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介绍一首500字左右的诗歌,要有意义的,适合中学生朗诵,谢谢《啊,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啊,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啊,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啊,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戴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啊,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啊,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2.古典诗词吟诵研究现状如何国家文化部有下属中华诗词吟诵研究会。 一年一度的武汉大学古典诗词吟诵会已成为武汉大学甚至武汉地区高校古典诗词爱好者的一件盛事.王兆鹏 老师,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 臧春艳 老师,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中华老师等众多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武汉的何国瑞从事文艺理论研究,苏者聪主攻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夫妇俩都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退休后常在家中吟诗作对互相切磋,同时也关心着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的传承。还有孔府诗词吟诵会与陕西诗词学会的中国古典诗词吟诵会。 戴学忱 1936年生,女。江西婺源人。 1956年毕业于中央歌舞团演员班。中央民族乐团一级演员。 中华诗词吟诵研究会副会长,文化部艺术家联谊会理事,李清照学术研究会理事。擅长演唱中国传统民歌、古典和传统古代吟诵。 陈侣白先生吟诵表演专集。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叶嘉莹先生,著作甚多。 3.背诵古诗,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阅读量、背诵古诗文,其目的是要夯实我们古诗文的基础,有一定量的积累,达到提高鉴赏古诗文能力的目的,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作”的目的。 一、古诗文的吟、唱与诵 首先,我们要搞清“吟”、“唱”和“诵”这三个概念。 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 《诗经》305篇,经过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诗经》以后的诗歌,除楚辞、汉乐府、唐律诗、宋词以外,其余的绝大多数诗诗乐分家,不能入乐歌唱。 而那些原来可入乐歌唱的古诗词,其乐谱也大多先后失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读诗赏词主要是随口吟诵。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样吟诵诗文呢?由于当时一没有录音,二没有留下吟谱,所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古人的吟诵是口耳相传、世代赓续的,后人的吟法虽与前人不尽相同,但前后相承,总有一点前人的影子。 我们认为“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一般适宜于唐律诗、宋词以外的古体诗歌。 “吟”的对象是古体诗。 “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它不需要用乐器伴奏。 “唱”的是律诗和词曲。 它一有乐谱可依,唱时对乐谱不可随意改变。二在通常情况下用乐器伴奏。 古时候的词曲都是可唱的,只要按一定的词牌和曲牌写词或曲,就可以马上唱出来,所以,有填词和填曲的说法。 同时也有上阕和下阕,就像我们现在一首歌中的同乐谱的上一段歌词和下一段歌词一样。 调子定好了,唱词有了,就能一点不差地唱出来。 所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诵”的对象一般是指古文。 “吟”和“诵”有相同之处:一都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二都是表现出一定音乐美的有声语言;三是行腔使调时都可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吟”的对象是古诗,重音乐节奏;“诵”的对象是古文,重语言节奏。“吟”时旋律往往鲜明,比“诵”悦耳动听;“诵”时旋律一般不太鲜明,但比“吟”表意清晰。 “吟”时声音拉得较长,听起来好像歌唱;“诵”时声音相对较短,听起来像和尚念经。 杜甫有句诗说:“新诗改罢自长吟。” 他还说:“续儿诵文选。”可见杜甫做诗要反复吟哦,才能最后定稿;教子读古文的方法也只是“熟读”。 这是对“吟”、“诵”的最好注解。 二、古诗文背诵的意义 我们提倡对古体诗歌要“吟”,对律诗、词曲要“唱”,对古文要“诵”,对古诗文要背诵。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背诵古诗文的意义。 1.熟悉古诗文的形式 中国人学习古诗文向来是注重背诵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做。”一个高中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认认真真地背诵三百首(篇)诗文。 这三百首(篇)诗文虽少,但已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会还给别人。“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古诗文的用字、句法、章法等形式。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了解“诗的建筑美”。可以感悟字的凝练,句的整齐、节的匀称。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了解律诗的区别。 (包括五律、七律、长律)通过背诵,我们可以知晓律诗的押韵、平仄、对仗。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明白文章有抒情与叙事之别,诗歌有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分。通过背诵,我们可以体味文章句式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所反映出的磅礴气势等等。 2.把握古诗文的风格 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形态也各式各样。 我国古代散文、古代诗歌中,就有豪放婉约之分,阳刚阴柔之别。 通过背诵,可以把握住诗文的风格。 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李白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及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均是阳刚之美。 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阴柔之美。 人们的审美趣味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就是一个人也有多方面的爱好。 人们不仅喜欢雄伟壮阔、激昂悲壮之美,也喜爱曲经通幽、渔歌樵唱之美;人们不仅喜欢电闪雷鸣,翻江倒海的场面,也喜欢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美景。 同样,人们不仅需要豪情壮志的激励情怀,也需要山水之音以怡情悦性。所以,壮美和优美并存,阳刚和阴柔相济,才能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也符合人们多样化的审美情趣,而这些,只有通过大量古诗文的背诵,才能把握古诗文的风格。 3.循声逆志,使情感再现 从现代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吟唱背诵古诗文时,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思维是和作者一起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刚开始时,眼看作品,口中吟唱背诵,作品文字所显示的意义和作品语言所具有的声音分别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时,我们的情感首先被声音所激起,同时,我们的思维——理解和想象开始活跃起来。 根据视觉、听觉所提供的意象,凭借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体验。 4.请介绍一下古诗词中各种词牌或曲牌的意义及来历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 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 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 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 《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 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 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 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 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 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 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 代号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