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里的大宋

1.为什么说宋词是宋代文学的最高代表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 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

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先讲宋词的成就。

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

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

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

2.在宋词当中,北宋的词与南宋的词之间的区别何在

南宋姜吴典雅词派相关词学论题之探讨 第五章,论述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辨。

归纳各家意见,「南宋」与「北宋」词可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风格类型:一重自然的感发,一重人巧的精思;北宋浑涵,南宋深美,各有所长。所谓「绵密工丽有余,而高情远致微减」,正可概括南宋典雅派词的长处和缺点。

最后总结全文,以为本文在设计上,由词笔势态、词情体貌到风格类型,兼顾了形式与内容、个别家派与时代风格等层面,正扣紧了「南宋」、「姜吴」、「典雅」等概念,不但厘清了各种相关论说的理论层次,也具体反映出南宋姜吴典雅派词的风格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一、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北宋词史》写到结束的时候,南宋词人的创作已经隐约可见。

这里应该对南北宋词不同特征做一个回顾与总结,以为进入《南宋词史》阅读的过渡。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

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

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

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

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

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

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

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

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

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

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

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

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

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

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

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

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

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

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二、南北宋词优劣论 关于。

3.为何宋代的诗词集里不见唐寅的诗词

唐寅(唐伯虎)是明朝的人,不是宋朝人,当然他的诗词不能出现在《宋词三百首》了。

你还希望看到“关公战秦群”的闹剧吗?下面附上唐寅的介绍供您参考: 唐寅(1470~1523) 中国明代画家 ,文学家 。字子畏 、伯虎 ,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贩家庭,少时读书发愤,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

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 ,性情狂放不羁 。擅山水 、人物 、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 ,画中山重岭复 ,以小斧劈皴为之 ,雄伟险 峻 ,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ù,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 。工诗文 ,其诗多纪游 、题画、感怀之作,能表达出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

4.大宋风尚志引用俩首宋词有什么作用

所属栏目:教育学习耕作:稻花香里说丰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的词牌名取自李白的诗《苏台览古》中的两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个词牌是很常用的。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他在江西上饶一带赶路,走在黄沙道上所看到的怡人的乡村风景。根据学者蒙文通先生的考证,唐朝平均亩产量约为1.5石,而宋代平均亩产量约2石。

这很自然,宋代的科技更为发达了,灌溉与耕作的技术都有很大提高,田地间到处都有灌溉的水车,各种农具都得到了改进,而且宋代更为平民化。唐代还保存着一些魏晋时期庄园式的农田经济,宋代已完全打破。

从这时起,中国有了民谚:“苏常熟,天下足。”苏州、常州一带的稻米熟了,整个天下也就富足了。

宋代农业的发达自是不必说了,皇帝号召开荒,百姓自然要服从。于是,小麦从北方被推广到南方,水稻又从南方被推广到北方,连来自越南中部占城的占城稻都风行一时。

这种稻米耐干旱,适应性又很强,仅仅五十多天就能收获。百姓们丰衣足食,自然安居乐业,这确实是大宋朝的福音。

庭院:庭院深深深几许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本是唐代教坊的曲名,源自梁简文帝的乐府名句“翻阶蛱蝶恋花情”,大凡“蝶恋花”这个词牌的宋词都是唯美的。若要说说宋代人的居住,也是要从这首词的第一句说起。

宋代的建筑工艺足以让当代人震惊。当时的木匠喻皓写了《木经》,李诫写了《营造法式》,后人都是照此来搞古建筑的。

现在人们完全可以再通过《清明上河图》,去看看宋朝人住着怎样的房子。礼教是宋人最为看重的东西,在宋代的建筑中多有反映。

皇帝曾经多次下令,要求全国的建筑遵从礼教,只有寺庙和宫殿里可以用雕龙画凤的彩绘,除非皇帝钦赐,三品以下的官员在生活中都不能使用金器。一般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的,窗户和门向南或东边开,窗格的图案多是直棂的,十分朴素。

房瓦有白色、青色和琉璃的,当时琉璃瓦烧造已经很发达。中国现存的宋代建筑有一百多座,大多是集中在山西山沟里的寺庙,结构绚丽复杂,不再像汉唐时期那样个体巨大了。

扇子:小扇扑流萤生查子·咏折叠扇朱翌宫纱蜂趁梅,宝扇鸾开翅。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摇摇云母轻,袅袅琼枝细。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

扇子是宋代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是夏天扇风乘凉用的。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扇子,到了宋代,从日本传来的折扇十分精美,流行一时,所以宋人的一些记录里认为折扇是起源于日本或高丽的。

宋人在诗文笔记中,往往把折扇叫作高丽扇或倭扇。其实不然,日本的折扇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中国传过去的,只是在那里变得精致,而高丽,无非是传播时路过了一下而已,连加工都没加工过。

折扇又叫聚骨扇,一般是用竹木做扇骨,纸绢做扇面。宋代的折扇设计极为巧妙,“唰”一下展开,正面背面都能题字画画,这给擅长书画的宋人以极大的表现空间。

那时的扇子已经不再是扇风那么简单,多用于馈赠或显示身份。即使不是夏天,布衣长衫,一扇在手,派头十足,儒雅风流立刻展现出来。

即使是女子也一样。这里讲一个小常识,女士如果想打扮得高雅一点,在社交场合可用左手持一把小型折扇,说话时可用扇子微微挡一点嘴,以表示笑不露齿。

一个人时,打开三分之一左右微微扇风,眼神再往左上方看,就立刻端庄起来。因为一般人的左手不灵便,动作迟缓,就显得稳当。

要是用右手持扇子,再往右上方看,那就成潘金莲了。宋代的手工业发达,做的扇子更是精巧,当时的扇子骨仅有四根或六根,不像现在通行的十几根扇骨。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做官审案时,有个卖扇子的小贩因欠债而下狱。苏东坡闻讯后,就把他卖不动的二十把扇子拿到堂上,大笔一挥,或作画或题词,一会儿就让小贩拿走。

结果刚出衙门,人们围上来,一千钱一把全抢走了,小贩也不用下狱了。可见,那时在扇面上作画已很是普遍。

在南宋时期,杭州等地都有成片的扇子铺面,可以直接购买,也可定做。尤其是文人雅士,不仅在扇面题字作画,还在扇骨上多加雕刻。

只可惜扇子是应用之物,不易保存,现在保存下来的多为明清时期的扇子,宋代的只留存下来一幅扇面名为“柳桥归骑图”的扇子,藏在故宫博物院里,很少以真面目示人。至于宋代的扇面都画成什么样子,更多的要靠我们想象了。

而在那个皇帝都是画家的时代,扇面肯定是差不了的。菜蔬:黄瓜成为家常菜。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