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诗广东话

1.关于粤语的古诗

您好,清初有以粤语词语入旧体诗形成的作品。

晚清时,兴起了三及弟,即同时包含文言,白话及粤方言的文体。在民国初期,一些广东诗人,以粤语入诗,例如廖恩焘的《嬉笑集》、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中的粤语诗等。

查到例子几首,希望能够帮到您。己未是1919年,廖恩焘和胡汉民旅居日本,闲中无聊,用粤语作诗,咏论汉代人物,据跋文所载,胡只是赞赏而已,亦许间中唱和一二首,却没流传。

如—— 咏“苏武”: 麒麟犽乍后生哥,磨利张刀去讲和。 狗屁檄文攻鼻辣,龙头拐杖甩毛多。

既然饮奶都能饱,使乜吞冰得咁傻。 精仔亚陵唔识趣,偏偏提起个番婆。

咏秦二世: 够之大瘾火麒麟,呢件龙袍重几新。 未必乖哥唔识鹿,果然太监系阉鹑。

一堂鼻涕真衰仔,二世头衔咁吓人。 点估江山全送嗮,亡秦应晌亚胡身。

咏范增: 老猫烧剩几条须,悔恨当年眼冇珠。 湿水马骝唔过玩,烂泥菩萨点能扶。

明知屎计专兜笃,重想孤番再杀铺。 一自鸿门佢错过,神仙有篾亦难箍。

咏严光: 钓鱼钓得咁沙尘,褛块羊皮重几斤。 皇帝孖铺真阔佬,先生反瞓系星君。

偶然冚被横伸脚,有个开窗屹起身。 慌到鼻歌窿冇肉,原来佢会睇天文。

又有一首写打麻将: 买齐幌子当孤番,跌落天嚟几咁闲。 拼命做成清一色,绝张摩起大三翻。

尾糊整定输家食,手气全凭旺位搬。 边个龟公唔好彩,十铺九趟畀人拦。

这几首诗,真能引用出粤语的妙处。譬如“屎计”、“兜笃”、“捐裤浪”、“慌到鼻哥窿冇肉”、“老猫烧须”,对仗有“湿水马骝”对“烂泥菩萨”,“一堂鼻涕真衰仔”对“二世头衔咁吓人”,“皇帝孖铺真阔佬”对“先生反瞓系星君”,“清一色”对“大三番”真是既贴切又妙不可言。

至于胡汉民的粤语诗,手头有两首写“项羽”的七绝: 其一: 老婆搿手嚟劏狗, 皇帝开头就斩蛇。 临死找番条笨伯, 算佢后代有揸拿。

其二: 八千子弟向秦封, 破釜沉舟究不同。 咁样多人为你死, 因何冇面见江东。

还有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卷四也有粤语诗《赋得椎秦博浪沙》。其中一首五言排律,其格律是除开头两句最后两句外,其他各句都要双双成对: 几十多斤铁,孤单一个人, 拦腰掟过去,错眼打唔亲, 野仔真行运,衰君白替身, 差点变成鬼,快的去还神, 凶手当堂趯,差佬到处寻, 亚良真正笨,为咁散清银。

还有一首七律《垓下吊古》: 又高又大又嵯峨,临死唔知重唱歌。 三尺多长锋利剑,八千靓溜后生哥。

既然禀趸争皇帝,何必频腍杀老婆。 若使乌江唔锯颈,汉兵追到屎难疴! 就连提倡白话诗,新文化的领军人物胡适到过广州,也用粤语写下《黄花岗》一诗: 黄花岗上自由神,手揸火把照乜人? 咪话火把唔够猛,睇佢吓倒大将军。

2.李白 静夜思 整首古诗用粤语怎么读

我读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真可谓妇孺皆知!据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统计,约95%的孩子第一次受到的启蒙童诗,也就是这首诗;而如今的孩子可真是个聪明,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居然也为难住了不少家长和老师:“举头望明月”的李白究竟是站着还是坐着?是在屋内还是屋外?为什么要说是“床前明月光“而不说是“窗前明月光”或“门前明月光“?——这不,就连大伙您也傻眼了吧?! 其实呢,这首诗最令人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这短短20个字的小诗怎么会出现了两个相同的“明月”呢?虽然这样朗朗上口,但似乎显的拖沓和重复了。要知道,古人作诗可是一字千金啊!《静夜思》基本属五言绝句,虽不如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粘对,但如押韵、对仗等这些基本玩意还是要考虑的。

“犯重”即一首诗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在五言绝句中一般是不多见的,而像这样竟连续冒出两个相同的字就有点不对劲了。李白的诗风虽然一向较疏朗,但还不至于如此“不堪入目”吧。

正巧,我案头有一套中华书局的《全唐诗》,咱不妨细查一下——正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首诗原作竟会如此: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了吧,“床前明月光”在这里是“床前看月光”,而“举头望明月”在此也改成了“举头望山月”。

这究竟有没有搞错?!我随即又查阅了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第一句均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斌《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唐诗品汇》也均是如此。 这首诗的变化和分歧主要是出现在明末、清两代,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首先对此作了修改: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儿,第三句改为了“举头望明月”,但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而在清代王士真《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里,又产生了变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里,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未作改变。

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在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真正将第一、第三两句的变化完整放在一起;经过其“发扬光大”,终于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众所周知,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因此,《静夜思》中“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月”两句的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明、清两代文人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断加以修改呢?难道该诗真的存在较为明显的瑕疵不成?——确实,就是在这首普普通通的小诗中,我们却不难发现有两处与日常生活习惯不符的描述: 首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似乎就很难自圆其说。因为,卧室内床前的月光一般是通过窗口照到地面上的。

唐朝那时候“窗“管叫“瓮窗”,也就跟现在的29寸彩电屏幕差不多大,月光通过它照在地面只能是那么方方或窄窄的一小块;“霜”的概念则不同,它呈现在地面的景象势必是“一大片”的。我想,要让李白将一小块白蛋糕似的月光错觉为“疑是霜”,恐怕他是喝得酩酊大醉也做不到!除非屋顶全漏,整个房间就被月光笼罩了; 其次,“举头望山月”这一句似乎也有矛盾。

大伙知道,这月亮一般是从东北升起,西南下落,而古代卧室的窗子和现在一样,基本是呈南北向的;“山月”则表明月亮刚刚升起不久,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诗人当时在室内窗前“举头”是很难看到“山月”的,即便他使劲趴在墙壁能够观察到,这月光也无论如何不可能会在空中转个身再照到床前呀?! 如此看来,后人对《静夜思》的修改倒也颇有几分道理:“明月光”比“看月光”似乎范围要大些,而“望明月”比起“望山月”在感觉上也让人更理解和接受了。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完整解释清楚上述矛盾啊!最重要的一点是,李白先生的原作就是如此,难道他老人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反正,打死俺也不会相信的! 要我说呢,李白当时在床前压根儿就看不到那明月,为何?唐代那阵儿虽然没有现在的玻璃,但已普遍在窗口上按上了窗帘。

睡前人们当然是要拉上窗帘的,但遇心烦难眠时,则会卷开窗帘,望月轻叹一番。李白在《长相思》中就有佳人“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诗句、在《秋月夜送沈之秦》则有“卷帘望月清兴来”句、在《玉阶怨》中更有“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两句,这些诗句均很好的反映了此种情景。

看来,当时这窗帘倒也蛮考究的,李白当时境的境况与现在的下岗工人差不多,看样子这水晶帘自然是无法享用了,但在窗口挂上块粗布窗帘去抵挡风寒还是能搞定的。试想,李白当时还在床上呢,这粗布窗帘尚未打开,月光又如何能照到室内地。

3.陈小春发长文唐诗宋词大多用粤语写是怎么回事

简介:2月6日凌晨,香港演员陈小春用繁体字发布了一篇长微博为粤语叫屈,呼吁“保卫广东话”。

他说,前阵子和一个湖北妹子在饭局聊天,却被对方嫌弃“粤语没什么好学的”、“粤语没文化”。这令陈小春十分不满,于是他于今天凌晨1点多发表长文,罗列了“保卫广东话”的种种理由。

具体情况:陈小春说,有1300年历史的唐诗宋词就是用粤语写的,所以用粤语才读的通顺。而普通话,是500年前北方蒙满胡语杂交变种出来的,比粤语单薄粗疏多了。

他还列举了苏轼、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例证粤语是传承中华古代文明的载体,说粤语没文化实在是丢人。陈小春这条长微博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

其实,关于粤语到底是不是古汉语,一直以来争议就很大。看法 很多港人都认为唐代语言是粤语。

2012年,香港演员吴镇宇参加综艺《天天向上》时也这么说,还现场用粤语念了一首李白的《将进酒》。但用粤语念唐诗比较顺就能说唐代语言是粤语了?但这并非是说唐代的语言是粤语,因为现代粤语本身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偏于一隅的广东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仍能基本保持汉唐语言,当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

知乎网友@紫杏更表示,原来“粤语差一票成普通话”还有其他各省的版本,比如,四川话也只差一票成普通话。网友评论:但也有人提出质疑,粤语虽然保留了很多古汉语遗存,但不代表唐宋的语言就是粤语。

无论如何,陈小春呼吁保卫广东话虽无可厚非,但粤语是不是真的就高人一等呢?我国各地的方言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是值得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

4.粤语为什么读唐诗那么好听

粤语好听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粤语的调多。普通话是四个调,粤语有九个调。

至于这九个调怎么说,可以学一下用粤语数数,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十,这九个数刚好是粤语的九个调。粤语九个调里面除了第一声和第二声和普通话一样外,其他七个调都是普通话里没有的。

这九个调从最高调到最低调皆有,所以听起来起伏不定,抑扬顿挫,层次感非常明显。粤语本身的音调就像一段旋律,当它在谱上一段旋律契合的曲子,自然很好听。

调多还有一个作用是减少同音字,普通话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同音字太多。小学时候从拼音学起的普通话,声母有23个,韵母24个,调4个,理论上来说可以有23 x 24 x 4 = 2208个发音。

而粤语声母19个(比普通话少了四个翘舌),韵母53个,调9个,理论上可以有19 x 53 x 9 = 9063个发音。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粤语的发音丰富程度要远远大过普通话。

据说是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所写的神文《季姬击鸡记》,普通话读是ji ji ji ji ji,粤语读是gwai gei gik gai gei。再比如这八个字,事,室,市,世,适,试,噬,式,普通话是同一个读音,但粤语是八个互不相同的读音。

粤语里很多韵母都是普通话没有的,比如《浮夸》高潮之前的部分,全为“oi”韵,《偏偏喜欢你》基本全为“eoi”韵。第二个原因,我觉得是因为粤语没有降调,降调就是类似于普通话第四声。

我查过全国一些主要方言的音调,粤语是唯一一个没有降调的方言,它九个调都是比较平的调。降调给人的感觉是语气比较重。

武汉话听起来不够友好,一个原因就是降声太重。但在闽南,漳州人调重,泉州人调平,漳州人说泉州人讲话不好听,还是我们好听,有力度。

等我屏蔽了那些漳州朋友后,我就来反驳这个问题。三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点,粤语保留了入声。

入声在今天听起来很陌生,那是因为在普通话和北方方言里,入声已经完全消失了(除了山西、河南一带的晋语,据称和客家话非常相近)。但是在所有的南方方言里,入声基本都保留了下来。

入声就是那种发音很短促、以爆破音结尾的音。比如“十”这个字,粤语读sap2(数字是调值,12345相当于do re mi fa so),闽南话读zap2,p的音不爆破,但有读p的嘴型,阻碍住气流。

这和英语里失爆读法很像,比如september这个词,读的时候不会把sep的p这个音发出来,但明显会有p的闭合嘴型来阻住气流,因而使得sep这个音节很短促。再比如sit down,你发音再标准也读不出sit的t这个音,但是一定会有发t的嘴型,t这个音阻碍住气流,使得sit这个音非常短促。

这个词组里的sit的发音,和粤语“舌、薛、窃”字读音一样。日语的促音,还有很多日语汉字的音读,也是受汉语入声影响。

比如学校,日语读gakkou,中间有个促音,和入声一模一样。单论“学”这个字,粤语读hok,日语读gaku,因为学这个字是个入声字,韵尾为k,日本人没法读这个不发音的k,所以就干脆把不发音的k变成ku,读作一个确定的音节。

再比如“石”,粤语读sek,日语读seki,也是同理。绝大部分入声字在日语里的音读都是如此,六、七、力、雪、室、畜,不胜枚举。

所以说语言是相通的。pk 就是粤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也是古汉语里的三个入声韵尾。

入声是汉语的伟大发明,它最大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减少同音字,一个是丰富情感。入声字短促、铿锵有力、带有节奏感的发音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它可以有丰富情感的效果。

最大的体现是在诗词里,今天很多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已经没有韵味了,豪放的如岳飞的《满江红》,婉约的如柳永的《雨霖铃》,它们都是入声韵。白居易写《长恨歌》《琵琶行》,每到伤感处皆改用入声韵。

这些入声韵诗词普通话读来平淡无奇,但用粤语读就很有味道。我觉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曹植的《七步诗》,语文课里学过这首诗,当时读起来觉得不押韵。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汁、泣、急,有一个字出韵,而且感情听来比较平淡。

但如果用粤语来读,汁、泣、急分别读zap5、jap5、gap5,而且三个都是最高调,读来铿锵有力,沉郁悲壮。被亲哥逼成那样,要是我我也肯定用入声韵来写,别说曹植了。

用粤语读这些入声韵诗词的时候会明显觉得,那种倾注在韵脚上的激昂或凄凉,普通话是永远读不出来的。而且很多非入声韵的诗词也是如此。

小时候语文课里学诗词,发现好多诗词读起来不押韵,我当时并不知道原因,以为古人就是这么写的,现在终于知道这是语音变化的原因,很多普通话不押韵的诗词,粤语和闽南话读起来就很押韵。这个可以举的例子太多,比较著名的,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深、心、金、簪,这诗总共就四句,就出现了三个韵。

而这首诗如果用粤语读就非常押韵,四个字分别读sam、sam、gam、zam。这是因为普通话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消失了入声,还消失了一些韵尾,比如-m,全部归于-n了。

心字粤语读“sam55”,闽南语读“xim33”,普通话里就成“xin55”了。现在普通话里的“搞定”一词就来源于。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