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的关联句创作法

1.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创作

因为现在太多的"批评家"在批评诗歌时,几乎都以压着韵否为第一要素,我以为并不正确,所以作文<<;我们现在怎样创作古诗>;的文章,那意义只是说明,不能过于的注重诗歌的"律":平仄,压韵,对仗等之规范,而是还要注重诗歌的神魂,且神魂尤为重要,简直就是诗歌的主心骨.

有些的朋友以"规律"之说来评价我的文章的错误,说我举的例子的失误性,我在文章中讲过,我并不太重视诗歌的平仄,韵律等之规范,所写诗歌亦是随心所欲的,一挥而就的成文,于后来稍加雕琢即成作品.但自以为还不错.即使不怎么的压韵,不怎么的讲究平仄.这是因为我更重视阅前人之作品的缘故,览近万首诗卷于其中,尽量在客观上又趋于主观,并不会只以为那意境就是某位前辈而言的意思.因为诗歌是抽象性的,每个人看它,总还有点不同罢.

竟也有人怀疑是否是我的原创,我只能笑笑而已,因这毕竟并非重要,将不做什么回答.

我以为对于诗歌的创作问题,不只是学者之流的事,这是每一个创作者的事情,且于创作者本身更为接近.诗歌的创作者才是真正的诗歌的灵魂.对于自己切身的事情闭口不谈,却要让局外人去点指,这是怎样的逻辑?

我热切的爱着一切的创新的人们,因为他们是时代的领头人,是谱写历史的工匠,更是时代的创造者!

创新的人民即是创造的人民,历史因他们而愈加的生动!无论是在建筑上,科技上,-----还是在文化上.

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诚然,在诗歌上亦是这样的,是没有什么分别的话语可言.

我自己一定不是创造者,可我愿意做他们的土壤.只要我能说几句中肯的话,这话于他们有利,对于我是多么的欣喜呵.

我们创作诗歌,先抓住诗歌的所要表达的内容或意境,于词汇中达到那意义,此是第一的.然后才是取它的朗朗上口,于朗朗爽口中,或许就自然的压着韵了,平仄也较为的相符了,我们的老祖宗在创造诗歌时,大抵也是如此罢.为何硬要以韵和平仄为前题呢?直至后来才有了研究诗词的人,因此就有了"律"来.

是的,我可以承认我的在<<;我们现在怎样创作古诗>>;的这篇文章里有点的激烈,但现在的我亦将如此的.因为不激烈,那些想要创作古诗的人就不敢下笔,虽然我的文章有很多的人并不曾看见,或许看见以后也当作不值钱的东西.然而,我以为,总还是有几个从中吸取了一点点的好处,这好处也许就有利于他们的创作,即便被学者之流认为是荒唐的事,却也是没有办法的.

愿与大家共为古诗歌文化献出一点努力.

2.有关古诗文的手抄报,要图片,有关联的组诗,和制作方法,急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隋阳休之《秋诗》

日照前窗竹,露湿后园薇;夜虫扶砌响,轻蛾绕烛飞。

晚秋诗 庾信

凄清临晚景。 疎索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 抟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 云峯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 点点远空排。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回答者:武林通鉴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5-28 14:37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世上还是好人多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0% (0) 不好

100% (2)

相关问题

• 找春夏秋冬的古诗 !!!!

• 我要找春夏秋冬的古诗

• 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词

• 古诗的离情别绪、古诗的春夏秋冬、古诗的风花雪月、。

• 有没有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及点评(至少10首)

更多>>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20 条

有才人

评论者: 飞碟007yfj - 试用期 一级

有才人

评论者: 飞碟007yfj - 试用期 一级

有才人

评论者: 飞碟007yfj - 试用期 一级

我来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其他回答 共 1 条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上面各行字句,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即: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回答者:林漠烟 - 举人 五级 5-28 14:39

3.古诗写作手法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扩展资料: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参考资料:写作手法-百度百科。

4.现代诗词的创作方法及注意的几点

诗歌,似乎历来被人看作很浪漫,很神秘的东西。

其实历来人们都以为写诗是文人的事情,从小的方面说就是学中文的产物。关于这个的看法由来已久,所以我今天要就创作诗歌谈谈我的看法,通过本文,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诗人。

一、诗歌贵在贴近生活,由小见大。 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

所以写诗一定要从生活着手,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诗歌,是人的情感的发泄,没有感情的诗歌不能叫作诗歌。

由于诗歌贴近生活,因此对于诗歌的语言,大可不必追求多么华丽,只要立意深刻,构思独特,那怕是最最平实的语言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美国诗人威廉斯写的《便条》: 我吃了 放在 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 大概是你 留着 早餐吃的 原谅我 它们太好吃了 那么甜 又那么冰 当你看到这首诗歌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它那是什么诗歌啊,分明就是平常的留言条啊。

没错,诗歌其实完全可以象这样口语化。你完全可以把你在平时写的随笔、心情用诗歌的形式排列,那么它就成了一首诗。

只是这样的诗歌所表达的深度要因人而异。威廉斯的这首《便条》如果排成“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原谅我,它们太好吃了,那么甜又那么冰。”

就没有什么意味来,而想排成上面那样给人留下很多想法。 所以,当你写了一首别人看起来不像诗的诗歌,说你语言很白的时候,你可大不必在乎,因为他们不懂得欣赏你的作品,其实诗歌只有诗人自己一个人才能真正得懂其中的感情。

因此,大胆的去写诗吧,去做一个生活的诗人吧! 二、诗歌贵在精炼、跳跃性强,留有余地。 前面关于诗歌的语言来说没有什么要求,但是一首好诗还是要强求语言的精炼的,那怕你的语言多么口语化,只要平实中有凝炼,都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有些自以为自己很懂诗的人会说,这么普通的语言也叫诗,在他们看来诗歌的语言就是华丽,孰不知诗歌贵在浓缩。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顾城的一首《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首很经典,很美妙的诗歌。

这首诗短短26个字就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从诗歌语言看,都是最最平白的文字,但是为什么经过顾城的手后就成了一首好诗呢。

原因很简单,其语言很精炼,可以说你不能改一个字,只要改了一个字就失去了味道,这就是诗歌语言的精炼,而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华丽辞藻。其实诗歌的语言精炼很简单,就是看看你写的诗可以改某个字吗?对于诗歌的跳跃性,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之所以要跳跃,是因为要造成多个意象,只有有意象的诗歌才有活力和韵味。

对于这个就不必多说。 三、关于散文诗创作的方法 对于散文诗,也许在大家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看法,那就是散文诗都是语言华丽、优美,富有美学一样的诗歌,是小巧伊人,浓的化不开的文体。

其实这种想法打错特错。散文诗也是一直诗歌形式,其跟前面提到的诗歌创作是一样的。

只是要写好散文诗必须懂得“形散而意不散”,也就是散文所说的“形散神不散”一样。 1、矛盾修辞法 要写出好的散文诗,矛盾修辞法是一种最好最快的手法。

那么什么叫作“矛盾修辞法”呢?首先,从字面上理解,“矛盾修辞法”顾名思义就是矛盾的东西,也就是说,把本来很矛盾的词或者词语、句子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本来矛盾却能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说肯能大家还是不明白,举个例子吧 比如“陌生而又熟悉的人”,这是最简单的一种“矛盾修辞法”。

既然是“陌生”就不可以是“熟悉”,但是为什么要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呢,因为这样就会留给读者很多想法。“是什么原因让熟悉的人变得陌生呢”还是“陌生的人又是怎么让人熟悉的呢”,以及跟多的遐想。

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火热的阳光如寒冬般冰凉”,可以说要是不把这句话放在散文诗里面,那就是一句胡话、瞎话。正因为是散文诗,它带人读者的想法是无尽的,“作者为什么在大热天感到冰凉呢”这就值得读者去深思了。

在举些句子:“黑夜里的黑暗比光明还明”、“光明里的黑暗比黑夜还暗”、“生活就像一杯茶,越煮越冰凉”。 2、意象密度法 “意象密度法”可以说是散文诗的血液。

一首的好的散文诗关键在于你的“意象密度法”。那么什么是“意象密度法”呢,顾名思义,“意象密度法”就是一篇散文诗里面的意象的多少。

那么到底一首好的散文诗要多少意象呢,这个问题要因具体情况而论。什么东西都要讲求一个度,不是越多越好,把握好一定的“意象度”才是最关键的。

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现代诗人,都很注意意象的描写。比如大家都很熟悉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词中,用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共十个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已经很很多了。

词人完全是把这些意象自然的组合,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却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一种更深的韵味。最后一句是关键,它是对前面意象的升华和对全诗情感的聚合。

再如唐代温庭筠的《。

5.古诗词的创作都有哪些规则

词的格律

词的格律慨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定段,定句,定言;

定段是指每首词由一段,两段或三段等构成的。

定句是指每首词是由几句组成的。

定言是指每句由几言或几个字组成。

2;平仄,在整首词中,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具体规定且落到每字。

3;对仗,绝大部分词不要求对仗,不要求对仗的地方可对可不对,但少量的词一些地方是要求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地方必须对仗。如《踏莎行》《鹊桥仙》每阙的首二句《满江红》中间的七言句《沁园春》中间的四言句等是要求对仗的。

4;押韵,词的韵比诗韵要宽。诗韵中《佩文韵府》爱猫扑.爱生活106部,其中平韵,上平,下平各15部,计三十部。而词韵中《词林正韵》共十九部。诗韵只可押平韵。词韵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也可换韵。

5;章法,以句号为单位,句号内承接,句号间递转。一个句号相广当于格律诗一联。

6;叠字,叠句,叠韵,有一部分词要求在一定位置有叠字,叠韵,叠句的要求。如《如梦令》等。

7;词句要合平仄,词的字数基本上用的是律句。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外,三字,四字,六字也多为律句。关于这点,王力先生有过精当分析;三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末三字,四字句可认为七言律句的前四字,六字句可以认为是七言律句的前六字。如《生查子》完全由五言律句构成,与格律诗所不同的是押仄韵。再如《浣溪沙》,则完全由七言律句构成的,而且也押平韵。所不同的是只比律诗少两句。再有些词是由五言律句与七言律句合成的,如《卜算子》上下阙各三句五言句,一句七言句。

三:词的体式与调式

1;体式

按照词的字数多少从体式上可分为三类,依词的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也有人提出此分法不甚科学,如词中称“令”者不一定都是58字以内,如《百字令》是一百字。再如《临江仙》《七娘子》二词既有58字体也有60字体的,这就很难以将其划入小令中或是中调中的。

2;调式

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中国古乐爱猫扑.爱生活有84宫调,而唐宋词所用只有28个宫调。唐宋时,词与曲结合。以节奏的缓急区分乐曲。节奏舒而缓者称为慢调,简称“慢”。慢曲与急曲比,声调长了。因此慢词的字数,句数就随之增加了。如字数最少的《卜算子慢》也有89个字。而《卜算子》仅44个字。慢调与前面提到的长调共同处是字数较多,区别长调是依词的长短而分,而慢调是依曲的急缓而别的。“慢,令,引,近”是词的四种调式。“慢”既慢曲,每片8拍。令为令曲,小令每片4拍。“引”和“近”每片6拍。

词的调式变化还可体现在“转调”上,方式有“偷声”“减字”“摊破”等。

转调以后的词在字数,句法,用韵等均有变化。如《踏莎行》本为58字,《转调踏莎行》则变成65字了。《转调满庭芳》由押平韵部分转押仄韵。《减字木兰花》在上下片第一,三句中各减三字,且平仄互换,每片两平韵两仄韵。

3;关于自度曲,自度曲亦称自度腔,有的人由于精通乐理,往往不依已有的词牌填词而是自己创作曲调去填词,这种由自己创作的词调叫自度曲。如柳永,周邦颜,等都写过不少自度曲。但我们有些朋友既选择了词牌去填词而又不守规则,那么你所写的既不是词又不能称自度曲,只能说四不象了。

4;词牌,词牌是指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有的词牌除正名之外还有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数格的。但不论何名,每个词牌均应遵;“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规则。填词时应备有工具书-词谱和韵书去填。词谱可参照康熙的《钦定词谱》或舒梦兰的《白香词谱》。韵书可参照《词林正韵》。当代龙榆生先生编的《唐宋词格律》,王力先生著的《诗词格律慨要》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韵典》等也都是很好的参考书。可以供写诗词者参照使用

6.古诗的写作方法有哪些

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二、表达技巧: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

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另看一首写乐景的词:风入松(题酒肆) (宋)俞国宝: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现在看下面这首七绝《题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金陵就是南京。

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

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

7.和我说说古诗文的学习和创作方法

我认为:要想学习古诗文,首先克服的困难是:古文的翻译、背诵以及默写。翻译可以用我们语文老师的四句话来形容:(1)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就是说尽量要把古文中每个字与句子都要一一对应翻译。(2)单音节变双音节或多音节。大家都知道,古文以精练简洁而见长,相比之下,白话文则要把古文的一个字扩成两个字,甚至更多。(3)省略成分补出来。古文不像现代文,它会省略主语,宾语。常用“之”替代,或者干脆不出现。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意思,进一步推测出省略的成分,再适当理顺句子意思。(4)调整词序很重要古文中许多句子和现代文的顺序都不同,先得一一对应着翻,再理顺词序。

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几个方法,希望能帮助你。(1)熟读法。这恐怕是大家最常用的方法了。但读的同时,可以在脑海中理出整篇文章大致的思路,知道每一段的段意。按照这个思路背。而且,在熟读之后,有时自己觉得哪一句会脱口而出。这时,不要看书,试试看,自己能背多少。然后背不出的,就看看书。这样,反复几次,就能背出来。(2)联想法。如果想象力丰富的同学可以用这种方法。尽量让脑海中浮现出所背文章的意境,根据这幅图画背古文,效果会很好。(3)好句法。这是我常用的方法,我通常先读三遍文章,然后就会找出我比较喜欢的句子,再背它的上文,再背下文。这样背,很容易脱口而出。

8.歌词与古诗词的关联

现在好多歌词是古诗词,如下:

羽泉-辛弃疾

念奴娇

歌手:伊能静 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被改编为《月满西楼》。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改编为歌曲以后还是叫《虞美人》。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编成《但愿人长久》,邓丽君唱的,王菲是翻唱,这首歌不叫《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只是一句歌词。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改编成歌曲也还是叫《满江红》。

《诗经·蒹葭》。被化改为《在水一方》。也就是,是按那个意境,引用了一些原词来写,但并不完全是原词。

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被化用到SHE《长相思》中作了一段RAP。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化用到伊能静《念奴娇》里作了一段歌词。《水调歌头》《高山流水》《琵琶行》《十面埋伏》 伊能静《念奴娇》

曹颖《蝶恋花》

雷佳《江山颂》

风中采莲《忆江南》

姜育恒《梅花三弄》

SHE《长相思》

孙楠《敦煌日月》

与非门《满江红》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