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书局《全宋词》版本问题1999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署名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的新版《全宋词》。新版合旧版《全宋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于一编,采用简体字横排,并把旧版附录中已经列出的排印、标点、底本等方面的错误,纳入新版的相应位置。中华书局编辑部暨孔凡礼等先生在校读中又是正了有关的讹误。关于新版《全宋词》的学术含量,中华书局编辑部在书前的”改版重印说明”中认为:”这样,经过全面修订的改版重印的《全宋词》,无论在整体质量,还是在网罗资料上,都有明显提高,版式也有了更新。希望它为学术界同仁及广大宋词爱好者提供更大的便利”。在整体质量上,确较旧版有所提高。但是,作一部广为词学研究者翻检引用的学术名著,新版《全宋词》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在辑佚方面。新版《全宋词》的修订者注意到了近年来发表在各种学术刊物上的宋词辑佚成果,并把这些辑佚成果增添到新版中去,但是仍然有些作品遗漏。在校勘方面。旧版《全宋词》初以唐圭璋先生一人之力编定,继以王仲闻先生的参订及后来唐先生本人的修订,词句错讹之处仍在所难免。新版《全宋词》虽经中华书局编辑部暨孔凡礼等先生的审核修订,亦不免留下些许遗憾。 新版《全宋词》把旧版第一册前的总目次分排到每册之首,这本无可厚非;但新版却删除了旧版第五册后面的作者笔画索引,旧版《全宋词补辑》书前的目次及书后的作者笔画索引也被删除了。读者若想查找某个词人的作品,尤其是不太著名的词人,只能把新版《全宋词》每册前的目次翻检一遍,使用起来颇感不便。仅从作者检索方面来说,新版《全宋词》就不如旧版便捷。 2.满江红的主题是什么岳飞《满江红·写怀》 【原词】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者介绍】岳飞《满江红·写怀》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几百年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产生了非常深远的社会影响。 【写词背景】这首词大约作于宋高宗绍兴初年。 当时由于广大军民奋起自卫反击,金兵连连受挫,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南宋方面的变化,驱逐敌寇、收复失地的可能性正在出现。词中所表达的那种对敌人的无比愤怒和仇恨,对还我河山、振兴宋朝充满了信心的壮志豪情,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解词】上片抒写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情怀和抱负。 开关五句起势突兀,破空而来,胸中的怒火好似火山一样猛烈爆发。 一阵急风暴雨刚刚停歇,词人独自登楼凭栏眺望。想到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二帝被虏,生灵涂炭,不由得不“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这几句一气贯注,仿佛一组特定镜头,揭示了作者汹涌澎湃的心潮,描绘出一位忧愤国事、痛恨敌人的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接着四句激励自己珍惜时光,努力奋斗,早日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事业。 “三十功名尘与土”,回顾过去。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已到而立之年,但对国家的贡献还很小很小,功名、事业犹如尘土,微不足道。 这是作者的谦逊之辞。“八千里路云和月”,瞻望前程,下定决心。 大意是说:北伐战争是十分艰苦的,任重而道远,尚须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准备长期作战,才能“北逾沙漠,喋血虏廷”(《五岳祠盟题记》),赢得最后胜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堪称千古至理名言。 既是作者的自勉之辞,同时对坚持抗金救国的广大军民也是巨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 下片申述作者雪耻复仇、重整乾坤的豪情壮志。 换头四句以短促的句式,吐露其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靖康大耻(“靖康”为宋钦宗年号,靖康二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从此灭亡),至今未雪;臣子之恨,何时泯灭?这里反诘句,以加强语气,表达其与敌人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表示自己要挥师北伐,驾着战车,踏破重重险关要塞,直捣敌人的巢穴。这里的贺兰山是泛指,而非实写,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进一步表达对女真贵族蹂躏中原、荼毒生灵的切齿之恨,以及彻底消灭强敌的决心。 结拍两句是说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收兵回朝拜见皇帝,重过太平生活。 【影响】这首词情辞慷慨,悲壮激昂,既是战斗的誓言,又像进军的号角,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性格和雪耻复仇的坚定信念,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和影响。对后世影响极大。 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 3.《西江月》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主题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①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4.减字花木兰的赏析,作者背景,古诗背景,思想,及其主题,,,昙花酝酿了一生,倾尽毕生心血,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或者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人们熟睡之际,百花沉寂之时,悄然绽放。那种美丽,那种光辉,不亚于牡丹的雍容,不亚于玫瑰的妖娆,是人为之震撼。昙花就这样在夜里孤芳自赏,悄悄从人们的梦乡走过,不留痕迹,不留余地。这瞬间美丽铸就了永恒。 破晓之时,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朵凋垂的花,冷冷地挂在枝头。于是我便开始伤心,上帝让这惊世之美做这短暂的停留,却不肯让她多开放片刻.长大以后才明白,不是上帝太残忍,而是我太天真。试想,如果白天、黑夜,无论何时,昙花都一如既往地开放着,那么,谁会珍惜那短短的几个小时,谁会在意她的美丽,昙花那独属于黑暗的魅力,又怎能体现得出呢?我们之所以被昙花瞬间的美丽折服,之所以无比珍惜那开放的几个小时,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白天里那漫长的等待啊! 同样,正是因为我们承受过耻辱和失败,才更加珍惜成功的喜悦;正是因为体会过人分离时的依依不舍,才珍惜相聚时的幸福和欢欣;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威胁,才更珍惜美好的生活。 我们追求真理,向往自由,因此我们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可是光明往往不是在最亮堂的地方,一如美丽往往不会靠美丽来孕育一样。看看黑暗中幽幽绽放的昙花,我们不难明白,只有崛地而出,才会体会到光明的璀璨,只有经过黑暗与痛苦的洗礼,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祥和、安定,生命才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鲁迅是一个敢于把自己投入黑暗之中的战士,他用犀利的笔控诉着吃人的社会,却热情讴歌生活。正是由于目睹了麻木愚昧的国人病态地活着,因而他分外珍惜进步的青年们,希望他们可以拯救黑暗中沉默的人群,希望他们可以剥开中国披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外衣。于是,这才有了彷徨,才有了呐喊,才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万丈豪情! 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是我们做好任何一件事的最大前提。很多东西在你拥有的时候不觉得它是多么珍贵,失去了才会发现,你不经意间遗落的往往是重要的、一刻也离不开的东西! 由此,我说,不论我们现在拥有的是多是少,我们都应该感谢上苍的恩赐,都应该好好珍惜,不论是短暂的昙花,还是万里长久的月季。 5.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的诗句汉宫春•立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译文】 春天归来,看佳人的头上,摇曳着美丽的春幡。无端又来风雨,使得阵阵轻寒无法退去。去年的燕子,料想今宵梦里会飞到京都故园。我没有心情说什么,没有忙碌 着去置办黄梅新酒,也没有准备青韭新盘。暗自嘲笑这些春风,忙着吹开梅花,再染绿杨柳,时时忙碌。刚刚抽出一点时间,又来改变镜中人青春的容颜。我心中的 愁思绵绵,无限惆怅,请问有谁能解人间种种情思?我生怕看见花开花又凋残。大雁已先行北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