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代形容席地而坐的诗句

1.中国古代人为什么喜欢席地而坐

民以食为天,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生存,吃是要被放在众多需要之先的。远古尚无家具,先民就地为炊,埋锅造饭,炊具就是这样早于家具而诞生了。做饭、餐饮,包括很多活动起初都采取的是近地的姿势,席地而坐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行为。至于那些低矮的几案当然是符合了近地姿势的需要。农业的出现促使家的形成进一步趋于稳定,从而也引发了家具的发展,其中出现最早的也必然与饮食有关。

“席”就是我们所说的席子,古人有很多词语可拆开来理解,但是放在今日,却混同在一起了,比如俗语中常提到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指明的就是两样东西,筵指的是室内铺满整个地面的底席,有点类似于咱们今天的木地板一样的,而坐在我们脚下正方的那才叫做席,席的大小一般 一米见方,脚下这块要坐的席子可不能随便摆放,必须规矩平整,正所谓,《论语·乡党》中解释的:席不正,不坐。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挑剔的,“席正”是一种以示庄重的重要方式。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怎么样才叫正呢?我们以什么为参照物呢?参照物就在这个房间之内,必须与墙壁平行。当然了这个席子也不一定是一个,可以再加上一层,我们谓之重席。

“坐”和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坐姿就不一样了,现在意义上的坐姿是在东汉末年胡床胡椅传入中原之后,随着一些高脚桌椅家具的应用,老百姓们开始垂腿而坐。要想了解更早时期老祖宗的坐姿,首先得从站姿说起,最先对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行走、坐立等容貌仪态方面作以系统性规范的是西汉学者贾谊,此时正是儒家开始逐步盛行的时代。

2.我国古代席地而坐是盘腿还是跪坐

是跪坐。

最正式的坐法是“跽”(音“计”),即跪坐,臀部压在后曲的小腿和脚上。在和尊者,长者,朋友交谈,或在议事,宴会和招待客人时,就要采用这种礼貌正式的姿式。

南北朝到唐代的时候,桌椅等较高的家具逐渐流行,以后这种席地而坐的方式就不常见了。

最早的坐具,应该是从胡床演变而来的。大唐帝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大唐文化不仅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而且也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西域胡文化。而且目前出土的最早的椅子,是在今天的新疆,即以前的西域。西域人民广泛采用的胡坐、胡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往逐渐传到大唐。在当时上层贵族阶级中求新求异心理驱使下,“穿胡服”、“听胡乐”、“坐胡床”成为时尚,在宫廷、都市中流传开来,并向四方流散,逐渐为汉民族所接受。

3.古人的席地而坐吃饭的桌子叫什么

应该叫做 案 长方形的叫做 案 案和桌的区别 东汉有一位名士叫梁鸿,有气节,有文采,在当地非常有名。

他的同乡中有一个女子叫孟光,一心一意想嫁给他。到了30岁还没嫁出去,她父母就问:“你为什么还不嫁啊?”她回答说:“我非梁鸿不嫁。”

梁鸿一听这话高兴了。我估计当时就是请媒人牵牵线、搭搭桥,也没见过真人,就把孟光娶回来了。

孟光很高兴,就描眉画眼。但梁鸿一见她这样,就不高兴了,连着七天没有搭理她。

孟光就慌神了,不知道因为什么:怎么娶了我又不理我呢?她就向梁鸿请罪。梁鸿说:“你描眉画眼不如素面朝天好看,我得要个能过日子的老婆。”

孟光说:“那我就不画了,咱好好过日子。”于是孟光每天把饭菜弄好了,端到丈夫面前,高高举起。

这就是“举案齐眉”的故事,这个成语也变成今天夫妻相敬如宾的一个象征。这里的“案”,当时就是一个托盘。

今天的托盘就是一个盘子,当时的托盘“案”,带有四个足,四足是缩进去的。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案的“案”,形制上非常接近。

这种托盘今天日本还在用,日本很愿意沿袭我们的古制。案和桌在形制上有本质区别。

何为案、何为桌呢?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而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为桌。

除了形制上的区别,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

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如果我们说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拍案惊奇是惊讶,拍桌子瞪眼是愤怒,它表达的情绪不一样,这是它的精神层面。

再比如,我过去当编辑的时候,经常挑灯夜战、伏案疾书,是吧?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着了,就是在写检查。感觉到了吗?凡是跟桌子相关的事都偏低,跟案子相关的事都偏高。

中国人把一个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是我们的文化高于别人的精髓之处。我们平时不注意,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都跟案有关。

因为我们过去办公,都使用案,与桌相对来说无关。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家具,形制上不一样。

由于案子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子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低。所以,桌案从功能上有了区分,这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区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

桌子在越来越接近实用的时候,就跟案发生了分野。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起来的意思。

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

“卓”字后来才把底下“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了现在的“桌”字。桌与案从功能上讲,差距不是很大。

比如我们有条桌就有条案,有画桌就有画案,有书桌就有书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但有饭桌,就没有饭案。

因为吃饭这件事虽然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从精神层面上讲并不重要。古人吃饭的桌子大多是方桌,为什么呢?这跟我们吃饭的制度有关。

我们早年是分餐制的民族,一人一份。为什么有举案齐眉这件事呢?因为当时是分餐,我举一份给你,我这儿还有一份。

我们的分餐制度逐渐演化成共餐制了。采用方桌吃饭的时候,我们就是共餐制。

这一点从我们的筷子上就可以看出来。早期凡是筷子长的家庭,都是富有家庭;筷子短的,都是相对贫困的家庭。

中国人的筷子有特别长的,是为了菜多的时候,能夹着远处的菜。日本的筷子短而尖。

因为日本是分餐制,筷子不需要很长。它为什么是尖的呢?是因为日本民族吃生的东西,比如生鱼片,非常滑,夹的时候必须扎一下,才夹得起来。

我们则不同,过去中国人吃饭很讲究,绝对不许扎。我小时候,记得姥爷就教育我说:“夹起来就吃,夹不起来就不吃,不许扎。”

后来我大一点儿,人家告诉我说:“筷子扎馒头,是给死人吃的。”按照更严格的礼仪,过去在桌上吃饭,筷子绝对不许伸过中轴线,那边的菜再好吃,你也不许伸筷子过去夹,顶多是人家给你端过来,你才能夹一筷子。

这就是中国饮食的传统习惯,所以中国人从小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顺便把脑子也给练灵巧了。我们再看韩国的筷子,是金属的,因为韩国老烧烤,赶上咱这种筷子早就烧坏了,所以必须使用金属。

从小小的筷子身上,我们就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很多特征。翘头案和八仙桌 同样是案,也有很多形制。

首先一种叫做翘头案,它属于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夸张,过去都是在寺院和祠堂里使用,它表示对神灵、对祖宗的一种敬畏。衙门里也用供案。

这里的供案翘头非常高,非常夸张。它具有威严感,从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

今天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如果法官搬一个小板凳坐那儿,估计犯人心里就该想怎么逃脱法律的制裁了。

用家具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给你,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么,衍生出来的词汇就是“案件”,原义指案子上的文件。

4.一望无际和席地而坐都是成语对吗

一望无际_金山词霸

【拼 音】:

yī wàng wú jì

【解 释】:

一眼看不到边(际:边).形容极其辽阔.

【出 处】:

宋·秦观《蝶恋花》:“舟泊浔阳城下住;杳霭昏鸦;点点云边树.九派江分从此去;烟浓一望空无际.”

【示 例】:

蒙古族骑士们像雄鹰一样;翱翔在~的大草原上.

席地而坐_金山词霸

【拼 音】:

xí dì ér zuò

【解 释】:

席:坐席.原指把坐席铺在地上坐.现多指坐在地面上.

【出 处】:

《旧五代史·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则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示 例】:

战士们~;谈笑风生.&^^&在营火晚会上;大家~;又说又笑;欣赏着精彩的文艺节目.

5.古代的席地而坐有哪几种坐姿

坐姿主要有两类,跽与踞。

根据场合环境不同,坐姿也不一样。但最普及最正式的姿势就是跽,跪坐。

跪坐又分三种变化,一种是两膝并紧著席,臀部落在脚跟处。这是一种放松姿态,大部分时间古人都会保持这个姿势。

朱熹称这个姿势为“坐”。平日在席上跪坐,身体要稍微向后一些,以示谦恭。

吃饭时,食几在席前一尺,身体要尽量前坐,避免饭菜撒落在席上。入席就座,要掀起下裳前摆。

下跪时,左足向右一小步,先跪左腿,右足向后,再跪右腿。然后放下衣摆。

起立时,先起右腿,再起左腿。次序分别是左足先跪后起,右足后跪先起。

这种下跪顺序还有一个原因,士人皆佩剑,且佩在左侧。秦汉以前是青铜剑,剑身短,可以随身佩带而不必解下。

秦汉时剑身加长,入席后要解下置於左侧。左足先跪、右足先起,身体左侧始终留有空间,便於紧急时刻拔剑自卫。

至今,日本剑道还保留著这种习惯与礼仪。

范文涉及诗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