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书信传情的诗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流红记》 唐时儒生于佑见御沟中漂一脱叶,拾起一看,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心想这一定是宫人作的,因思成病。于是在另一红叶上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他将叶丢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 后于佑寄食于贵人韩泳门馆,韩泳待他很好,将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许与于佑为妻。婚后韩夫人在于佑箱中发现题诗的红叶,大惊,说这是她题的诗。 并说,她事后也在沟中拾得一题诗的红叶。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 二人认为这是红叶为媒,一时传为佳话。 2.带传情的古诗词《偶相逢/诉衷情》 年代: 宋 作者: 贺铸 彩山涌起翠楼空。箫鼓沸春风。桂娥唤回清昼,夹路宝芙蓉。 长步障,小纱笼。偶相逢。艳妆宜笑,隐语传情,半醉醒中。 《踏莎行·柳眼传情》 年代: 宋 作者: 曾协 柳眼传情,花心蹙恨。春风处处关方寸。朱帘卷尽画屏间,云鬟半亸罗衣褪。 燕语莺啼,日长人困。鱼沈雁断无音信。琵琶声乱篆烟斜,寸肠欲断无人问。 《惜奴娇·风骨萧然》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风骨萧然,称独立、群仙首。春江雪、一枝梅秀。小样香檀,映朗玉、纤纤手。未久。转新声、泠泠山溜。 曲里传情,更浓似、尊中酒。信倾盖、相逢如旧。别后相思,记敏政堂前柳。知否。又拼了、一场消瘦。 3.带有“传情”的古诗词有哪些《牡丹》 《伤近者不见》 《红窗听·淡薄梳妆轻结束》 《踏莎行·柳眼传情》 《惜奴娇·风骨萧然》 《牡丹》 年代: 唐 作者: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鉴赏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 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红笺”,当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 “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读来亲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 “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 诗人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地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唐人把武陵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全唐诗》卷六九O王涣《惘怅诗》),给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两句妙于用典,变化多端,曲折尽致。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两句既以“馨香”、“不语”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 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以上六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末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 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自有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伤近者不见》 年代: 唐 作者: 王建 离人隔中庭,幸不为远征。雕梁下有壁,闻语亦闻行。 天涯尚寄信,此处不传情。君能并照水,形影自分明。 红窗听·淡薄梳妆轻结束 [ 宋 ] 晏殊 原文 淡薄梳妆轻结束。天意与、脸红眉绿。 断环书素传情久,许双飞同宿。 一饷无端分比目。 谁知道、风前月底,相看未足。此心终拟,觅鸾弦重续。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踏莎行·柳眼传情》 年代: 宋 作者: 曾协 柳眼传情,花心蹙恨。 春风处处关方寸。朱帘卷尽画屏间,云鬟半亸罗衣褪。 燕语莺啼,日长人困。鱼沈雁断无音信。 琵琶声乱篆烟斜,寸肠欲断无人问。 曾协(?-1173)字同季,号云庄。 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南宋诗人。 著名宋朝官吏。曾肇之孙。 曾巩之侄孙。 宋绍兴年间,举进士不第,以荫授长兴、迁嵊县丞,继为镇江、临安通判。 孝宗乾道七年(1171)知吉州,改抚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四、五五),终知永州(今湖南零陵)。乾道九年(1173)卒。 善诗文。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 《惜奴娇·风骨萧然》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风骨萧然,称独立、群仙首。春江雪、一枝梅秀。 小样香檀,映朗玉、纤纤手。未久。 转新声、泠泠山溜。 曲里传情,更浓似、尊中酒。 信倾盖、相逢如旧。别后相思,记敏政堂前柳。 知否。又拼了、一场消瘦。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 4.带有“传情”的古诗词有哪些《牡丹》《伤近者不见》《红窗听·淡薄梳妆轻结束》《踏莎行·柳眼传情》《惜奴娇·风骨萧然》《牡丹》年代: 唐 作者: 薛涛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鉴赏“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亦有无限的情思。 面对眼前盛开的牡丹花,却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墨,把人世间的深情厚意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红笺”,当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 “泪湿红笺”句,诗人自己进入了角色,读来亲切感人。“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为情人,笔触细腻而传神。 “巫峡散”承上文的怨别离,拈来宋玉《高唐赋》中楚怀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给花人之恋抹上梦幻迷离的色彩:担心与情人的离别会象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复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极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难得和喜悦。 诗人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地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捏合在一起(唐人把武陵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全唐诗》卷六九O王涣《惘怅诗》),给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纱,带来了惊喜欲狂的兴奋。两句妙于用典,变化多端,曲折尽致。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两句既以“馨香”、“不语”射牡丹花的特点,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行文显而不露,含而不涩。 花以馨香传情,人以信义见著。花与人相通,人与花同感,所以“不语还应彼此知。” 以上六句写尽诗人与牡丹的恋情,末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安枕席”于栏边,如对故人抵足而卧,情同山海。 深夜说相思,见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此诗将牡丹拟人化,用向情人倾诉衷肠的口吻来写,新颖别致,亲切感人,自有一种醉人的艺术魅力。薛涛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 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伤近者不见》年代: 唐 作者: 王建离人隔中庭,幸不为远征。雕梁下有壁,闻语亦闻行。 天涯尚寄信,此处不传情。君能并照水,形影自分明。 红窗听·淡薄梳妆轻结束[ 宋 ] 晏殊原文淡薄梳妆轻结束。天意与、脸红眉绿。 断环书素传情久,许双飞同宿。一饷无端分比目。 谁知道、风前月底,相看未足。此心终拟,觅鸾弦重续。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踏莎行·柳眼传情》年代: 宋 作者: 曾协柳眼传情,花心蹙恨。 春风处处关方寸。朱帘卷尽画屏间,云鬟半亸罗衣褪。 燕语莺啼,日长人困。鱼沈雁断无音信。 琵琶声乱篆烟斜,寸肠欲断无人问。曾协(?-1173)字同季,号云庄。 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南宋诗人。 著名宋朝官吏。曾肇之孙。 曾巩之侄孙。 宋绍兴年间,举进士不第,以荫授长兴、迁嵊县丞,继为镇江、临安通判。 孝宗乾道七年(1171)知吉州,改抚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四、五五),终知永州(今湖南零陵)。乾道九年(1173)卒。 善诗文。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 《惜奴娇·风骨萧然》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风骨萧然,称独立、群仙首。春江雪、一枝梅秀。 小样香檀,映朗玉、纤纤手。未久。 转新声、泠泠山溜。 曲里传情,更浓似、尊中酒。 信倾盖、相逢如旧。别后相思,记敏政堂前柳。 知否。又拼了、一场消瘦。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5.形容书信传情的诗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红叶传情 唐人传奇中有张实《流红记》:儒生于佑见御沟中漂一脱叶,拾起一看,上有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心想这一定是宫人作的,因思成病。于是在另一红叶上题了两句: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他将叶丢进御沟的上游,让它流入宫中。 后于佑寄食于贵人韩泳门馆,韩泳待他很好,将宫中放出的宫女韩夫人许与于佑为妻。婚后韩夫人在于佑箱中发现题诗的红叶,大惊,说这是她题的诗。 并说,她事后也在沟中拾得一题诗的红叶。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 二人认为这是红叶为媒,一时传为佳话。这事许多书上都有记载。 诗的首句:水一去不复返,暗示时光一去不复返,人逐渐衰老了。二句:说自己幽居深宫,非常寂寞。 三、四句:把题诗的红叶放入水中,你到人间去寻求幸福吧。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象红叶那样,离开深宫,到人间过着幸福的生活。 诗中充满了幽怨,哀伤,寄予了无限希望。 事后韩氏说,我得你的红叶时,当时又题了一诗。 她取了出来,那诗是:“独步天沟岸,临流得叶时。此情谁会得?断肠一联诗。” 一天,韩泳对韩夫人说,你该谢我这媒人。韩夫人说:我和于佑是天作之合。 于是提笔写了一诗: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6.形容情伤的诗词形容心情悲伤的诗句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9、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9、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2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21、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2、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2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4、过境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2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26、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7、秋风秋雨愁煞人。 7.诗传情,在什么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什么则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张籍《秋思》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宋之问《渡汉江》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此心安处是吾乡。 —— 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王维《杂诗三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李白《渡荆门送别》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望月有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 于谦《观书》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王绩《野望》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 张九龄《西江夜行》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 夏完淳《别云间》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 马戴《灞上秋居》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卢纶《长安春望》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薛道衡《人日思归》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 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