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大练兵的成语诗句

1.形容在“战争前练兵”的成语有哪些

练兵秣马、厉兵秣马、未雨绸缪、摩厉以须、高瞻远瞩

1、练兵秣马【liàn bīng mò mǎ】,【解释】训练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出处】宋·苏洵《几策·审敌》:"将遂练兵秣马以出于实,实而与之战,破之易尔。"

2、厉兵秣马 【lì bīng mò mǎ】,【解释】 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3、未雨绸缪【wèi yǔ chóu móu】,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出处】:《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4、摩厉以须【mó lì yǐ xū】,指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5、高瞻远瞩【gāo zhān yuǎn zhǔ】,意思是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自: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2.形容军事训练的成语

1. 【科班出身】:比喻具有受过正规教育或训练的资格。

【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练兵秣马】:训练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勤学苦练】: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生聚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训兵秣马】:训练好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训练有方】:方:方法。训练很有办法。也形容部队的训练素质很好。

【训练有素】:素:平素,向来。平时一直有严格的训练。

【羊鹤不舞】:比喻虽然训练有素,但临场表现失常。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养兵:指供养训练士兵;千日:指长时间。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用兵打仗。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寓兵于农】: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治兵振旅】:兵:军队;旅:军旅。训练军队,振奋士气。

3.关于昆仑练兵的诗句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练渎(一云吴王开以练兵)

朝代:唐代

作者:陆龟蒙

原文:

越恃君子众,大将压全吴。吴将派天泽,以练舟师徒。

一镜止千里,支流忽然迂。苍奁朿洪波,坐似冯夷躯。

战舰百万辈,浮宫三十馀。平川盛丁宁,绝岛分储胥。

凤押半鹤膝,锦杠杂肥胡。香烟与杀气,浩浩随风驱。

弹射尽高鸟,杯觥醉潜鱼。山灵恐见鞭,水府愁为墟。

兵利德日削,反为雠国屠。至今钩镞残,尚与泥沙俱。

照此月倍苦,来兹烟亦孤。丁魂尚有泪,合洒青枫枯。

4.形容战斗的成语

【安行疾斗】:行动从容,战斗英勇。

鞍马劳倦】: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之劳】: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拔刃张弩】:刃:指有铎刃的兵器;弩:用机械发箭的弓。拔出刀,张开弓。

形容战斗前的紧张气氛。【背水为阵】:水:指河流。

背对着淋漓摆开阵势,拼死战斗。比喻决一死战。

【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笔枪纸弹】:以笔为枪,以纸为子弹。指用文字作为战斗的武器。

【兵不污刃】:犹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

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兵强马壮】:兵力强盛,战马健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兵微将乏】:乏:缺乏。

形容军队战斗力薄弱。【兵勇将猛】:士兵勇敢,将帅勇猛。

形容战斗力很强。【不战而溃】:溃:溃败。

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擦拳抹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同“摩拳擦掌”。

【持枪实弹】:持:握。手握钢枪,子弹上膛。

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战斗。【赤壁鏖兵】:鏖:激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赤体上阵】:阵:指战场。光着膀子上阵交战。

比喻不顾一切,勇敢战斗。也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

【弹雨枪林】:弹下如雨,枪立如林。形容战斗剧烈。

【刀折矢尽】:折:断;矢:箭。刀也断了,箭也用尽了。

形容战斗到最后,无力再战了。【飞箭如蝗】:飞:飞快,迅速;蝗:蝗虫。

飞快的箭像成群的蝗虫一样多。形容激烈的战斗。

【肝髓流野】: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弓开得胜】:弓:射箭的武器。形容战斗一开始就获得了成功。

也用来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弓弩上弦,刀剑出鞘】: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

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

【弓上弦,刀出鞘】: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

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弓折刀尽】:比喻战斗力没有了,无法可想。

【攻必克,守必固】:克:攻下据点,战胜;固:牢固,坚固。进攻没有打不下来的,防守没有不稳固的。

形容战斗力极强。【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

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裹血力战】: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合刃之急】:合刃:兵器的锋刃碰在了一起,指交战。指战斗到了最激烈最危急的时刻。

也形容事情发展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荷枪实弹】:荷:扛。

扛着枪,上了子弹。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

【擐甲披袍】:擐:套;披:穿。套上铠甲,穿上战袍。

指做好战斗准备。【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

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擐甲执锐】:擐:穿;锐:兵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

指准备战斗。【挟人捉将】:挟:制服。

在战斗中能制服、活捉敌将。【坚甲厉兵】:加固盔甲,磨砺武器。

指作好战斗准备。【将勇兵强】:将:将领;兵:士卒。

将领和士兵都英勇顽强。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将勇兵雄】:将:将领;兵:士卒;雄:强有力。将领和士兵都英勇威武。

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解甲释兵】:解:解除;释:卸下。

放下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投戈】: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休兵】: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休士】: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金鼓连天】: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金鼓齐鸣】:金鼓:指金钲和战鼓。金钲战鼓一齐响起。

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金鼓喧天】: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钟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

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精兵猛将】:精:精锐;猛:勇猛。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兵强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兵勇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卷甲韬戈】:卷起铠甲,收起武器。指停止战斗。

【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

形容准备战斗。【励兵秣马】:励:磨利;兵:兵器;秣:喂。

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

【砺兵秣马】:砺:磨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

指准备战斗。【砺戈秣马】:磨戈喂马。

比喻作好战斗准备。【练兵秣马】:训练士兵,喂饱战马。

指作好战斗准备。【粮尽援绝】:。

5.形容军事训练的成语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练兵秣马】【养兵千日,用在一朝】【羊鹤不舞】【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

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养兵:指供养训练士兵;千日:指长时间。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用兵打仗。【养军千日,用军一时】: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养军千日,用在一朝】: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