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诗词鉴赏题答案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 2.求2008年全国所有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及答案 好像是18套卷(十八)江苏卷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3.关于2009年高考北京卷古诗词鉴赏选择题【试题31】(2009年第12题)明日,是对未来的信念;今朝,是对现实的安然。既有斜阳可看,又有细浪点缀,露宿便不再无奈,甚至成了主动的追求。而真实。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答案】D 【说明】考查理解古典诗歌内容和体察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两句,上句说今日境况,表达对现实的乐观;下句写来日所在,表达对前途的信念。D项将这两句的意思相杂糅,既与句意不合又与作者的心意不合。 4.二十分求2008高考各省市古诗词鉴赏高考各省市古诗词鉴赏 【题型分类】高考在“古诗词鉴赏”方面一般考些什么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所有题目做一个题型分类,然后按照分类寻找解决的方法。 仔细研读了18份试卷,我们发现“古诗词鉴赏”题目一般分为下列几类: 1、单个词鉴赏题:说“单个词鉴赏”而不说“诗眼鉴赏”或者“炼字鉴赏”,是因为许多试题并不是“诗眼”,也不属于“炼字”,所以我们统称“单个词鉴赏”。比如: 天津卷《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题目是: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你看,“遍”就是一个用得比较好的词,而非诗眼。 2、手法鉴赏题:即鉴赏一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者艺术手法。 这是常考的考点。例如: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题目是: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3、情景鉴赏题: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4、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到的一个题型,有手法比较,有主旨比较,有感情比较,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诗中表达效果及情感的比较,比如: 湖南卷就是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王昌龄《龙标野宴》“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里相同的一个词“愁”进行比较,它的题目是: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修辞鉴赏题:对于考生而言这种题型是最好把握的,只要我们对修辞辞格比较熟悉,且能准确判断,回答这样的题目相对比较容易,比如: 四川卷[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它的第二题的题目是: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6、思想感情把握题:这是相对比较难的题型,因为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在读懂全诗(词、曲)的基础上进行,它最能考出考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比如: 北京卷第二题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题目是: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7、风格分析题:一般来说,这样的题目,命题者都会提供该诗(词、曲)或者暗示作品的风格让我们分析,这种题型看上去有难度,其实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后,就会变得很容易把握。 比如: 北京卷第三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8、内容概括题:这种题型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内容归纳,即回答写了什么,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概括能力。比如: 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题目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规范格式】 1、单个词鉴赏题:单个词鉴赏需要把握5个点:1)、修辞手法;2)、转化(主要是动静、虚实)3)、写出了什么样的事物情状;4)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结构功能。掌握这5个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 需要提醒的是:1)这5个点并不是都需要答,有就答,没有就放过,其中的3)和4)点是必须的。2)形容词鉴赏要注意词语的双关性及与前后句的对比反衬关系。 2、手法鉴赏题:手法+情感。手法界定掌握两句话: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所谓“大处”即指先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如果是抒情,先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在间接抒情里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如果是描写要看它属于哪种描写方式等等。所谓“小处”,即指具体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正面侧面加上修辞手法等等。 3、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4、比较鉴赏题: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可。 格式是:(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 5、修辞鉴赏题:修辞手法界定+诗中作用分析。 6、思想感情鉴赏题:诗中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分析。 7、风格分析题:风格界定+例子分析+总结 8、内容概括题:陈述主体+概括内容。 【答题示例】 1、单个词鉴赏示例: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5.2008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诗词鉴赏题答案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6.求08北京高考古诗文必背篇目高中的语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即人教版),应该全市是统一的书。 带《》的是要求背诵的篇目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第二册: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师说》 《阿房宫赋》 谏太宗十思书 种树郭橐驼传 第三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词七首: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鹊桥仙、声声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四册: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愚溪诗序 《(前)赤壁赋》 逍遥游 《滕王阁序》 柳毅传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李杜诗五首《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客至》、《旅夜书怀》、《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最后一段)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 7.二十分求2008高考各省市古诗词鉴赏高考各省市古诗词鉴赏 【题型分类】高考在“古诗词鉴赏”方面一般考些什么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所有题目做一个题型分类,然后按照分类寻找解决的方法。 仔细研读了18份试卷,我们发现“古诗词鉴赏”题目一般分为下列几类: 1、单个词鉴赏题:说“单个词鉴赏”而不说“诗眼鉴赏”或者“炼字鉴赏”,是因为许多试题并不是“诗眼”,也不属于“炼字”,所以我们统称“单个词鉴赏”。比如: 天津卷《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题目是: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你看,“遍”就是一个用得比较好的词,而非诗眼。 2、手法鉴赏题:即鉴赏一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者艺术手法。 这是常考的考点。例如:福建卷《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题目是: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3、情景鉴赏题: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4、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到的一个题型,有手法比较,有主旨比较,有感情比较,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诗中表达效果及情感的比较,比如: 湖南卷就是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王昌龄《龙标野宴》“沅漠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里相同的一个词“愁”进行比较,它的题目是: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修辞鉴赏题:对于考生而言这种题型是最好把握的,只要我们对修辞辞格比较熟悉,且能准确判断,回答这样的题目相对比较容易,比如: 四川卷[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茅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它的第二题的题目是: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6、思想感情把握题:这是相对比较难的题型,因为思想感情的把握需要在读懂全诗(词、曲)的基础上进行,它最能考出考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比如: 北京卷第二题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题目是: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7、风格分析题:一般来说,这样的题目,命题者都会提供该诗(词、曲)或者暗示作品的风格让我们分析,这种题型看上去有难度,其实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后,就会变得很容易把握。 比如: 北京卷第三题: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8、内容概括题:这种题型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内容归纳,即回答写了什么,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概括能力。比如: 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题目是: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规范格式】 1、单个词鉴赏题:单个词鉴赏需要把握5个点:1)、修辞手法;2)、转化(主要是动静、虚实)3)、写出了什么样的事物情状;4)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结构功能。掌握这5个点就可以回答问题了。 需要提醒的是:1)这5个点并不是都需要答,有就答,没有就放过,其中的3)和4)点是必须的。2)形容词鉴赏要注意词语的双关性及与前后句的对比反衬关系。 2、手法鉴赏题:手法+情感。手法界定掌握两句话: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所谓“大处”即指先看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如果是抒情,先看它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在间接抒情里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如果是描写要看它属于哪种描写方式等等。所谓“小处”,即指具体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动静、虚实、想象、渲染、正面侧面加上修辞手法等等。 3、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4、比较鉴赏题:扣住比较角度探究差异即可。 格式是:(比较对象)A侧重于……,(比较对象B侧重于……。 5、修辞鉴赏题:修辞手法界定+诗中作用分析。 6、思想感情鉴赏题:诗中关键词的深层含义+注释中的关键信息分析。 7、风格分析题:风格界定+例子分析+总结 8、内容概括题:陈述主体+概括内容。 【答题示例】 1、单个词鉴赏示例: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 8.2008,2009,2010,2011语文全国卷高考题诗歌鉴赏部分和答案(09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9.2008当代学生第七届古诗词鉴赏答案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 1. 感遇(其七)①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②,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此诗借用屈原《橘颂》为意,喻已贞操。②岂伊:岂唯。 ③荐:进献。 [思考与练习] 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 一个“ ”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 ”语。 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 ”。 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① (唐)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 ①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诗人在月夜去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之事。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②翠微:青翠的山坡。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④机:世俗的心机。 [思考与练习] ⑴解释词语:及: 荆扉: 憩 ⑵诗歌开头与题目中的“宿”相呼应的一个字是“ ”⑶此诗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但是陶诗平淡恬静,平着意染色,口气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而李白的诗却着意渲染,如:“ (写出两句)”。 可见陶李两者风格不同。 3.再经胡城县① (唐)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②, 便是生灵血染成③。 [注释] ①胡城县:故城在今安微阜阳县北。 ②县宰:县令。朱绂(音福):系官印的红色丝带,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 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③生灵:百姓。 [思考与练习] ⑴诗歌中与题目“再经”相照应的一个字是: 。⑵这首诗歌揭示了 和 二者的因果关系。 ⑶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4.月下独酌(其一)①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②,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排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③。 [注释] ①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 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②将:和③相期:相约。 [思考与练习] ⑴解释词语:相亲: 解: 徒: 云汉: ⑵诗歌中最能表达作者孤独情感的词语是: 、、;最能表现李白“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词语是: 、;表达李白“醉态的诗句是:“ , 。” ⑶“相期邈云汉”一句的意思: 。 5.春思①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②,秦桑低绿枝③。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④? [注释] ①这是描写一位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的评理歌。②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 ③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④罗帏:丝织的帘帐。 [思考与练习] ⑴哪个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象? ⑵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望岳①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②?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大自然。 ②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③钟:赋予、集中。 ④决:裂开。 [思考与练习] ⑴解释词语:造化: 凌: 览: ⑵诗用前 个诗句写所望之 用后 个诗句写所望之感。 ⑶诗歌最后两句写望岳而产生登临峰顶的意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政治抱负? 7.赠卫八处士①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我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回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③。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④。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①诗写杜甫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的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切。然而暂聚忽别,更觉得世事事渺茫,无限感慨。 ②参与商:星座名,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此出则彼没,故不相见。③间:掺合。 ④故意:故交的情意。 [思考与练习] ⑴解释词语:焉: 载: 怡然: 执: 乃: 罗: 累: 觞: ⑵诗歌的开头写老朋友相遇亦喜亦悲,喜的是: ;悲的是 (前后都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⑶诗歌从第九句的“焉知”写起,到“ ”结,详细地描写了作者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和家人的 。 8.送别① (唐)王维 下马饮酒②,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③。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①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②饮君酒:劝君喝酒。 ③归卧:隐居。南山陲:终南山边。 [思考与练习] ⑴解释词语:何所之: 但: ⑵诗中交代友人归隐原因是: 。 ⑶诗歌五、六两句是写对友人的 和自己对隐居的 ,及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