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才能正确的读出古诗词里面的字的读音呢说起如何正确读古诗词里的字音,这就涉及到古音,但古音根据不同时代又可以分成三个,一个是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叫上古音,像《诗经》里的韵部系统就是上古音的读法; 另一个是中古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但是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隋代陆法言著的诗韵书《切韵》音系。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叫近古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 从上面我们分清楚了古音相对应的各个时代,那么如果我们要正确的读南北朝之前的诗,也就是《诗经》《楚辞》这类的诗,就要用上古音去读。 就是因为古音和今音有很大的不同,以至于我们的《楚辞》的时候感觉不押韵。比如:《九歌》中的一首云中君: 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芳”“央”“光”押韵,“英”字是不是不押韵了?其实在当时是押韵的,我们用今音去读就不押韵了。即便是用中古音去读,也还是不押韵,这就是上古音。 如果我要读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诗,这时候的诗都叫古风体,比如大家知道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有一首诗《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稀”和“归”“违”好像不押韵,其实在当时是押韵的,用的是中古音前期。 所以我们要读唐诗时,最准确的就是用中古音的后期。 那么我们读宋词元曲,就是近古音,比如李清照词“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这里的“裳”字读 chng,不读shang。又比如宋朝曹组的一句词“云透斜阳,半楼红影明窗户。”这里的“斜”字读xi,不读xi。 所以这些在106韵部的“平水韵”中可以看到它们的归类。 那么我们今人该怎么去正确读古诗呢? 可以先看看林庆勋和竺家宁的著书《古音学入门》,这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中古音入门》;下编《上古音入门》。完全是根据诗韵来的,挺好的。 还有李新魁著的《中古音》,朱晓农的《语音学》教你怎么发音,是学习发古音的好书。 如果嫌这些都太麻烦,那么还有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像字典一样的查,很管用。 2.古诗词中的“不”怎么念这要根据字在句子中的意思来判断: 详细字义 -------------------------------------------------------------------------------- ◎ 不 bù 〈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 ◎ 不 bù 〈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 bù 〈形〉 (1) 通“丕”(pī)。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3.“还”在古诗词中怎样读“还”在古诗词中的读法有两种:{huán};{hái} 当“还”读{huán}时的诗句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樽还酹江月,走马还寻去岁村。 意思都是“退身,返回”的意思。当“还”读”{hái}的诗句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是”仍然”的意思。 区分“还”读{huán}还是读{hái}的方法:读{hái}时,是副词 ;仍然、尚;更的意思;读{huán}时,是动词 ;返回;偿还;顾、回头;若还、如其;“还”的读法需要根据诗句或者诗文的语境来判断读法,或是根据诗词的大意来推断读法。 4.在古诗词中“还”字应该怎么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huán 这里是“还看”是“回头看”的意思,用其本义。 具体请看: huán (2) (形声。从辵(chuó,表示与行走有关),瞏(huán)声。本义:返回) (3) 同本义 [come back;go back;return] 还,复也。――《说文》 还,返也。――《尔雅·释言》 还而不入。――《诗·小雅·何人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资治通鉴》 hái (2) ――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还”表示的语气大体上可以分成平、扬、抑三类 白头还戍边。――唐·杜甫《兵车行》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中的我认为读hái就可以了。 还字本义是实词,现在常解释为副词,表示行为动作或状况不变,跟“仍旧、依然”“再”相当,这是词义虚化的结果,但究竟这个字是在什么时候虚化的呢,没人能指出一个具体的时间,但肯定不是现代,根据唐·杜甫《兵车行》“白头还戍边。”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取酒还独倾”就可以判断其在古代就已经虚化了,所举两例均出自唐代,而“欲说还休”“乍暖还寒”分别出自辛弃疾、李清照词中,而此时还字已经虚化了,而其释义又属于现代汉语中还字做副词时的释义的范畴,可谓古今同义,为什么不能用hai音呢? 所以楼主大胆的读hái,没人敢说你错。 5.古诗词问句中的那字怎么读那 nà 【代】 (形声。小篆字形,从邑,冄(rǎn)声。邑与地名或行政区域有关。后省作“那”。①本义:国名。《说文》:“西夷国。”本读nuó。②指示代词。特指某个人、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或某个事物。不一定是远指之词,如“那件事你我心里都清楚。”) 指示代词 指代较远的人或事物。如:那厮(那个家伙,表示鄙视的意思);山坡上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姑娘,那就是他的未婚妻 指代较远的时间、处所 那时使吾。——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那昝(那咱。那时);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她;那厢(那边);那头儿(极点;尽头);那哈儿(那儿,那里) 指较远的人或事物。如:这时那两个同学都不在屋里,她独自在窗前站着 指较远的时间、处所。如:那和天交界的地方,有一点红红的摇动的灯光… 指前文提到的或根据上下文或根据当时的情况显然所指的某个人或物。如:把那只猫赶出去 表示突出强调某人、事物或语意。如:我决不会投那家伙票的 表示赞同之点。如:那就是你的光荣 6.古诗词中的这些字音,你都读对了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正音】“车马”, 要念“jū马”。古人没有“车”(chē)的读音,古人的“车”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ū,押鱼韵;另一个是chā,在诗里押麻韵。 “飞鸟相与还”的“还”,念xuán。中国字有时候不止一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还,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 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这里应该念xuán。 “欲辩已忘言”的“忘”,这里不念第四声wàng,而是平声的读音,当做动词,念wáng。 7.在古诗词中,这些字你读对了吗在教了70年古典诗词的叶嘉莹先生眼中,诗有让我们的心灵不死的力量。 而诗词的生命有一半是蕴藏在它的声音里的,读诗如果减去声调,就等于抽空了诗歌一半的生命。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诗词中很多字现在的读音,和它在古时候的声音已经不完全一样了。 现代官话的特征之一是古汉语中的入声消失(入声字是指在字尾有/p̚/、/t ̚/、/k ̚/ 的收尾,现在的“普通话”已没有这个发音),一部分原属仄声的入声字被派进平声,所以,如果用现在的普通话发音来读古诗词,有些诗词的格律便不对了。不按照古人的声律读,就会破坏了整首诗美感的特质。 今天,特意摘选了叶先生在《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中对一些古诗词的讲诵,尤其是对读音的纠正,对照阅读,看看你平时都读对了吗?叶嘉莹号迦陵,生于1924年7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2016年3月21日,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饮酒二十首(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里有几个字要注意:“车马”, 要念“jū马”。chē是俗音,“自行车”“电车”“汽车”的“车”念chē。 古人没有“车”(chē)的读音,古人的“车”字只有两个读音:一个是jū,押鱼韵;另一个是chā,在诗里押麻韵。“飞鸟相与还”的“还”,好像读huán,其实念xuán。 中国字有时候不止一个读音,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意思。还,念huán 时是“还家”的意思,念xuán时是在空中飞翔的样子,所以这里应该念xuán。 “欲辩已忘言”的“忘”,这里不念第四声wàng,而是平声的读音,当做动词,念wáng。《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是一首汉乐府诗,乐府诗是民间流传的诗歌,而《敕勒歌》是中国北方民族流传的民间诗歌,它的体裁是长短句,而不是很整齐的五个字一句。 敕勒是一条水的名字。“阴山下”的“下”,在这里不念xià,念上声,xiǎ,是诗韵里的马韵。 “笼盖四野”的“野”,不念yě,念yǎ,也是上声马韵。“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念xiàn。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绿树村边合”的“合”字、“还来就菊花”的“菊”字也是入声字。“青山郭外斜” 的“斜” 念xiá,押麻韵。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659 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书法家。“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念cuī。 《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的“车”,念jū。“大漠孤烟直”的“直”是入声字。 “萧关逢候骑”的“骑”,做动词时念qí,如“骑(qí)马”;这里是名词,指一个骑马的人,“候骑”就是在前面防卫、打听消息的骑马的人,所以念jì。《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遥看瀑布挂前川”的“看”念kān。 《房兵曹胡马诗》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兵曹是军队里的一个官员,姓房,所以称房兵曹。这个房兵曹最近得到一匹好马,是胡马。 “胡马大宛名”的“宛”一般念wǎn ,这里作为国名念yuān,平声。《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约715年-770年),世称岑嘉州,唐代诗人。 “参”有两个读音:曾参、人参的“参”都念shēn;但岑参的“参”应该念cān,同参加的“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表达的是很真诚的感情—我远在西北的边疆,而我的故乡在东方。 “双袖龙钟”是指袖子垂得很长,行动不方便的样子。“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漫漫”是平声,念mán。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约726年-约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长”不念cháng,念zhǎng。 中国古人的排行中,年岁长的,称为“长卿”,年岁小的,称为“少卿”。“荷笠带夕阳”的“荷”念hè,作动词,背的意思。 作名词时念hé,同荷花的“荷”。《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768年-825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诗人。 韩愈是有名的古文大家,他也写有许多好诗,尤其是七言古诗。“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念平声,shēng,超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