黄楼,是900年前徐州知州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在徐州城东门之上建造的。 熙宁十年(1011年)四月,苏东坡由密州(山东诸城)调任徐州知州。苏轼在徐州一年又十一月,为徐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也写下了许多描绘徐州风土人情的名篇佳作。 苏轼到达徐州不过三个月,黄河泛滥,大水逼到徐州。苏轼亲荷畚锸,布衣草屦,结庐城土,过家不入。 在他的组织、指挥和影响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避免了大水灌城的惨祸。苏轼“以身帅之,长城存亡”而战胜洪水的壮举,受到朝廷的奖谕,也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与敬重。 苏轼为了防止大水对徐州的威胁,一方面筑堤固岸,一方面加高城楼,元丰元年二月,动工在城东门档水要冲处建造了二层高楼,因为“水受制于土”,所以涂上。 7.为什么说徐州是汉文化发祥地“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 这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化旅游者的共识。可见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因为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于1987年已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她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自唐尧封篯铿,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国以来,篯铿就被称为彭祖,建都于彭城。这里就成为中国东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续八百年之久。 夏商时期,大彭国很强盛,曾成为五霸之一。至商武丁43年,大彭国被灭,但之后仍以彭祖相称。 春秋战国时期,曾经为徐国国都、楚国国都和西楚的国都。因彭祖是烹调业和气功的祖师爷,所以彭城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先驱的奠基人之一(道家思想是汉初形成的文化的核心思想),亦被西汉目录学鼻祖刘向称为硕仙。 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之久。 在历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开国皇帝,但影响最大的就是汉朝,因为它是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是汉高祖刘邦故里。 (1)古彭徐州是中国汉文化的创始人刘邦的故里 据《史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人”。 当时沛为沛郡(秦之前为泗水郡),所辖彭城周围37个县。丰邑即丰县。 又据明代《关王庙记》载:“丰邑,古徐州城,汉高祖诞生之乡也。”《高祖本纪》上曾有刘邦自言:“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可见,丰县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其具体地址就是今丰西北12里(华里)金刘寨村,因为至今这里还有刘邦曾祖父刘清之墓,还有汉皇祖陵的遗址遗碑两件:一碑上写“西汉高祖,丰邑西北隅离城12里力村畴(今金刘寨)西王庙碑记。”另一古碑上写“汉之故里”字样。 这既说明金刘寨就是刘邦的老家,又说明这里就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不然怎会写“汉之故里”呢?汉皇祖陵不仅有刘邦的先祖墓冢,而且经汉代修建,规模还相当宏大。 以刘清墓为中心,东北角建有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名曰“西王庙”(古碑尚存),西北角建有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名曰“东王庙”(尚存石狮、石碑头和碑座),正东边建有蜀汉昭烈帝刘备和关羽、张飞的三义庙(五十年代拆除),正西边建有刘玄(待考)的玄帝庙(1966年拆除),正前方为千米神道,两旁列有石人、石马、石丞相,气势壮观,曾引世代墨客骚人考察参观。 此外,由于刘邦生长在丰县,故在丰县留下许多活动遗址和传说故事。 如喝凤凰嗉土刘邦方能降生的凤凰嗉遗址、刘媪歇息龙雾桥有孕生刘邦的桥址和桥碑、刘邦避难出逃的五门和七里铺的遗迹、遗址、刘邦跟马惟先生上学的地方“马公书院”遗址、还有卧牛岗、卢绾道、斩蛇沟、邀帝城、分榆社等等。所有这些,说明刘邦在家乡的活动事迹颇多,亦证明丰邑就是刘邦的老家。 由于刘邦创建了大汉王朝,并广泛地吸收了百族文化的因子,从而创造了光辉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汉文化。所以刘邦被史学家称为“汉祖”或“汉之始祖”,因此,历代皇帝就称金刘寨为“汉之故里”。 综上所述,徐州丰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2)促成汉文化形成的主要人物多是徐州人 大一统汉王朝的建立,是汉文化产生、形成的先决条件和政治基础。 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之国策的制定,又是汉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然而,这两件大事的成功,除了刘邦本人的主导作用之外,与谋臣战将、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冲锋陷阵的共同努力是绝然分不开的。 然而,这些谋臣战将又多是彭城人或彭城附近的人。如汉初三杰之一的相国萧何和刘邦同里近邻;谋士张良虽属韩国人,但祖籍毫县,曾属古彭所辖。 大将军韩信属徐州南淮阴人,亦古属彭城辖地。因刘邦发迹于丰沛,跟随者丰沛人当然很多。 除亲属18人封王之外,外姓封侯者不下几十人。如丰人周勃为绛侯、雍齿为什邡侯、卢绾为*侯、沛人有曹参为平阳侯、樊哙为舞阳侯,夏侯婴为汝阳侯,周昌为汾阳侯,周成为高景侯,王陵为安国侯,任敖为广阿侯,周碟为崩城侯,鄂千秋为安平侯,邵欧为广侯,朱轸为都昌侯,严不识为武强侯,奚涓为鲁侯,周止为魏其侯,孙赤为堂阳侯,冷耳为下相侯,秘彭祖为载侯,单父圣为中牟侯,卫母择为乐平侯,杜得臣为棘阳侯。 特别是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五人皆至丞相位,对辅刘氏安天下,促使汉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不仅如此,刘邦还把彭城人迁到西方去,很快就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会,从而形成了“汉字”、“汉语”、“汉文化”。 据《汉书·高帝记载》:刘邦对诸侯子留在关中者,复之12岁,又“徒齐、楚大姓、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大性于关中,兴利田宅”。连同丰县人刘邦也在咸阳附近为太上皇建新丰,并“徒诸故人实之”。 这样,不管是开创天下,还是巩固天下,对汉文化的形成,古彭徐州人都起到了发启和奠基作用。故可以说,故彭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3)古彭徐州丰富而灿烂的汉文化遗址和文化,亦可证明徐州就是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 ⒈楚王陵汉墓群及其出土文物 由于徐州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8.徐州的两汉文化是什么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也是其发迹之地。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经过四年多楚汉战争,于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在定陶行皇帝礼,初都洛阳,后徙长安。此时,强大的汉王朝与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遥相响应,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两汉四百年间,徐州共有十三位楚王、五个彭城王,应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其实还不仅如此,东汉时期,在现在的徐州行政区域内还分封过一个下邳国,有四位下邳王嬗递。这些国王的陵墓犹如地下宫殿般的华丽,国王生前喜好的珍玩和国库的积蓄,尽都填充于墓室中。徐州汉墓中的王陵墓葬,构成了徐州两汉文化的“三绝”之一。 徐州汉代十八陵经考古的有北洞山第二代楚王墓、狮子山第三代楚王陵、驮蓝山第四(五)代楚王陵、龟山第六代楚王墓、东洞山第八代楚王陵、土山东汉彭城王陵等。徐州西汉楚王陵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北洞山楚王陵、龟山楚王陵和狮子山楚王陵。以“精”“奇”“雄”各领风骚。被誉为徐州文化三绝之一的狮子山兵马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显示出丰富的内容:有博袖长袍的官员俑、冠帻握兵器的卫士俑、执长器械的发辫俑、足登战靴和抱弩负弓的甲士俑等十余种。狮子山兵马俑既是汉代的艺术珍品,又是徐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不仅对研究汉代雕塑艺术有极高的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性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着同样的价值。 西汉时期徐州地区流行的是崖洞墓,东汉时期,墓葬形制发生了变化,盛行的是汉画像石墓。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礼堂里的雕刻壁画。汉画像石雕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徐州是中国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地之一,目前徐州地区出土汉画像石700余块,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画像石500余块。徐汉画像石同苏州园林、南京六朝陵墓石雕,并称为“江苏文物三宝”。除汉墓、汉俑、汉画之外,徐州的两汉文物精品,在中国的两汉文化中也是独领风骚,引人嘱目,北洞山楚王陵出土的220余件彩俑;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铁铠甲、玉棺、玉豹;小龟山楚王墓出土的水晶带钓、刘注银、火山汉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土山汉墓出土的鎏金兽形砚;睢宁刘楼汉墓出土的铜牛灯等珍贵文物,皆属国宝。 “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徐州两汉文化景观中还有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胜迹,诸如戏马台、泗水亭、霸王楼、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王陵母墓等,每处景点,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使人联想到的是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戏马台的高台秋风,可使你概见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雄风;歌风台的大风歌古碑,能让你领略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千古绝唱;子房祠的晨钟暮鼓,会令你对“张良吹箫散楚兵”的传说浮想联翩。所有这些,又为徐州的两汉文化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一位历史学家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上这样说:“象徐州这样的城市,荟萃两汉文化如此丰盛的内容,在中国的历史名城中是绝无仅有的。” “两汉文化看徐州”名副其实。 9.徐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就两句吗?大概多少字?如果只两句写出徐州的文化特色还真是太大难度! 提到徐州首先想到的就是两个人 刘邦和彭祖 一个是汉朝皇帝,一个是厨师的祖师爷 所以徐州最出名的文化就是汉文化和饮食文化 一点一点写出来肯定要遗漏和不精确 我给你从网上复制一下相关两个文化的一些介绍,你了解下然后总结出来介绍给他们。 汉文化: “明清文化看北京,隋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这是中国目前流行的一种文化旅游者的共识。 可见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徐州,因为她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于1987年已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她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自唐尧封篯铿,在徐州建立了大彭国以来,篯铿就被称为彭祖,建都于彭城。 这里就成为中国东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续八百年之久。夏商时期,大彭国很强盛,曾成为五霸之一。 至商武丁43年,大彭国被灭,但之后仍以彭祖相称。春秋战国时期,曾经为徐国国都、楚国国都和西楚的国都。 因彭祖是烹调业和气功的祖师爷,所以彭城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先驱的奠基人之一(道家思想是汉初形成的文化的核心思想),亦被西汉目录学鼻祖刘向称为硕仙。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彭城还是西汉、东汉、三国时曹魏和西晋等三朝封国的国都,长达500多年之久。在历史上,徐州籍人士就出了11位开国皇帝,但影响最大的就是汉朝,因为它是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是汉高祖刘邦故里。 (1)古彭徐州是中国汉文化的创始人刘邦的故里 据《史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人”。当时沛为沛郡(秦之前为泗水郡),所辖彭城周围37个县。 丰邑即丰县。又据明代《关王庙记》载:“丰邑,古徐州城,汉高祖诞生之乡也。” 《高祖本纪》上曾有刘邦自言:“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可见,丰县就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其具体地址就是今丰西北12里(华里)金刘寨村,因为至今这里还有刘邦曾祖父刘清之墓,还有汉皇祖陵的遗址遗碑两件:一碑上写“西汉高祖,丰邑西北隅离城12里力村畴(今金刘寨)西王庙碑记。” 另一古碑上写“汉之故里”字样。这既说明金刘寨就是刘邦的老家,又说明这里就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不然怎会写“汉之故里”呢?汉皇祖陵不仅有刘邦的先祖墓冢,而且经汉代修建,规模还相当宏大。以刘清墓为中心,东北角建有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名曰“西王庙”(古碑尚存),西北角建有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的庙,名曰“东王庙”(尚存石狮、石碑头和碑座),正东边建有蜀汉昭烈帝刘备和关羽、张飞的三义庙(五十年代拆除),正西边建有刘玄(待考)的玄帝庙(1966年拆除),正前方为千米神道,两旁列有石人、石马、石丞相,气势壮观,曾引世代墨客骚人考察参观。 此外,由于刘邦生长在丰县,故在丰县留下许多活动遗址和传说故事。如喝凤凰嗉土刘邦方能降生的凤凰嗉遗址、刘媪歇息龙雾桥有孕生刘邦的桥址和桥碑、刘邦避难出逃的五门和七里铺的遗迹、遗址、刘邦跟马惟先生上学的地方“马公书院”遗址、还有卧牛岗、卢绾道、斩蛇沟、邀帝城、分榆社等等。 所有这些,说明刘邦在家乡的活动事迹颇多,亦证明丰邑就是刘邦的老家。由于刘邦创建了大汉王朝,并广泛地吸收了百族文化的因子,从而创造了光辉灿烂而又丰富多彩的汉文化。 所以刘邦被史学家称为“汉祖”或“汉之始祖”,因此,历代皇帝就称金刘寨为“汉之故里”。综上所述,徐州丰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2)促成汉文化形成的主要人物多是徐州人 大一统汉王朝的建立,是汉文化产生、形成的先决条件和政治基础。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之国策的制定,又是汉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然而,这两件大事的成功,除了刘邦本人的主导作用之外,与谋臣战将、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冲锋陷阵的共同努力是绝然分不开的。然而,这些谋臣战将又多是彭城人或彭城附近的人。 如汉初三杰之一的相国萧何和刘邦同里近邻;谋士张良虽属韩国人,但祖籍毫县,曾属古彭所辖。大将军韩信属徐州南淮阴人,亦古属彭城辖地。 因刘邦发迹于丰沛,跟随者丰沛人当然很多。除亲属18人封王之外,外姓封侯者不下几十人。 如丰人周勃为绛侯、雍齿为什邡侯、卢绾为*侯、沛人有曹参为平阳侯、樊哙为舞阳侯,夏侯婴为汝阳侯,周昌为汾阳侯,周成为高景侯,王陵为安国侯,任敖为广阿侯,周碟为崩城侯,鄂千秋为安平侯,邵欧为广侯,朱轸为都昌侯,严不识为武强侯,奚涓为鲁侯,周止为魏其侯,孙赤为堂阳侯,冷耳为下相侯,秘彭祖为载侯,单父圣为中牟侯,卫母择为乐平侯,杜得臣为棘阳侯。特别是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五人皆至丞相位,对辅刘氏安天下,促使汉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不仅如此,刘邦还把彭城人迁到西方去,很快就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会,从而形成了“汉字”、“汉语”、“汉文化”。据《汉书·高帝记载》:刘邦对诸侯子留在关中者,复之12岁,又“徒齐、楚大姓、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大性于关中,兴利田宅”。 连同丰县人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