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赏析征文"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的抗金心结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的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政治家。 他的一生是在宋金对峙、干戈扰攘中度过的。他出生两年后北宋覆亡,金人的铁骑踏遍了大河南北,他跟随父亲陆宰从中原辗转回到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人怀一饼草间伏,往往经旬不炊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深深地嵌入了他的记忆。 从童年开始,他看到的是疆土沦丧,山河破碎,因此,收复中原、重整河山便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结,《剑南诗稿》中也就有了许多沉郁顿挫、苍凉悲壮的诗篇。 34岁的陆游从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走入仕途,在半个世纪的宦海生涯中,他魂萦梦系的都是揽辔澄清,收复中原。 尽管他官职不高,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只要有机会,他都要上书言事。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南侵,时任枢密院编修的陆游建议高宗,“以大兵及舟师十分之九固守江淮,控扼要害,为不可动之计”,然后再以十分之一兵力,遴选骁勇之将,以奇制胜,待徐、郓、宋、亳等处抚定后,再渐次率大兵前进。 后完颜亮被部下杀死,世宗完颜雍即位,宋金恢复淮水为界,陆游又上书孝宗,建议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他说:“车驾驻跸临安,出于权宜,本非定都,以形势则不固,以馈饷则不便,海道逼近,凛然常有意外之忧。”说到动情之处,不觉涕泗横流:“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在赋闲了几年之后,又被任命为权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军事。孝宗在临安召见他,他又剀切提出,要缮修兵备,搜拔人才,赏罚分明,“使虏果有变,大则扫清燕代,复列圣之仇,次则平定河洛,慰父老之望。” 大臣王炎宣抚川陕,辟陆游为属官,他又献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无论是建议迁都,或是狙击入侵之敌,都有理有据,力透纸背,显示出陆游不是一介迂腐书生,而是一位有远大抱负的志士。 陆游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时局变化,甚至睡梦中也不忘收复失地,“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一旦有胜利捷报,他便涕泪满颐,欣喜若狂。 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渡江南侵,后方沦陷区积极抗金,相继收复嵩州(今河南嵩县)、长水(今河南洛宁西)、寿安(今河南宜阳)、洛阳等地,时在临安的陆游奋笔疾书:“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开禧年间韩侂胄北伐小有胜利,陆游作诗云:“却看长剑空三叹,上蔡临淮奏捷频。”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企盼着“中原烟尘一扫除,龙舟溯汴还东都。” 到了那时,顽敌就歼,山河一统,龙舟相衔,从临安北上,溯汴河直达东都开封,该是何能惬意! 但是,南宋统治集团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全不以社稷为意,先后与金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隆兴和议》,积极抗金的岳飞、韩侂胄被杀,韩世忠、张浚等被罢黜,眼看着恢复无望,陆游悲愤地写下“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重泪痕”、“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诗句。因积极抗金,陆游屡遭贬斥,几起几落。 他与张浚私交甚笃,因此被指控“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陆游在圣政所(类似修实录的机构,因太上皇高宗还在世,故称圣政)时,因直言得罪孝宗,改任镇江府通判;淳熙七年(1180)陆游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不久,孝宗忽然召他赶赴临安商讨国事,就在他兴高采烈赴临安途中,又受到给事中赵汝愚的弹劾,被免职还乡;淳熙十六年(1189),参与修高宗实录的陆游又因“所至有污秽之迹”而被罢官,这年他已是65岁的皤然老翁了。直到嘉泰二年(1202),78岁的陆游才又被起用,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 风刀霜剑,岁月蹉跎,冯唐易老,寸功未立,陆游只能慨叹“可怜万里平戎志,尽付潇潇暮雨中”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最后的20年几乎都是在山阴老家度过的,虽然仕途蹭蹬,命途多舛,但他并不消沉颓唐,个人荣辱从未放在心上,只念念不忘请缨杀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虽已是桑榆晚景,但豪情不减当年,“倘得此生重少壮,临危敢忘不赀身。” 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怀!但是朝廷上的派系倾轧,使他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他只能赋诗言志,发泄自己的感慨。 “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引杯抚长剑,慨叹胡未灭”。透过这些诗句,我们看到了陆游内心的隐痛。 直到嘉定二年底(1210),85岁的陆游撒手尘寰,赍志长逝,中原仍未恢复。易箦之际,他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念念不忘的仍是他深深爱着的国家!(任崇岳)。 2.急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颔联意谓:当年吴宫的繁花茂草,均已埋没在这幽静的小路旁;东晋的名门望族,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坟场。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建都筑宫于金陵,盛极一时。晋代,东晋也曾以金陵为首都。 丘,坟墓。颈联意谓:那遥远的三山,地半如在青山的;大江的二支,左右共夹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二水,秦淮河流经金陵时分两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 白洲,《寰宇记》载:“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浮云蔽日:阴云遮住太阳,比喻奸邪贬抑忠良。 赏析: 本诗熔名胜古迹与眼前景物于一炉,寄寓伤时之感于怀古。 高步瀛云:“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3.诗歌鉴赏600字作文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4.古诗词赏析征文600字<<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李贺的“鬼”诗,总共只有十来首,不到他全部作品的二十分之一。然而“鬼”字却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人目为“鬼才”、“鬼仙”。 这些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应当怎样评价,也成了一桩从古至今莫衷一是的笔墨公案。其实,李贺是通过写“鬼”来写人,写现实生活中人的感情。 这些“鬼”,“虽为异类,情亦犹人”,绝不是那些让人谈而色变的恶物。《苏小小墓》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苏小小是南齐时钱塘名*。李绅在《真娘墓》诗序中说:“嘉兴县前有吴*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 全诗由景起兴,通过一派凄迷的景象和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 前四句直接刻画苏小小的形象。 一、二两句写她美丽的容貌:那兰花上缀着晶莹的露珠,象是她含泪的眼睛。这里抓住心灵的窗户眼睛进行描写,一是让人通过她的眼睛,想见她的全人之美,二是表现她的心境。 兰花是美的,带露的兰花更美。但著一“幽”字,境界迥然不同,给人以冷气森森的感觉。 它照应题中“墓”字,引出下面的“啼”字,为全诗定下哀怨的基调,为鬼魂活动创造了气氛。三、四两句写她的心境:生活在幽冥世界的苏小小,并没有“歌吹”欢乐,而只有满腔忧怨。 她生前有所追求,古乐府《苏小小歌》云:“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但身死之后,她的追求落空了,死生悬隔,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绾结同心,坟上那萋迷如烟的野草花,也不堪剪来相赠,一切都成了泡影。这种心绪,正是“啼”字的内在根据。 仅用四句一十六字,形神兼备地刻画出苏小小鬼魂形象,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才华。 中间六句写苏小小鬼魂的服用:芊芊绿草,象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象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就是她的衣袂飘飘;流水叮咚,就是她的环佩声响。 她生前乘坐的油壁车,如今还依然在等待着她去赴“西陵松柏下”的幽会。这一部分,暗暗照应了前面的“无物结同心”。 用一个“待”字,更加重了景象、气氛的凄凉:车儿依旧,却只是空相等待,再也不能乘坐它去西陵下,实现自己“结同心”的愿望了。物是人非,触景伤怀,徒增哀怨而已。 最后四句描绘西陵之下凄风苦雨的景象:风凄雨零之中,有光无焰的鬼火,在闪烁着暗淡的绿光。这一部分紧承“油壁车,夕相待”而来。 翠烛原为情人相会而设。有情人不能如约相会,翠烛岂不虚设?有烛而无人,更显出一片凄凉景象。 “翠烛”写出鬼火的光色,加一“冷”字,就体现了人的感觉,写出人物内心的阴冷;“光彩”是指“翠烛”发出的光焰,说“劳光彩”,则蕴涵着人物无限哀伤的感叹。不是么,期会难成,希望成灰,翠烛白白地在那里发光,徒费光彩而一无所用。 用景物描写来渲染哀怨的气氛,同时也烘托出人物孤寂幽冷的心境,把那种怅惘空虚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以景起兴,通过景物幻出人物形象,把写景、拟人融合为一体。 写幽兰,写露珠,写烟花,写芳草,写青松,写春风,写流水,笔笔是写景,却又笔笔在写人。写景即是写人。 用“如”字、“为”字,把景与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描写了景物,创造出鬼魂活动的环境气氛,同时也就塑造出了人物形象,使读者睹景见人。诗中美好的景物,不仅烘托出苏小小鬼魂形象的婉媚多姿,同时也反衬出她心境的索寞凄凉,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这些景物描写都围绕着“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一中心内容,因而诗的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得到集中的、充分的揭示,显得情思脉络一气贯穿,具 有浑成自然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显然都受屈原《九歌·山鬼》的影响。 从苏小小鬼魂兰露啼眼、风裳水佩的形象上,不难找到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的影子;苏小小那“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的坚贞而幽怨的情怀,同山鬼“折芳馨兮遗所思”、“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心境有一脉神传;西陵下风雨翠烛的境界,与山鬼期待所思而不遇时“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飒兮木萧萧”的景象同样凄冷。由于诗人采用以景拟人的手法,他笔下的苏小小形象,比之屈原的山鬼,更具有空灵缥缈、有影无形的鬼魂特点。 她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即使身死为鬼,也不忘与所思绾结同心。她又是那样的牢落不偶,死生异路,竟然不能了却心愿。 她怀着缠绵不尽的哀怨在冥路游荡。在苏小小这个形象身上,即离隐跃之间,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诗人也有他的追求和理想,就是为挽救多灾多难的李唐王朝做一番事业。然而,他生不逢时,奇才异能不被赏识,他也是“无物结同心”!诗人使自己空寂幽冷的心境,通过苏小小的形象得到了充分流露。 在绮丽秾艳的背后,有着哀激孤愤之思,透过凄清幽冷的外表,不难感触到诗人炽热如焚的肝肠。鬼魂,只是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是人世的内容,它所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感情。 5.求诗歌赏析文章一篇(40分)杜甫《望岳》 栏目:唐诗鉴赏 作者:情诗网 2004-9-14 23:59:00 浏览:1692 相关信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6.求一篇诗歌鉴赏的作文(200字以上)永远的沙扬娜拉美得让人瞠舌,强的让人退却。 可以说,志摩的诗是,就是凤凰涅盘,他的每一首诗,都是灵魂的又一次重生,让净化过的灵魂洗涤着人们的心灵。《沙扬娜拉》亦是如此。 品味着这美如茶香的诗,仿佛看到的是志摩那飘渺的世界,正当模糊的情在诗中愈发明了时,那诗,却溘然而止。这不是志摩又会是谁呢?看着那女郎的微笑,志摩是温馨的吧,一颦一笑之间无不流露出女郎的迷人。 一朵水莲花,泛起了志摩心中的层层涟漪,荡漾开去却始终不灭。以人比花,以花照人,让人读出的是那女郎的娇羞。 也许,这是要有这样的娇羞才能让志摩轻轻地,道一声珍重。女郎很欣喜,当然也回了志摩一声珍重。 可以说,两个人的情感正是由两声看似相同,却又如此冗杂的珍重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一边是站在船沿的志摩,一边是立在码头的女郎,两声珍重传达着彼此的情感,在两人之间飘曳,许久不散。 密甜,是的,志摩感到了密甜的透彻心扉,那甜,来自对方。可是,又有谁能够阻止此时的别离,又有谁能尝出那甜里的忧愁?无奈间,志摩只能轻语:沙扬娜拉。 7.4篇古诗词鉴赏文章,急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 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8.古诗词鉴赏的作文古诗赏析作文,仅供参考!篇一:古诗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誉为“诗仙”。 生性浪漫旷达,豪放不羁。 李白的许多诗都充分表现了他非凡的抱负,及奔放的热情。 他希望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日,也曾被朝廷召去供奉翰林,但因反权贵和腐败,而遭受排挤。《行路难》这首诗真是他遭受谗毁后,在被贬长安的途中所写的。 全诗表达了他用于向命运挑战,不屈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政治抱负,虽被贬谪,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消退,他希望有“长风破浪”之日,“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更表明了他旷达豪放,积极的人生态度。虽屡受挫折,却难抵内心的悲愤,他仍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自己。 含蓄的语言,昂扬的斗志。好一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让人读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激励人心的效果,鞭策了很多失意之人的奋进。篇二:古诗赏析 大家应该都知道李白写过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就有一首古诗《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主要在讲诗人李白在抒发路途上坎坷的苦痛和忧烦,前两句是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然而,三、四两句是写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接下来两句,写出了自己在寻找人生的路上的急切的心情。 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找出路。 读了这篇古诗我有很多感受,李白竟能在如此坎坷的情况下还下定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这让我想起我学自行车时的情景。 那次我姐姐为了能让我早点会骑自行车,早早的地醒了。一开始,我连车龙头都控制不住,它好像跟我有仇似的,不听我使唤,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直到后来,我摔了下来,摔了好几次,身上一块青,一块紫,都不成人样了。 可是,我还是不放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经过我的努力,几天后我终于会骑车了,我成功了,是用我那汗水换来的。 滴水能把石穿透,何况我们人呢?要想像滴水一样把石头穿透,就必须先要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篇三:古诗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 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 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 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 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平,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篇四:古诗赏析-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民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种田非常的辛苦的情景。 农民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看见农民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 由于非常炎热,汗水从农民的脸颊一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同情与怜悯之心。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一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强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现在农民种地。 9.急求古诗文的鉴赏作文、高中版的一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为宋人晏殊所作,起句描写了拂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征色彩,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心中的哀愁。 在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清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外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间本不一定存在着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里,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落寞清寒而飞去的。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倒不如是写帘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荡漾着孤独凄清而引起的寒意。 燕子的双飞。更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 表面上写客观事物,实则暗含浓浓的情感色彩,正应了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了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吹落树叶情景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变化给与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故“凋”字既写出了凄凉景,又道出了惨侧情。 既然主人公有着浓郁的离愁别恨,就要想法排遣,于是,她便“独上高楼”。以上书写的只是忧伤低回之音,这里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寂寥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惆怅,但这所向空阔,毫无滞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中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驰骋愿望。 整首词包含了望而不见的伤离情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气象阔大,境界高远,语言也是洗尽铅华,纯用自描。 二 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郁结的幽怨,拭去了多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临别挥袖一笑坦然? 说不出,道不尽的哀愁,离恨肆意地侵蚀一切,离别徒然是一掬凋败,愁了思量,痛了肝肠。 和词人同病相怜的秋菊和兰草把一切冻结在淡淡的忧伤中,一切在她眼中都似乎衔着股通彻心骨的悲伤。 燕子双飞双宿是那样平凡,可那颗哀伤的心却更添寂寞。是的,晏殊笔下的女主人公是那样哀怨而寂寞的。 可敢问一个内心无所哀叹的人何以铸就出如此一个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女子? “昨夜西风”吹散了离别愁思,劲厉肃杀中纠结在一起,溢漫了心头。“到晓”依旧哀眸“望断天涯长路”。 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一“凋”字叹尽无限哀伤!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育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入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辽阔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滞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广远境界的骋望。 这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凋碧树”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之气:语言也洗尽铅华,纯用白描。 高楼彻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纵一收,把女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知何处”的慨叹摇曳不尽。 翻阶蛱蝶恋花情,情去长亭眷思人。 离别难见是一纸枯黄的画面,俨然怨恨生心,离愁难却。 凤栖梧桐卿卿相语,雀踏枝头寒寒念去。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