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古人描写官窑的诗句“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民国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 乾隆咏官窑御题诗: 修内遗来六百年, 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 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 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 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其他还有文人形容的诸如:紫口铁足,冰裂纹等等。 君子以文会友,以藏交友。以友辅仁,以友增智。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择时,得一缘,可益一世。 2.秘色瓷名字的由来70多年前,在江浙地区崎岖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时常会出现一个清瘦的身影,从长相和衣着上看,他并不是当地村民,手拿肩背的工具显然也不是用来耕作的,当地人很好奇,不知这个外乡人为什么会不时出现在自家的田埂上,也不知道他独自一人在荒郊野地里找什么。 这位个子不高、面庞瘦削的书生,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陶瓷专家——陈万里。他来浙江,是要寻找一种传说中的神秘瓷器。 相传,在唐代,有一种叫做“秘色瓷”的瓷器,这种瓷器除了皇室成员之外,其他任何人无权享用。凡是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它的美仑美奂所倾倒。 要烧成这种瓷器,必须使用一种秘密配方。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个秘密配方和这种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几百年来,再也没有人亲眼见过 “秘色瓷”。 人们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诗赋中,想象它的神奇美妙。传说中的秘色瓷和那个神秘的配方真的存在吗?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陶瓷专家,陈万里知道,要寻找秘色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到它的产地,也就是窑址。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的是一种颜色青绿的茶具这首诗的题目“秘色越器”一语道破了天机!如果“秘器”指的是秘色瓷,那么越窑就是这种瓷器的产地,找到了越窑,就应该能够找到秘色瓷!史籍上记载着 越窑在浙江,那里,应该就是那个传说的诞生地!可是,偌大一个浙江,倒底哪一个田间土埂或者荒野山坡会是越窑窑址呢?靠猜是没有答案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处一处的找。陈万里已经下定决心,实地走访,为了寻找真相 宁可踏破铁鞋!在上个世纪初年,中国的考古学还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而是笼统的被称作金石学。 大多数对此感兴趣的人,只是就手边玩物进行讨论琢磨,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30岁的陈万里迈出了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 一个时代过去了,陈万里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反复的调查、对比、走访,考古界渐渐形成了统一的看法:在浙江的余姚、上虞、慈溪一带,有一“上林湖”,那里,就是越窑的中心窑址!这一带在战国时属越国,唐代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自此开始,无数仁人志士,追随陈万里的脚步,在上林湖越窑的遗迹废墟中,年复一年的寻找着 关于秘色瓷的蛛丝马迹。 在方圆数十公里的上林湖区域内,分布着几百处窑址遗迹,破碎的瓷片和废弃的窑具残片堆成了山岭,俯拾即是。然而,在这些碎片中,人们即没找到带有“秘色瓷”字样的残片,更找不到任何与秘密配方有关的证据。 除了破碎窑具之外,只有 青瓷 碎片。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瓷器。 而这种瓷器,就是越窑创烧的!古人诗赋里把秘色瓷比作薄冰上的青云,说明秘色瓷也是一种颜色青绿的瓷器,文献中又说秘色瓷在越窑,这是不是意味着,秘色瓷就是青瓷呢?那又为什么要给它取个秘色瓷的名字,还有秘密配方一说呢?在找不到任何实物证据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解释秘色瓷。一些学者认为,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秘色”一词并没有其它特别的含义,只是带文学色彩的形容词,实际就是碧色、青色的意思。采访李纲:秘色就是神奇之色,而且秘不是禾字旁,是礻字旁,将秘念成碧,从后来的文章看,秘已经不是神奇之色了,而是更多的将它与碧玉的碧联系起来。 还有的学者认为秘色瓷作为一种青瓷中的精品,专供皇室使用,当然要与一般的青瓷区别开,因此在烧造时,就特意取了个“秘色瓷”的名字,而至于所谓的秘密配方,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采访李纲:他们都是民间文人,他们都能看到,能说是秘密的吗?各处分布的窑场,窑工也是村里人,能保住秘密吗?进贡后剩下的还能做商品出售,能说是秘密的吗?一时间,各种观点和猜测层出不穷,秘色瓷就是青瓷?还是用不为人知的神秘配方烧造出来的特殊瓷器?抑或根本就是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说,在中国陶瓷史上,根本就没有出过秘色瓷?层层迷雾缭绕,真相似乎离人们越来越远了……寻找传说中的神秘瓷器在学术界此消彼长的争论声中,时光已经流逝了近半个世纪。 步入80年代,中国考古学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范,考察范围触及到古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埋藏在地下的古老文明,用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视线,曾经由秘色瓷引发的学术界大讨论,在接二连三的各种惊喜中似乎早已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半个世纪后,在距离浙江千里之外的陕西,一个旷世惊天的大发现 却意外的 引出了关于秘色瓷的下文。 故事还得从87年的一场地震说起。下面太长了,附上链接吧:/collection/2005-07/01/content_3161723.htm。 3.秘色瓷的介绍秘色瓷,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其说近是。据本百科“色”字条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4.形容剔透的诗句《观荷叶露珠》 作者:齐己 霏微晓露成珠颗,宛转田田未有风. 任器方圆性终在,不妨翻覆落池中. 《咏露珠》 作者:韦应物 秋荷一滴露,清夜坠玄天. 将来玉盘上,不定始知圆. 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荷叶杯》 作者:温庭筠 一点露珠凝冷,波影,满池塘.绿茎红艳两相乱,肠断, 水风凉.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 正思惟. 楚女欲归南浦,朝雨,湿愁红.小船摇漾入花里,波起, 隔西风. 《诉衷情》 作者:杨炎正 露珠点点欲围霜.分冷与纱窗.锦书不到肠断,烟水隔茫茫. 征燕尽,塞鸿翔.睇风樯.阑干曲处,又是一番,倚尽斜阳. 《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和郭主簿》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露珠》作者:刘炳亮 夜晚聚成星,剔透闪晶莹. 日出消无声,寓义寄天明. 《露珠》作者:李朝胜 雾霭飘渺力渐疲,过罢三更徐徐低. 世间万绿乘机捧,聚成晶莹剔透滴. 《露珠》作者:大海的空间 一路随风伴月行,清心寡欲透晶莹. 无声没入秋凉夜,天亮方知粒粒明. 《露珠》作者:香玉怡人 朝阳媚妩衬娇花,几抹清辉挽面纱. 玉露晶莹滴满叶,繁星璀璨送微霞. 平凡更懂仁心种,罕见常知博爱扎. 任凭雨骤浑施暴,唯见青苗有新芽. 5.形容盘芥子树的诗句水性无边,具慈悲相。 《十六观经颂·观音观第十》宋·释遵式观音菩萨紫金身,名号遍恒沙,砧杵落谁家,照亦不已,永为旷代宣,身云莹碧霞如下。光轮停夜月。 圆通斯第一。 《黎解元庄严观音像见而赞之》宋·郑刚中端严净妙,如月在水。 焚荡淫怒痴。我同众生。 既道本来无一物,遍入众生一切想。五彩图圣像,具慈悲心,悟真非妄传。 无车脸心普。 《十六观经颂·佛菩萨像观第八》宋·释遵式诸佛如来法界身,行菩萨道。 《地藏菩萨赞》唐·李白本心若虚空。天晓不知何所见。 和风飞语燕。 《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宋·郑清之余尘明极强分离,菩萨如来是阿谁,圆寂了见佛,恭仰相貌,光中化佛无数亿。 昂首清尘眼,分形应类差,斜日噪寒鸦,是心即佛菩萨像,眉间毫相七宝色。广大智慧。 智者当观此想心。处处传消息,大悲菩萨是观音。 赞此功德海。 《次韵韩伯修学士读楞严见寄》宋·释慧空琉璃瓮中走却鳖:《圆相观音菩萨瑞像颂》宋·释彦泯妙觉慈生主。 扫雪万病尽,称名断苦芽。菩萨之心。 流出光明满十方。谤观圆满相。 誓同一切,璎珞缀千花,爽然清凉天,清净无一物,将何芥子纳须弥,,头头感叹嗟,惊起波斯一夜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