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传统文化古诗词的困境

1.古诗词文化真的没落了吗

这个问题难回答,说没落了,有伤当代人自尊之嫌,说没没落,有点不合实际。可以分开来解析:

首先,从普及和流行程度上来说,确实没有古代那么盛行,我认为原因有三:

1、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生活压力骤然增加,人们每天挣扎于各种纠结之中,大部分人很少有闲暇的时间去研究古诗词的文化底蕴。

2、古诗词形式古板,篇幅构架苛刻,甚至为了压韵脚就得费尽周折,对于喜欢随性的现代人,着实不适合。

3、古诗中有很多诗句都是饱读经书而后建笔之佳作,有很深的文化积蕴,诗词界的门外汉是完全看不懂的,甚至专业人士也难以望其项背,而这些东西虽然有价值,但对当代社会意义不大,所以大家宁可去看没多少文化含量的警句,也不愿去剖析这些内容的深层含义。

但是从深度的理解层面和剖析方面来看,包括诗词文化在内的文学文化一直在进步,一些诗词爱好者和专家对历史的考察,对作品的考证,都在从不间断进行中,而且在逐步加深。

作为古典文学的爱好者,我坚信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再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走向覆灭,而是会在这一部分人手中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散发出不源于这个时代,却属于每个时代的馨香。

2.如何对待中国诗词文化

首先,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时,我们心理上既不能是“趋之若鹜”也不能是“疾之如仇” 的态度,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实现弘扬与超越,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对其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其次。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既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也要冷静的对待社会上存在的“国学热”,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从而达到文化的交流共鉴。不能够强调了国学,就放弃了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要结合时代的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但要认真学习、熟知、理解更需要来继承、革新、创造和发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从而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

最后,要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工作,使之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发展,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弘扬和传播文化的主体,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于实践,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耳濡目染深入到人们的思想灵魂中,从而真正意义上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充分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古诗词的美,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丰富多彩,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军事、道德等多方面。因此,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简单易背的古诗词时,还要深入挖掘古诗词背后所渗透进的传统文化,诸如《竹石》《石灰吟》表现了古人艰苦卓绝,无论多么苦难依旧奋斗不息的坚韧品质。而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充分抒发出诗人极渴望报国的优秀精神品质。

因此,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反过来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1333365653831多知识,还能对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独立自主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古时,有专门的童蒙诗给儿童背诵,《诗经》更是长年累月的背诵,作为古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无可厚非。现代生活,由于生活方式已经转变,没有必要非常刻意地不顾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特征,而专门列出长长书目让小学生刻板地去背诵。不过依旧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来帮助有能力的渴望提高自己的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内的种种限制,介绍些能够被小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古诗词,比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等书记,像白居易这种浅显易懂的诗人,可以尽量多介绍些,从而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感受中国古诗词,并逐渐被蕴含在古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打动,并最终传承下去。

4.传统文化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这个问题不得不说很大,哪怕略加条分缕析,使人有一定理路可循也仍然如此,而远不是一两个人,在三两天以内,就能说得周全和明白的!然而楼主既关注这问题,也足见朋友的文化担负,所以我且勉为其难,就我所知,贡献一点寡陋的知解。

应该说,尽管中国当代的整个文化氛围无论自哪一角度说,都已与民国、晚清乃至整个中国古代不可同日而语,但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仍具有一定生命力,虽不可大言说其旺盛,却也并非完全消失殆尽。 对这一点,我们从一个事实就可窥见一斑。

清代乾隆时期组织编订的《四库全书》,至今为止仍可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系统搜集整理的一部最大全书,虽然其中不免因民族、政治等因素而有所取舍。现如今这部全书中“经”、“史”、“子”、“集”四部都已在一定程度上,以各种形式,存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如一方进入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一方为老百姓习闻传诵,一方更有许多人在身体力行。

在教育科研机构方面,大学的中文、历史、哲学乃至天文、地理等专业都可见到有关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在身体力行方面,自唐宋起即争流并峙而又相互融汇的儒、释、道三教,在今天都有相当一批人在宗奉、阐扬。

当然,自规模论,其中似乎又以释教为盛,道教居中,儒教最微,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三教九流,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有心,就都不难发现它们的身影。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也仍是面临许多困境,存在很多问题。对这一点,我们最不能自说自话,否则极可能是最苍白无力的,而必须综观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来谈。

大概只有从这一角度,才能够引出一些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而看问题也才能真正深刻。 前些时日看到一篇对刘述先先生的访谈。

他在其中说到我们中国人最近谈到文化问题,还只是在一边倒地强调文化的globalization,但事实上国际学界已在进一步讨论文化的glocalization,这个“glocalization”,就是对“全球化”与“区域化”两个概念的整合,指“全球-区域化”,意示传统文化在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全球化与区域化两个趋势在许多地方实际是并存的。 这个意思,大概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我提这个干吗?我是想说明,传统文化事实上并不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截然相背的,不能一说到传统文化,就以为那已经都是该pass过去的。有了这个思想基础,我们才能进一步谈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中的问题,否则这在人看来就全是无关痛痒的,乃至完全视传统文化为腐朽和累赘,不是吗? 在此之外,我还要提示一个背景,就是以美国学者亨廷顿的观察,在冷战后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是由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引起的。

在他的视域中,在众多的著名文明中,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的儒教文明。这说明什么?这直接说明了,在全球都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乃至完全步入了经济全球化之后,世界各大主要的传统文化在现实世界都仍是有相当生命力的。

由此我们再来看传统文化在今天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将来的方向。 对这点,我只想举出一位著名儒家的观察。

这位儒家就是唐君毅先生。在现当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最令唐先生痛心疾首的,就是中外学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都取一种考古学的态度,将其当作一种历史遗存在看待,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仍有活力的鲜活生命!唐先生说过这话已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再来看这一点,虽然不能说全无改变,比如我们前面就已举了对于《四库全书》提摄的中国文化,当代既有学院研究,又有百姓传诵,更有个人的身体力行,但它显然仍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这问题易言之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并未能从根本上转化为对我们现实生命的润泽和提升。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

既说到我们的现实生命,我们就从现实生命来照察。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骨干。

这个学说的重点在提示人们的道德修养。然则我们今天社会的道德水准既不能说已经很高,也不能说已将道德修养的指南重新回归到了儒家学说上。

折回头来看唐君毅先生。唐先生的一切学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无论其深浅、广狭,都始终是在围绕着“人当是人”、“中国人当是中国人”以及“现代中国人当是现代中国人”这三个根本的现实关注来展开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位文化巨人、哲学大家,他完全是在用他的整个现实生命来重新体会和创生我们的传统文化。 从唐先生的这个例子,我们既能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的困境,又能感受到他个人的崇高人格,也就不难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句话,克服这个困境即可。当然,唐先生的关注,固主要是在传统儒学上。

但是他指出的传统文化的现当代困境,不正是就其整体而言的么? 我们说过在今天传统的诗词歌赋、三教九流是都有人在吟诵、研习的,但又有多少人是在精神层面或者信仰层面上真正归宗传统文化的?问题就在这里。 至于怎么造成上述困境的,这当然有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我就不赘了。

5.中国当下面临的文化困境用传统文化能否解决问题

我个人觉得当下的文化困境主要是国家的制度造成的,国家的封杀、审查等一系列手段葬送了新文化的产生,如刘文正张恨水,我们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鼓励发扬新的文化,而不是一味的向世界鼓吹“四大名著”,这就好比在相亲的时候,说祖宗十八代很有钱是一样的

还有我觉得张悦然就很成功,她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作家,小说文学性很强,最主要的是她开创了小说主题先河。时代毕竟不同了,传统文化很难解决当下困境,如果新的文化能发展也很庆幸啊。 我完全不赞同楼下的关点,文化就是文化与经济无关,民国时期经济好吗?可是当时的文化异常繁荣,冰心三毛张爱玲林微因等等,阿富汗国内够乱的吧,那么《追风筝的人》不同样成为大家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三楼的大哥马克思哲学里没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这句话出自经济学。哲学、经济学、社会论、价值观,学政治如分不清事就大了。其实用哪一个都能回答楼主的问题,只是感觉太学术性了。没必要。

6.如何在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美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例如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7.民俗文化游的目前的困境

我国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民俗文化变迁总的现状是:表层变化迅速,深层观念尽管变迁缓慢,但很多传统观念也都面临被打破的命运。传统民俗文化发生变迁或变革或消失,这是民俗发展的一种正常趋势,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现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质层面还是观念层面,民俗文化的变迁还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1.传统文化价值流失。

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我们采用“人创民俗文化村、实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节庆活动方式、民族生态博物馆、民俗专题旅游”等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使民俗旅游健康稳步发展。但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在保护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无法可依”,没有培训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界,大部分保护措施都据有“滞后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坏后才采取保护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当成“摇钱树”。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业化的趋势。这种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于利,正如冯骥才所说“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后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开发中伪造、破坏、同化严重。为了吸引广大了旅客,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的地方不断模仿经典民俗文化创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遗毒未尽,把糟粕当精华,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动,损害地区民俗文化形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