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头发长的诗句无题 李商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经古行宫 杜牧 先皇一去无回驾,红粉云环空断肠。 长恨歌 白居易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恃宠 曹邺 三十六宫女,髻鬟各如鸦。 河湟 杜牧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赠溪翁 王建 应得丹砂力,春来黑发新。 伤春 陈与义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北来人 刘克庄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南歌子 温庭筠 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菩萨蛮 冯延巳 玉筝弹未彻,凤髻鸾钗脱。 菩萨蛮 冯延巳 欹鬟堕髻摇双桨,采莲晚出清江上。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山坡羊 王实甫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2.形容最长的头发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古诗全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释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 扩展资料 诗句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不仅理想得不到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所以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白发三千丈 3.形容最长的头发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 秋浦歌 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 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 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这个明镜,是没有感情的,就该没有愁绪 吧,怎么也映满了秋霜呢?秋霜是白色的,这里诗人用来形容白发,更增加 了森冷的感觉。这种语言,并不是故弄奇巧,而是情绪深沉的慨叹。连无情 的明镜,也都感染了愁绪了,也都很萧索了,至于对镜的本人,那还用说吗?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 唐王朝的政治腐败,乱象已成,诗人对整个局势怀着很深的忧虑。自已 的理想不能实现,相反地受到压抑和排挤。但是,有节操、有抱负的诗人, 不肯迎合统治阶级,他愤慨地叹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大约是他的愁绪郁结的原因了。 4.形容“头发漂亮”的诗词有哪些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2. 应得丹砂力,春来黑发新。--王建《赠溪翁》 3. 兰膏新沐云鬓滑,宝钗斜坠青丝发。-- 白居易 《任氏行》 4.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洛神赋》 5. 欹鬟堕髻摇双桨,采莲晚出清江上。-- 冯延巳《菩萨蛮·欹鬟堕髻摇双桨》 6.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7. 夜半风吹雪满阶,头巾不裹把窗开。南枝暗就江头发,一点香从月下来。--白玉蟾《次韵曾丈探梅》 8. 自小在行伍,得官因用兵。筹边头发竖,入阵骨毛轻。战马惜如命,宝刀都有名。酒酣常骂坐,嫌客话升平。--高翥《李将》 9. 去岁重阳已百忧,今年依旧叹羁游。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凉风又落宫南木,老雁孤鸣汉北州。如许行年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陈与义《重阳》 10. 翁妪齐眉妇亦贤。小姑颜貌正笄年。头发乱,髻鬟偏。爱把花枝立舵前。--王谌《渔父词/渔父》 5.形容头发的诗句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温庭筠) 2.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 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前一句句你可能用得着) 4.鬓似乌云发委地,手如尖笋肉凝脂。分明豆蔻尚含香,疑似夭桃初发蕊。 5.罗裾有长短,翠鬓无低斜。 长眉横玉脸,皓腕卷轻纱。 6.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 7.眼波横秀。乍睡起、茸窗倦绣。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8.云鬓轻梳蝉翼,蛾眉淡拂春山。 9.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 10.眉扫初春嫩柳;香肌扑簌瑶台月,翠鬓笼松楚岫云。 11.倒晕连眉秀岭浮,双鸦画鬓香云委。 6.谁知道形容男生长得帅的诗句啊面如冠玉、目如朗星、鼻若悬胆、唇若涂脂、长身玉立、风流倜傥。 面如冠玉,古冠玉饰之一种。用玉制作,饰于冠帽之上,故名。所以多用冠玉形容美男子。 目如朗星,用来形容眼睛明亮。 鼻若悬胆,高而直的鼻子。 唇若涂脂,嘴唇就像画上了胭脂一样红润。 男子--玉树临风,风度翩翩,潇潇洒洒。 玉树临风 风度翩翩 气死潘安 羞死宋玉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饮中八仙歌》 《硕人》(选自《诗经》):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他肤色白皙,五官清秀中带着一抹俊俏,帅气中又带着一抹温柔!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好复杂,像是各种气质的混合,但在那些温柔与帅气中,又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空灵与俊秀! 他的个头少说也在一米八以上,一袭略微紧身的黑衣将完美的身材展露无遗,亚麻色的头发漂亮得让人咋舌,长着一双清澈明亮,透着些许孩子气的眼睛、挺直的鼻梁、光滑的皮肤、薄薄的嘴唇呈现可爱的粉红色,精致绝美的五官…… 啊……好漂亮好温柔的男生……这就是所谓的王子殿下吗?一阵微风吹过,他那头亚麻色的发丝在风中随意飘舞,白皙的肌肤就像刚刚剥皮的鸡蛋,像黑水晶一样闪烁着的深邃双眸,低垂着的长长的睫毛…… 身上还飘散出一股淡淡的清香…… 美. 美的不像人. 一双眼睛简直像浸在水中的水晶一样澄澈,眼角却微微上扬,而显得妩媚.纯净的瞳孔和妖媚的眼型奇妙的融合成一种极美的风情,薄薄的唇,色淡如水. 他的皮肤很白,很细腻,一双明亮清澈、有着淡淡蓝色的眼睛,射出柔和温暖的光芒,鼻梁挺直,带着好看的弧度,栗色的头发又柔又亮,闪烁着熠熠光泽…… 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乌黑深邃的眼眸,泛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无一不在张扬着高贵与优雅,这,这哪里是人,这根本就是童话中的白马王子嘛! 一张坏坏的笑脸,连两道浓浓的眉毛也泛起柔柔的涟漪,好像一直都带着笑意,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白皙的皮肤衬托着淡淡桃红色的嘴唇,俊美突出的五官,完美的脸型,特别是左耳闪着炫目光亮的钻石耳钉,给他的阳光帅气中加入了一丝不羁…… 只见那人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外表看起来好象放荡不拘,但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不敢小看。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一双剑眉下却是一对细长的桃花眼,充满了多情,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沦陷进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另人目眩的笑容。 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像朝露一样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样粉嫩的嘴唇,还有白皙的皮肤…… 只见他身材伟岸,肤色古铜,五官轮廓分明而深邃,犹如希腊的雕塑,幽暗深邃的冰眸子,显得狂野不拘,邪魅性感。 那个男子立体的五官刀刻般俊美,整个人发出一种威震天下的王者之气,邪恶而俊美的脸上此时噙着一抹放荡不拘的微笑。 人间人爱,花见花开,鸟见鸟呆,风靡万千少女,挽救无数失足少年,一枝梨花压海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古现代都有 7.描写最长的头发的古诗诗歌名称:《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翻译: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 缘:原因、因为。 个:如此,这般。 作者: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 扩展资料 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把酒论诗,快意非常。北游幽蓟时,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 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