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合理地借鉴和吸收别人的好句子】同学们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准备一个小本子,随时抄录下所读文章中的好句子,认真揣摩,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下来.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借鉴和吸收,用来充实和改造自己作文的句子.这是提高造句水平的有效途径.所谓好句子,不外是以下四种类型:一、名人名言.名人之所以有名,那是由于他们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磨难,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他们那些经过时间筛选、辗转流传下来的名言,可说是一束束人类智慧的火花.这些名言既是前人立身处世的经验总结,又是他们对后人的谆谆告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这些闪耀着奇光异彩的佳句,从大的方面说,能够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从小的方面说,可以学习名人遣词造句的方法.另外,在自己的作文中适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增强说服力.二、谚语和歇后语.这是我们民间语言中的精华.谚语是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等等.歇后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外甥点灯笼———照旧(舅)”,“黑瞎子进山洞———熊到家了”等等.适当地运用谚语和歇后语,可以使文章显得轻快、活泼.三、由于恰当地应用了修辞手法而具有感染力的句子.如郭沫若赞扬鲁迅的话:“鲁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激湍,但总有鲁迅的海;鲁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总有鲁迅的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暗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喻体选得十分精当,排比的运用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四、由于句式选用得好而收到特殊表达效果的句子.比如前文中举过的例子:“再也没有比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更能提醒你已经接近中年了.”提高造句水平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抄录、仿造、脱化四个步骤来借鉴和吸收别人的好句子,从而写出优美的文章.。 2.描写帮助他人的诗句有哪些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3、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 要被人一脚踢开的。——艾思奇 4、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5、二人同心,其力断金。——《易经》 6、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 7、民齐者强。——荀况 8、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9、聪明人与朋友同行,步调总是齐一的。——法国谚语 10、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 11、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拉封丹 12、上下同欲者胜。——孙武 1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奥斯特 洛夫斯基 14、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15、能7a64e78988e69d8331333365643538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 权 16、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邓中夏 17、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 18、凡是经过考验的朋友,就应该把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你的周围。——英.莎士比亚 19、团结就有力量和智慧,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 的团结。——英.欧文 20、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 成许多事业。——德.叔本华 3.形容“借鉴”的词语1、取长补短 2、去粗取精 3、鉴往知来 4、海纳百川 5、择善而从 上述成语的读音和释义分别是: 1、取长补短 读音:qǔ cháng bǔ duǎn 释义: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2、去粗取精 读音:qù cū qǔ jīng 释义:除去杂质,留取精华。 3、鉴往知来 读音:jiàn wǎng zhī lái 释义:鉴:审察或引为教训;往:过去;来:未来。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4、海纳百川 读音:hǎi nà bǎi chuān 释义:纳:容纳,包容。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5、择善而从 读音:zé shàn ér cóng 释义: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4.《论语》中表达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又要借鉴别人的短处来修正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话释义: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文章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