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词翻译商隐诗素称难解,而《锦瑟》为其尤,有认为是恋情说、悼亡说、听瑟曲说、伤唐室残破说、编集自序说、回顾生平兼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或自叙平生说、“不可知”说等各有人在。 就我个人认为,此诗为自伤说更为贴切。诗人见五十弦之锦瑟而思身世,闻弦所发之哀音而动悲情,浑沦苍茫的感慨骤然袭入心头,浮起或潜伏的感性情感远远超过理性思维短时间内的思辨,于是便呈现出一种重茧乱丝般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无端”心绪。 怀古伤今也罢,感时伤事也罢,蓄积久深而又联想丰富、心理活动频繁极高的诗人,是最容易出现这种“无端”之感的。于是就有了“迷”,有了“惘然”。 因锦瑟而思华年,固因其“五十弦”之数近乎诗人年岁而触发华年已逝之悲,也因诗人如锦瑟一样的身世。“梦”、“迷”二字,恰是诗人抱负成虚、变幻如梦的不幸身世,壮志雄图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于哀怨凄凉的诗歌中。 “珠有泪”道出了人格化的珍珠内心的悲苦寂寞,显见诗人有志不能伸的托寓。诗借瑟声的迷幻、哀怨、缥缈以传达诗人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遭遇、境界与感受,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和悲剧心理幻化为一幅幅各自独立而又含意朦胧的象征性图景,这些象征性图景都是诗人在其创作中一再重复和反复流露的心声。 2.许渊冲杨宪益翻译了哪些相同的宋词达到CATTI 资深翻译级别,即可认定为翻译家,主要看其著作水平、业内认可度和声誉,不是简简单单一个等级考试就可以界定的 本人做笔译,很不同意将专八和翻译家做比较,两者天上地下,丝毫没有可比性,我觉得专八只是合格英语本科生应该达到的水平(相对非专业的来说,确实已经比较高了) 翻译家需学贯中西,有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文化素养、广博的知识面,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也只有林纾、梁实秋、杨宪益、王佐良、许渊冲、草婴、杨绛等这样的大贤才配称为翻译家! 3.急需古诗词翻译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书东坡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醉花音(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 醉花阴: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 因据其意,取作调名。 双调,五十二字,仄韵。 永昼:悠长的白天。 瑞脑:即龙脑香,香料名。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玉枕:瓷枕的美称。 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暗香:幽香。 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黄花:指菊花。 评解: 这是一首著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 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脍炙人口,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采取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 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 “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 “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寂寞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暗示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 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 “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离之感。 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本词是作者知镇江府时所作。 三国吴时始于镇江置京口镇,故镇江又称京口。北固亭(又称北固楼)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 此亭建于东晋,后来废毁,宋时又在旧址被重建。作者晚年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 自南宋与金国划淮水为界后,京口便成了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作者在这里的山巅上登楼远眺,他所日夜想要恢复的中原大地(神州),却全然望而不见。 南北的交争,列朝的兴亡,这种永无休止的变化,正如奔腾东下的长江水一般。这是作者囊括了时间和空间的全局,从宏观上发出的一种感慨。 《三国志》曾载曹操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 ”《三国志》又载曹操赞叹吴主孙权驭军有方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若豚犬耳。” (刘景升即刘表,儿子刘琮举荆州降曹,为曹所鄙视。)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业为江东主,时曹操已四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