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网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1.孟浩然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的赏析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上人一般指僧人,既然是寄给方外人,变少不了羡慕别人的清静无为,厌恶自己的尘俗不堪。诗的首联写自己虽想归隐,却无财力维持隐居的生活。诗人的穷苦潦倒的处境,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颈联写自己虽然在长安求仕,却一直想着东林寺的师傅,出仕并非作者原意,而是经济窘困的原因。颔联写自己在京城盘缠将尽,而自己的壮志也随着年岁的增加而衰减。尾联写在傍晚时分听到暮蝉哀鸣时,心里就怆然增悲。此联更增了全诗的悲愤气氛。本诗特点在于直抒胸臆。直写心中哀苦愁闷使人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觉诗人的率直与明朗。.

2.十分了解孟浩然的请进求《秦中寄远上人》的原文及意思或背景 爱问知

秦中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②。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③。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④。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释 注释 [注释] ①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②三径:指归隐后所住的家园。 ③东林:指庐山东林寺。

④燃桂:此句以燃桂喻处境窘困。 赏析 赏析 [赏析] 诗人本有“一丘常欲卧”,即希望隐居之愿,但“三径苦无资”,即苦于无钱维持隐居生活。

北入长安求仕并非他所愿意做的,实有经济上困窘的原因,他是很怀想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的生活的。诗中也多次提到他意欲出仕,是因为亲老家贫。

在长安居住大为不易,原先的壮志因为这次碰壁,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衰减。因此傍晚时分听到暮蝉哀鸣时,心里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秋天,而于仕于隐都事倍功半、徒添伤悲。

3.秦中寄远上人的全文注解,具体意思

原诗: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字面意思是:

有一个可供我隐居的山丘让我常常想要归卧,但是要经营一个隐居的茅舍(三径)又苦于没有资财。

滞留秦中做一个“北土”居民不是我的夙愿,我一直向往您(远上人)所住的寺院。

身上带的一点盘缠因物价昂贵(燃桂:买桂花树当柴禾,形容物价昂贵)已经用尽,原有的一点壮志一年年地销蚀。

傍晚时分凉风吹来,听见秋蝉的哀鸣我的心情越发悲伤。

4.题文

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想退隐却没有物质条件;想做官内心又不情愿;京城生活不下去了;志气也逐年衰减。

如此种种使其内心感到悲凉。【小题2】诗歌结尾两句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答出两点即可得1分)表现秋天傍晚黯淡、凄清、落寞的气氛(1分),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1分)【小题3】这首诗运用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方法。(1分)前面六句直写内心种种苦处;最后两句,借写景寄情怀,情景交融,意味悠长。

(2分) 试题解析:【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 诗的前三联具体写了“悲”的原因。 第一联“苦无资”,第二联“非吾愿”,第三联“逐年衰”都很明显地道出了“悲”的原因。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2】试题分析: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再加以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所以会感到“益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试题分析: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 感情的难以抒发,在于抽象。

诗人常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以抒发感情;表达感情的词语,往往一字不用。而此诗却一反这种通常的写法。

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 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而读者读来并不感到抽象,反而显得诗人的率真和诗风的明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