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拓展”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教师也都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着拓展教学的实践。 然而,由于观念的偏差、研究的匮乏,声势浩荡的“拓展”还只是游走在古诗文教学的边缘,并没有真正而有效地融于教材的学习,这无疑会导致学习的浮夸和低效。一、目前诗歌拓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1.重视“数量”,忽视“情趣”“有效拓展”,游走于古诗文学习的边缘。 在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让人忧心的无度、无效拓展。在大力强化古诗文教学的今天,有些老师把古诗文的拓展学习当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学习,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一心追求数量,把大量机械的背诵当做“古诗文拓展”。 说到爱国诗,老师一下子把不同的诗人、不同年代的爱国作品来个群英荟萃。老师自以为已经尽到责任,自以为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可是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诗的神韵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审美体验可言,无从激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并且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 2.重视“背诵”,忽视“写话”迁。 2.现代课堂教学特质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研究都研究哪些古诗文诵读教学创新途径实践研究 摘要:古诗文诵读教学是现今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探索一种方法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古诗文势在必行,本文着重围绕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指导学生诵读的技巧与方法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关键词:古诗文 诵读教学 创新途径 研究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生命活力,最具感染力,震撼力,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 诵读教学是一种传统大语文教学方法,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之一。继承和发扬诵读教学的优良传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古诗文学习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现今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其声情并茂的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作品,还原生活,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心灵相融,实现学习者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进而在开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现代新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诗文,不仅要有意识地积累,而且要有自己的感悟、理解,要能灵活的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的方法太死,一味死记,但记住的时间又不长,太费力、费时,效果也不好,现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背诵考查的分值也占不小的比例,探索一种方法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古诗文势在必行,也十分必要。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现把我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一些新的尝试和做法浅述如下,以取得同行指正。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主动性、创造性 诵读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诵读可以激发灵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灵感。好的诵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诵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要达到这种效果,首先要对诵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通过课内诵读教学,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诵读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感染学生;可以通过配乐诵读或播放诵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诵读以体验情感;也可以鼓励有诵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诵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 古诗文诵读教学最突出的一点,是通过诵读来读出作品所传达的情,所阐述的理。这里,因为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古诗文的强烈兴趣,体会到古诗文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 如《出师表》、《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的诵读教学,学生无不为诵读所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哲理所震撼,无不为自己在诵读教学课中有创造性的诵读表演而喜悦,无不为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赏析争论而惊叹,学生发现原来古诗文学习课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诵读教学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妙的一个天地,由此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更旺盛的求知欲,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学习。又因为古诗文教学要通过诵读来传达作品的精神,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等因诵读者的生活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相异会有不同理解,而且许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义性,这些都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行创造性地诵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这里,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他们可以依据诵读教学所提供的作品作蓝本,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作品基调的把握、情感的控制、声音高低快慢轻重的处理,灵活地加以运用,展示出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作品。 像《岳阳楼记》、《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的诵读由于学生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演绎而显得精彩纷呈。这个过程是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又充分调动起了自身的文化、生活、思想素养进行尽情的演绎,更富其创造性。 而这积极参与的创造性的二度创作,又正是文学作品所梦寐以求的实现读者参与感知的最高境界,而诵读教学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实现了这个目标。2.指导诵读的技巧与方法 ⑴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示范诵读我在古诗文诵读教学实践中,几乎每篇课文都在学生自读基础上进行诵读示范。 备课时,反复诵读课文力求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不能因为自己普通话说不好或声音不好而推委自己示范的责任和义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自己,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示范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寻找情感的交汇点,或是在情感指导下寻求诵读的切入点,让学生像你一样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想其神态,仿其语气,品其心态,这样的读,才是真正与作者的情感交融。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 如《小石潭记》:要让学生了解该文是在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的背景下,走出陋室,走向自。 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以定风波为例 课题:《定风波》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 课时: 1 提供者:天风海雨楼主 单位: 榆次四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4.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2.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你途中遇雨会怎样?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 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人论世:1.知人:作者简介:苏轼 (1)基本信息 (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2.论世:背景链接:(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 (2)沙湖道中遇雨 (二)全体感知:1.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3.本词的词眼是什么?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丨 情感:狼狈不觉 →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2.→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 →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3.→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1.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2.表现手法:① 以小见大 ② 曲笔 一语双关 ③ 对比 ④ 隐喻寄托(象征).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 评价归纳 定 这人:苏轼 风 这景:风雨 波 这情:旷达 课堂练笔/课后练笔 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七、教学评价设计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 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 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 波 这情:旷达洒脱。 4.如何提高古诗的高效教学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古诗词试题也是中考和高考中必然会出现的内容.那么我们知道,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境意高远,蕴涵哲理,脍炙人口、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上完六年级古诗词复习,我对新课标要求必背的古诗进行了一次测试评估,有以下几种评估题式: (1)把诗句填写完整; (2)把诗句、作者、诗题用线连起来; (3)根据下列节日写出对应的诗句; (4)根据景物写出相对应的诗句; (5)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6)按要求默写古诗. 题目并不难,但范围比较广.评价结果,令我大吃一惊,一些以前学过的诗句大部分学生毫无印象,就连去年每人背出并都会默写、在我心目中已经过关了的诗句写对的同学也寥寥无几.为什么会这样?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啊!带着一头的雾水,我冷静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1.从我的教学方法看 (1)教学形式套路化:古诗教学中,我往往采用这样的套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认为这样的套路是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教学设计也往往把解词释义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先是逐字逐词地解释,再是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到此便认为达成了目标.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我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我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2)教学任务简单化:很多时候,在古诗教学中,我中国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却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提壶灌之.将自己所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了学生,以达到速成的效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3)理解过程轻感悟:古诗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大.于是我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常常是课始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学完”,总共读了两三遍.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的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课后,我虽也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但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 2.从学生积累效果看 课外积累重数量,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片面理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再加上应试的需要,我一有空就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宋词,一星期两三首,首首过关.结果学生越背越厌,凭借最短的有效记忆,糊弄老师.其实,这些所背的内容没过几天甚至几小时,早就遗忘了.真可谓是读得越多,忘得越快.此外,我指导学生背诵的古诗没有进行恰当的归类,全凭我的想当然,使学生的记忆产生误区,出现“问君能有几多愁”对上“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大笑话. 平时的古诗教学误区重重,因此,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古诗词学习怎会事半功倍? 如何使古诗教学有实效性?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找准基点激情感.教师要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品议、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 二、诵读书写促积累.背诵古诗促进积累,增强记忆,首先要狠下功夫.早读课上成背诗课,学校一天的生活在古诗的诵读中拉开序幕,学生不只是会背即止,要温故知新,背得熟,记得牢.长期训练必将形成积累,增强记亿,养成习惯.其次书写古诗勤识字.用规范的文本,标准的章法指导学生在写字课上抄写、默写会背诵的古诗.这样,既强化了古诗的记忆,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识字,就不会出现“春眼不绝晓,处处吻啼鸟”的错误了. 三、以读为主悟诗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