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重量的成语【半斤八面】: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亦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半斤对八两”。 【擘两分星】: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准确清楚。两,较小的重量单位;星,秤杆上标记斤两的小点子。 【不差累黍】: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形容丝毫不差。 【不担斤两】:担:承担;斤、两:皆重量单位。不承担分量。比喻不承担责任。 【不失毫厘】: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 【不失黍絫】: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不爽累黍】: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寸积铢累】:铢:我国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汉代以一百黍的重量为一铢。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也形容事物完成的不容易。 【衡石量书】: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 【雷霆万钧】: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力敌千钧】:敌:抵挡;钧:古代重量单位,合当时三斤。形容力气大,能抵挡住几万斤。 【墨丈寻常】:古代重量单位,1墨=5尺,1丈=2墨;1寻=8尺,1常=2寻。比喻不太长的距离。 【千钧重负】: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如不胜衣】:胜:能承受,能承担。身体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体瘦弱。也形容谦退的样子。 2.表示“重量”的成语有哪些1、半斤八面 读音:[ bàn jīn bā miàn ] 释义: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 例句:你们俩的嘴都厉害,吵架谁也不肯让谁,真是半斤八面。 2、寸积铢累 读音:[cùn jī zhū lěi ] 释义:点点滴滴地积累。 例句:公共权力只有在权力实施过程中,寸积铢累确实赢得社会系统的信任,才可能体现出公共权威。 3、衡石量书 读音:[ héng shí liàng shū] 释义: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 例句:第四,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不批完不休息(“石”为重量单位,每“石”为一百二十斤。 4、雷霆万钧 读音:[ léi tíng wàn jūn] 释义: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例句:长江以雷霆万钧之势,咆哮而下,滚滚东流,昼夜不息。 5、不失毫厘 读音:[ bù shī háo lí] 释义: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不差一毫一厘米。 例句:公子所言甚是,草民极其赞同公子大学之创举,只有集众人之长才能不失毫厘。 3.表示重量的词语半斤八面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 一个半斤,一个八两,重量相等。比喻彼此一样,不分上下。 亦作“一个半斤,一个八两”、“半斤对八两”。 擘两分星 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比喻准确清楚。两,较小的重量单位;星,秤杆上标记斤两的小点子。 出处: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只我问他个擘两分星,说一段从头的至尾。” 不差累黍 累黍: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数量极小。 形容丝毫不差。 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权经重者不失黍累。” 不失毫厘 失:差。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 不差一毫一厘米。 出处:《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不失黍絫 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出处:《汉书·律历志上》:“权轻重不失黍絫。”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十黍为絫,十絫为一铢。” 不爽累黍 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姚云纤》:“女凿壁偷听,得其指授,无人时转喉学唱,音韵抑扬,不爽累黍。” 衡石量书 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4.李清照 愁有重量的诗词李清照词《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艨舟, 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 首句写当前所见,“风住尘香”四个字表达了一场小小的灾难的后果:狂风摧花,落红无数,花已沾泥,人践马踏,依然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这四个字不但含蓄,而且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了词人更为丰富复杂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所闻,故所为如此。日头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萧]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情景极然不同。 三四句,由含蓄转而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皆因物是人非。而这种变化是广泛的、重大的、剧烈的变化,无尽的痛苦、悲哀全在其中。所以,词人以事事休来作结,来概括自己的绝望之情。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所诉;真率,是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仍不得不诉。故似相反,而实则相辅相成。 上片既极言所见景色之凄惨,心境之凄苦,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说起。李清照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双溪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风景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心中的凄惨心境。但实际上, 他的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已经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担了。词人的设想既新颖,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来转折传神。试想,春日的双溪好呀,只是听说;泛舟出游,也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然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做在家里发愁。 这首词的文思新颖,自然贴切,丝毫无矫柔造作之嫌。以船来载愁,形象笔致,将愁物质化了。在布局上,古人以“扫处即生”来评判。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先写前一段情景的结束:春光已尽,又由风住香留触发到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作者在这里才是要表现的最动人的部分。抒情诗因受着篇幅的限制,只能反映出有代表性的一个点或一个侧面。而本词这种写法,就能够将省略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