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不能原谅别人的诗句

1.有没有描写求人原谅的诗句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苏轼

道歉诗:

今知黄花满地金

愧与诗人菊花吟

应召回京无缘续

他日重逢续前情

他日妄称少年狂

今朝始知吹落瓣

愧与宰相乱续诗

**飘落满地金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行香子

丹阳寄述古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销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

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

陇头云。

2.表示原谅的诗句

1.人非尧舜,谁能尽善.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2.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清.金缨《格言联壁》

3.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汉.陆贾《新语.术事》

4.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

5.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古今楹联类篡》

6.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汉.刘向《新序.节士》

7.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宋.善棋道人《绝句》

8.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

9.能容小人,方成君子.明.冯梦龙《增广智囊补》

10.宽厚能容忍.《庄子·天下》:“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后汉书·傅燮传》:“陛下仁德宽容,多所不忍,故阉竖弄权,忠臣不进.”

11.包容;原谅;不计较.《宋书·郑鲜之传》:“我本无术学,言义尤浅,比时言论,诸贤多见宽容

3.有关于表达认错道歉的诗句

1、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清纳兰性德《虞美人》

译文:记得那次在曲折栏杆的深处见到你,你抹掉泪水,颤抖着依偎在我怀里。分别之后,你我各自承受同样的凄凉。每逢月圆,便因不能团圆而倍感伤心。

我们长久别离,忍受孤眠的痛苦,我知道你的枕头上总是沾满泪痕。回忆起你最让我心动的一刻,那时你穿着绣有花枝的罗裙,分外清丽。

2、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岭《闺怨》

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稹《离思》

译文: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4、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译文:当时百花齐放,我却偏偏摘了朵白色的梨花送给你这个皮肤洁白如玉的女子。如今我就像那两三棵树一样静静地站在江边,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

5、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北宋 贺铸

译文: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6、情鬓夜冷风花白,殇歌离愁时难熬!愁更愁来伊人怨,莫问回首道歉来。——现代佚名《致歉诗》

译文:与心上人离开后,心情很惆怅,让心上人担心了,你什么来向我认错。

4.形容“不原谅对方”的成语有哪些

刻骨仇恨、枕干之雠、切骨之仇、不共戴天、势不两立。

1. 刻骨仇恨

【读音】 [ kè gǔ chóu hèn ]

【释义】永记心头的深仇大恨。

【出处】穆欣《北线凯歌》三十:“战士们热血沸腾,跃出战壕,怀着对阶级敌人的刻骨仇 恨,杀声震天,与数倍于我之敌展开白刃格斗。”

【造句】战士们怀着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冲向敌阵。

2. 枕干之雠

【读音】[ zhěn gàn zhī chóu ]

【释义】指不共戴天的仇恨。

【出处】宋·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 弼 ( 富弼 )与 韩琦协议:制以三年为 率,不得复有干请;久任者悉奏更之。由是阉宦大噪,恶弼如枕干之雠矣。”

【造句】从今往后,我与你之间,枕干之雠。

3. 切骨之仇

【读音】 [ qiè gǔ zhī chóu ]

【释义】形容仇恨极深。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文秀当初谋他命时,还是一个小厮,如今顶冠 束带,换了一番气象,如何便认得出。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经 眼,即便认得。”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某有父兄切骨之 仇,誓欲图报,幸公勿泄!‘’

【造句】你若要起他的钱来,比要他的命更加刻毒,万一浪费了他一文半钞,更是一生的 切骨之仇。

4. 不共戴天

【读音】 [ bù gòng dài tiān ]

【释义】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 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出处】《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造句】面对不共戴天的敌人,他恨不得一刀把他杀了。

5. 势不两立

【读音】[ shì bù liǎng lì ]

【释义】两立:双方并立。 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 不两立。”

【造句】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