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互相学习长处诗句

1.表示相互学习切磋的古诗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论语‧述而》

释义: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善:好的,优点

其:代“他们”。

《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扩展资料: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释义: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固守。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李泽厚《论语今读》说,“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种劝勉之辞。

陈志岁《载敬堂集·读书体义·〈论语〉参解》:“〈论语·学而〉记子曰:‘ 无友不如己者。’ 谓没有朋友不有长处,定有逾己者。人各有其长,堪资取补,诲人谦虚砥益尔。〈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旨别白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交际,需要朋友。但交友需谨慎,交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志同道合,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便是孔子要告诫我们的。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择其善者

搜狗百科-无友不如己者

2.形容互相学习对方优点的成语

取长补短

qǔ cháng bǔ duǎn

[释义]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语出] 《吕氏春秋·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正音] 长;不能读作“zhǎnɡ”。

[辨形] 短;不能写作“矮”。

[近义] 扬长避短

[反义] 故步自封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扬长避短”;都含有“取长处;避短处”的意思。但~偏重在“补”;指用长处弥补短处;强调“吸取别人的长处”的意思;“扬长避短”偏重在“避”;指避免短处;对“长处”还有“发扬”的意思。

[例句]

①中西医合作;彼此可以~。

②向同志学习;~;是进步的表现。

[英译] mutually to make up their deficiencies

3.《论语》中形容知道各自的优点就可以互相学习的句子有哪些

只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于《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这也表现了一种不耻下问,谦虚的学习态度。《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

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

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述而第七: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之所慎:齐,战,疾。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所雅言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33939: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

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

子曰:“丘之祷久矣。”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辨析: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

4.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的句子

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论语·里仁》。 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于春秋时期孔子《论语·述而》。 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

5.形容学习别人长处成语

博采众长】:博采:广泛搜集采纳。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不遗寸长】:寸长:微小的长处。不遗漏一点点长处。形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称赞。

【裁长补短】:指吸收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惭凫企鹤】:比喻惭愧自己的短处,羡慕别人的长处。

【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

【尺短寸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寸善片长】:形容微小的优点和长处。同“寸长片善”。

【寸有所长】: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即显其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会有他的长处。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