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终于明白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的成语或俗语有那些恍然大悟 【拼音】:huǎng rán dà wù 【解释】: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示例】:袁太守和庄太守听了,方才~,彼此相视而笑。★清·张春帆《宦海》第十七回 【近义词】:豁然开朗、如梦初醒、茅塞顿开 【反义词】:如坐云雾、大惑不解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对某事突然明白 豁然开朗 【拼音】:huò rán kāi lǎng 【解释】: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出处】: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示例】:宝玉~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近义词】:豁然贯通 【反义词】:百思莫解、大惑不解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突然领悟了道理 如梦初醒 【拼音】:rú mèng chū xǐng 【解释】: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示例】:看了这封信,他才~,方知自己上当受骗。 【近义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反义词】:如堕雾中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突然醒悟 茅塞顿开 【拼音】:máo sè dùn kāi 【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示例】:我身无力,我腹无才,得三公之教,~。★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恍然大悟 【反义词】:冥顽不灵 【歇后语】:麻黄汤发汗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忽然开窍 2.形容突然明白的词语大彻大悟、大梦初醒2113、恍然大悟、憬然有悟、如梦初5261醒 一、大彻大悟4102 [ dà chè dà wù ] 【解释】:彻1653: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出自】:元·郑德辉《伊尹耕莘》楔子:“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 【译文】:这是因为升天的时候,我先参悟了道,教授与我仙诀,彻底醒悟之后,才能登九天朝真来看过去未来。 二、大梦初醒 [ dà mèng chū xǐng ] 【解释】:象做了一场大梦才醒。比喻被错误的东西蒙蔽了许久,开始醒悟过来。 【出自】:战国 庄子《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译文】:突然觉悟过来,然后知道这是个大梦啊。 三、恍然大悟 [ huǎng rán dà wù ] 【解释】: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译文】:简承蒙指教,一下子明白过来。 四、憬然有悟 [ jǐng rán yǒu wù ] 【解释】:憬然:觉悟的样子。有所觉悟。 【出自】:周 孔子编订《诗经·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朱熹:“憬,觉悟也。” 【译文】:“觉悟过来那淮夷,来进献他们琛。“朱熹:“裴憬,觉悟啊。” 五、如梦初醒 [ rú mèng chū xǐng ] 【解释】: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出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译文】:我听说管仲的话之后,刚刚明白过来。 3.描写道理的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题西林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