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说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 词兴起于晚唐,发展于五代(907—960,繁荣于北宋(960—1127),派生于南宋(1127—1279)。 这样分期当然是极为简略粗疏的,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不能不在历史的大墙上暂时插几个钩子,以便挂上一些史实,看清它的上下左右的关系,免得抽象设想,不易捉摸,甚至弄得时代错误,史实乖舛。 从词的兴起到北宋末年,大约在二个世纪之中,词作为一种民间爱好,文人竞写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它的黄金时代。 也可以说,全部词中较好的那一半,产生在这一时期。以后,即在南宋时期,尽管派别滋生,作者增加,但就总的质量而论,已不如南宋以前的作品。 那些作品及其作者,都是沿着自晚唐以来的一个传统而写作的。这个传统简单明了,即是后世所谓的“小调”。 小调是民间里巷所唱的歌曲:其内容也颇为单纯,大都以有关男女相爱或咏赞当地风景习俗为主题。这本来是《三百篇》以来几千年的老传统、旧题材,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魏乐府,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宋词与乐府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宋人的词集有时就称为“乐府”,如《东山寓声乐府》、《东坡乐府》、《松隐乐府》、《诚斋乐府》等。晏几道自称其词集为《补亡》,他自己解释道:“《补亡》一卷,补“乐府”之亡也。” 意思是说,他的词正是宋代的“乐府”。 但是从五代到北宋这一词的黄金时代中,虽然名家辈出,作品如云蒸霞蔚,却从来没有人把他们分派别,定名号,贴签条。 五代的作品,至少来自四个不同的区域:西蜀、荆楚、南唐、敦煌,但后来,也许为了讨论方便,提出了“花间派”这个名称,即用西蜀赵崇祚编的《花间集》的名称来定派别,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此集所选的温庭筠与韦庄的作品就大不相同,他们二人中的任何一人与波斯血统的李珣的一些作品又很不相同。但在北宋文人看来,《花间集》是当时这一文学新体裁的总集与范本,是填词家的标准与正宗。 一般称赞某人的词不离“花间”,为“本色”词,这是很高的评价①。陈振孙称赞晏几道的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 高处或过之”。由此可见,南宋的鉴赏家、收藏家或目录学家以《花间》一集为词的正宗,词家以能上逮“花间”为正则。 “花间”作风成为衡量北宋词人作品的尺度,凡不及“花间”者殆不免“自郐以下”之讥。事实上如何呢?我们看北宋几个大家,如欧阳修、范仲淹、晏氏父子、张先、贺铸、秦观、赵令畤、周邦彦其词作莫不如此。 柳永和他们稍稍不同,但他所不同者无非是写他个人羁旅离恨之感,而其所感者仍不脱闺友情妇。对于这些作品,当时北宋南宋的词论家或批评家,谁也没有为它们分派别,只是寻章摘句,说说个人对某词某联的爱好欣赏而已。 北宋大词人的作风大都相象,这不稀奇,因为他们都是从《花间》一脉相承传下来的。他们的作品相互之间可以“乱楮叶”(楮chǔ,语出《韩非子·喻老》篇,比喻模仿逼真),又可以和《花间》的作品乱楮叶,甚至可以和南唐的作品乱楮叶,因为南唐作家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情调趣味基本上和北宋作家相似,而所咏的题材又大致相类,封建文人的感情又相差不远,其表现方式也自不免相同,明显的例子是冯延巳《阳春集》中的十四首《鹊踏枝》(即《蝶恋花》),其中有回首②见于欧阳修《六一词》,改名《蝶恋花》③如除去这四首,则冯作只有十首了。 又如用《六一词》为核对的底本,则问题更多,集中“旧刻”《蝶峦花》二十二首,今汲古阁本只剩十七首。毛晋在《蝶恋花》调名下注云: 旧刻二十二首。 考“遥夜亭皋闲信步”是李中主作,“六曲阑干偎碧树”,又“帘幕风轻双语燕”俱见《珠玉词》。“独倚危楼风细细”,又“帘下清歌帘外晏”俱见《乐章集》。 今俱删去。 这里毛晋指名删去的五首,尚有两首未点名。 另外,毛晋明知一词见于两本,但似乎不敢断定是谁作,他就录存原词,同时注明亦见他人集子中。这种情形有四首:“庭院深深几许;一首,毛氏注云:“一见《阳春录》。 易安李氏称是《六一词》。”说明他之所以认为这是欧阳修的作品,也有根据。 梨叶初红蝉韵歇”一首,题下注云:“一刻同叔(晏殊),一刻子瞻(苏轼)。”“谁道闲情抛弃久”一首,注云:“亦载《阳春录》。” “几日行云何处去”一首,题下注云:“亦载《阳春录》。” 其他北宋人词同一首见于两三人的集子中者,还有许多,这里不必详记。 我举这些例子,并不是要考证这些词的作者,以便研究某人的作品价值。而是为了说明一个历史现象:自唐五代到北宋,词的风格很相象,各人的作品相象到可以互“乱楮叶”,一个人的词掉在别人的集子里,简直不能分辨出来,所以也无法为他们分派别。 实际上北宋人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他的作品是属于哪一派,如果有人把他们分成派别,贴上签条,他们肯定会不高兴的。笼统说来,北宋各家,凡是填得好词的都源于“花间”。 你说他们全部是“花间派”,倒没有什么不可,但也不必多此一举,因为这是当时知识分子人人皆知,视为当然之事,你要特别指出北宋某人作品近于“花间”,倒象说海水是咸的一样。所以我。 2.宋词的婉约派代表作都有哪些中国宋词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3.宋词的婉约派代表作都有哪些中国宋词流派。 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婉约,即婉转含蓄。 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 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4.婉约派诗词有什么代表作李清照的: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首二句一作:“秀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古诗词中婉约派的代表作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代表作: 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仪的《姑溪词》,欧阳修的《六一词》,柳永的《雨霖铃》都是很好的作品。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綖(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 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 稍晚于张綖的徐师曾(字伯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綖相近。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 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派代表作欣赏: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蝶恋花》 李煜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6.婉约派诗词有什么代表作婉约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 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 《南湖诗集》。清人王士□《花草蒙拾》说:“张南湖 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 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的徐师曾(字伯 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 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 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 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相近。婉约与豪 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 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 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 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 “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 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 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 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 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 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 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 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 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 (《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 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 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 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 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 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 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 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 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 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7.婉约派代表作品有什么宋词风格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 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字世文,著有《诗馀图谱》、 《南湖诗集》。清人王士□《花草蒙拾》说:“张南湖 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王又华《古今词 论》所引张说,大意略同。稍晚于张□的徐师曾(字伯 鲁,明嘉靖时人),在《文体明辨序说》中也指出:“至 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 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 当以婉约为正。”徐师曾的说法与张□相近。婉约与豪 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 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 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此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 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 “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 婉约。”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 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 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 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 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 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 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 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 (《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 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 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 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 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 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 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 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 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 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8.宋词的代表作品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其代表人物为李清照和苏轼 李清照的代表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①东去,浪淘②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③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④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⑥公瑾当年,小乔⑦初嫁了,雄姿英发⑧。羽扇纶(读音:guān)巾⑨,谈笑间,樯橹⑩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ā)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 lèi )江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