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中国园林建筑有关的诗句

1.与中国园林艺术相关的中国诗词或者诗文

网上复制的: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的联系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泪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

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郑板桥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

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表现一定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同时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①。

其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道路、室内陈设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美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特点为重视自然美、崇尚意境、追求曲折多变以及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神品格,与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形式美的追求迥异。

中国园林于先秦时期发轫,魏晋南北朝是转折点,私家宅园和郊区别墅已相继兴起。经隋唐的发展,掀起过两次皇家园林建设高潮,其间以文人园林面貌出现的私家园林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园林进入总结阶段,尤以明清代的成就突出,现存园林几乎全是这个时期的遗存。

皇家园林现多存于北京西郊,而艺术水平更高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最为集中,它们是中国的园林的两大流派。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关键,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而定,以下试从园林建造艺术意境与诗画艺术的相互渗透入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特质。

中国的造园的宏观发展的整体艺术,我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讲,而个体的构建特色可以简单用四小段阐述: 宏观上: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因地制宜是指造园时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这实际上也就是园林规划布局中的顺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另一层意思是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

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祖国的山山水水,婀娜多姿,特别是那些经前人评定的传统山水名胜风景区,更是无山不秀,有水皆丽。

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这就要求艺术家认真归纳总结自然山水美的各种不同形式和它们的形成规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依据。

“活泼泼地”是苏州留园西部的一座横跨溪上的水阁,同时也作为溪涧景色的收头。一条清澈的小溪缓缓从枫林中流出,到此水阁下隐去,好像穿阁而过,水虽止而动意未尽。

流水、小阁、青翠的小岗,充满了自然风景的活泼生气,实在是园林造景中以人工创自然的妙着,以“活泼泼地”来题名,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活气也。

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进露,远出纸上。”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

像“活泼泼地”一景就是如此,小建筑置于以土为主、间以黄石的假山平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两岸枫树咸林,要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此小憩片刻,定会使人感到满眼生气,精神舒畅。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

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

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

2.形容园林 的诗句

一、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枫 桥--[唐]杜牧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

惟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三、宿枫桥--- [宋]陆 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四、过枫桥留别城西诸友--[明]谢晋 烦君远饯意偏饶,念我离群怎寂寥。

祖帐西催诗欲就,邮亭风劲酒频浇。 舟移射渎黄昏近,路转江村碧树遥。

记取今宵分手处,乌啼时节过枫桥。 五、枫桥歌送吴秀才之金陵--[明] 谢晋 君不见枫桥水,奔流直泻太湖来。

环绕阖闾城西地,其问风土何佳哉。 层楼叠榭侵云起,望处人家半临水。

水边歌舞不胜春,桥下帆樯停似蚁。 复有大道接金陵,送客每来桥上行。

山寺钟鸣知夜半,渔村月落见灯明。 今朝却饯吴公子,解我金貂酤绿醑。

帆挂长洲苑外烟,衣沾虎阜山头雨。 暮烟秋雨益凄其,别绪离情无限期。

昔时应是今时景,今人还须昔人诗。 见说长干花似绮,君归更英思乡里。

拓展资料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很深。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

园林具有很多的外延概念:园林社区、园林街道、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等。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对于园林有着迫切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对于我们现代的生活和未来的人民发展方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3.与中国园林艺术相关的中国诗词或者诗文

水调歌头 端午暮色掩行迹,怀石自沉江。

大夫吟唱何处,残月冷穹苍。浊浪滔滔东去,云梦沉浮辗转,楚地亦神伤。

羁客赋骚体,忧患著文章。击鼍鼓,投米粽,整行装。

飞舟遏浪,挥桨揎臂吼声狂。颠沛流离往昔,日丽风和此际,三闾应安详

岁月如梭逝,风义永流芳。中秋思乡漂泊离乡数十载今夜辗转最难眠未知村旁青柳池是否有月寄相思除夕寄我思古时花灯今已无唯有元宵依旧甜除去昨日相思泪喜得湾儿梦里回子于何地开天问斯世几回离国门云梦如留马行处鱼梁必赋玉招魂圣朝无事多来往佳旅相情少去存漫道龙舟达故意同闻山水悼王孙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枫桥夜泊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平调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词--励志古风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金缕衣 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叶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图伤悲!杂诗 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诗词--离别送别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渭城曲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圆月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

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明月、中秋有关的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急用】关于苏州园林的诗句或俗语

拙政园 兰雪堂 : 兰雪堂是东部的主要厅堂,堂名取意于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句。

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为五楹草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

堂前两棵白皮松苍劲古拙,墙边修竹苍翠欲滴,湖石玲珑,绿草夹径,东西院墙相连。堂坐北朝南三开间,“兰雪堂”匾额高挂 ,长窗落地,堂正中有屏门相隔,屏门南面为一幅漆雕《拙政园全景图》,屏门北面为《翠竹图》,全部采用苏州传统的漆雕工艺,屏门两边的隔扇裙板上刻有人物山水。

缀云峰 缀云峰位于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

王心一《归园田居记》,兰雪堂前有池,“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两峰为明末叠石名家陈似云作品,所用湖石,玲珑细润,以元末赵松雪山水画为范本。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状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秫香馆 秫香,指稻谷飘香,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为单檐歇山结构,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缘据行家考证,一部为《西厢记》,另一部为《金玉如意》。

其中《西厢记》一出中,有“张生跳墙会鸳鸯”、“拷红”、“长亭送别”等场景,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夕阳西下,一抹余辉洒落在秫香馆的落地长窗上。

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 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

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避雨。

拙政园不仅亭多,而且形式不一。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

但造园家以高大的白墙作底,建了一座组合式的半亭,一主二从,主亭平座挑出于水面之上,犹如水榭,两侧副亭略向后退,朝左右展开,似廊又非廊,主亭发两只戗,副亭发一只戗,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梧竹幽居 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的梧竹幽居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

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听雨轩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

五代时南唐诗人李中有诗曰:“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棋”;宋代诗人杨万里《秋雨叹》诗曰:“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鹃《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雨夜,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在原明正德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它面水而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

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荷池宽阔,红裳翠盖,清香宜人。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名句,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园主借花自喻,表达了园主高尚的情操。堂内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由于长窗透空,四周各具情趣的景物,山光水影,尽收眼底,犹如观赏山水长卷。

室内陈设典雅精致。 小飞虹 苏州是水乡,拙政园是水园,有水必有桥。

拙政园里有石板桥、石拱桥等,小飞虹的型制很特别。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

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虹,是雨过天晴后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

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

5.中国园林建筑景观的诗化是什么

中国园林中的文学品题指的是厅堂、楹柱、门楣上和庭院的石崖、粉墙上,留下的历代文人墨迹,即匾额、楹联和石刻等。

它们是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景观的说明书、园主的心灵陈辞,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诗化。 匾额来源:考试大 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宋后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句而成。

园林中的匾额主要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陶情写情咏景或颂人写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辞、赋、诗、文意境于一炉,系诗情画意于一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考试大论坛 匾额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获得灵魂和生气,人们得以涵咏乎其中,神游于境外。

如留园楠木厅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篆书匾额“五峰仙馆”,将人们的注意力投向厅南的湖石峰峦上,“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风流。 匾额为游人点出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蕴。

如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西岭晨霞”,观朝晖夕影;避暑山庄“月色江声”,赏月色波粼;拙政园“倒影楼”,看池中倒影;颐和园“玉琴峡”、耦园“听橹楼”,听水声淙淙;避暑山庄“曲水荷香”、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的“闻妙香室”闻鲜花馨香,等等。 写意式的抽象题咏更催人遐思:拥翠山庄的“月驾轩”、沧浪亭的“陆舟水屋”、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驰舫游之思;耦园的“宛虹舡”、拙政园的“小飞虹”、“依虹亭”,骋彩虹之想。

点出了虚实相济的园林欣赏空间主题,为风景传神写意。)特别是那饶着围墙屋脊建造的雕龙,鳞爪张舞,双须飞动,好像要腾空而去似的,更令人感动不已。

17、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

18、纱幔低垂,营造出朦朦胧胧的气氛,四周石壁全用锦缎遮住,就连室顶也用绣花毛毡隔起,既温暖又温馨。陈设之物也都是少女闺房所用,极尽奢华,精雕细琢的镶玉牙床,锦被绣衾,帘钩上还挂着小小的香囊,散着淡淡的幽香。

19、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

20、那是一个巨大的古宅,在苍色的山岩的脚下。宅后一片竹林。

8.赞美中国四大园林的句子

D1北京城西南,永定河畔,鹰山脚下,一座年轻的博物馆,浓缩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三千年中国园林文化。

这就是我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园博馆2013年5月18日开馆运行,基址原为上世纪70年代首钢炼钢废弃炉渣填埋区。

博物馆总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950平方米,从北山洼引出水源,聚于场地南端,营造传统山水园林骨架,主体建筑与室外环境和谐相融,移景入画,浑然一体。 D2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D3集诗字画与文学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和追求“诗情画意” 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最独特的艺术风格之一,在现代造园领域中应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应用。

追求“立意 ,塑造“神似”,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D4悠久的园林历史 园林是人们为了游览娱乐的方便,用自己的双手创造风景的一种艺术。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风景的不同理解和偏爱,也就出现了不同风格的园林。归结起来,世界上的园林可分为三个系统——欧洲园林、西亚园林和中国园林。

我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D5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

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D6中国古典园林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 D7北方山地园林“染霞山房”,位于园林博物馆的最北边,东、南、北均为依鹰山东麓坡地而建,西为缓坡平地,是园博馆的制高点。

染霞山房运用多种的传统山地造园技巧和思想,结合鹰山东坡地形、地貌和植物情况,展现了北方山地园林的旷奥之美。园中建筑朱漆彩画,这里每一组建筑都各有来历,每一座均取自著名园林中的经典部分,如承德避暑山庄的山近轩、秀起堂,颐和园中赅春园等。

园内的建筑不施彩绘,保留了木头的本色,给人自然朴素之感。 D8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

中国古典园林[5] 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D9江南园林常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基地范围较小,因而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较多的景色,于是“小中见大”“一以当十”“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得到了十分灵活的应用,因而留下了不少巧妙精致的佳作。如苏州小园网师园殿春簃北侧的小院落,十分狭窄地嵌在书斋建筑和界墙之间,而造园家别具匠意地在此栽植了青竹、芭蕉、腊梅和南天竹,还点缀了几株松皮石笋,这些植物和石峰姿态既佳,又不占地,非常耐看。

D10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

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D11北方平地园林“半亩轩榭”,为原北京内城弓弦胡同北方私家园林代表“半亩园”的局部复建。

半亩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84年已被全部拆除。园中叠石假山被誉为“京城之冠”。

复建设计截取园中最具特色的云荫堂庭院,涵盖了丰富多变的园林建筑形式。园内建筑照原貌漆以“香”色(栗子皮色),景区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D12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

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

9.有关“苏州园林”的名句、诗词、俗语

都是关于拙政园内景点的:浓枝高下绕亭台,初染胭脂渐次开。

遮映落霞迷涧壑,漫和疏雨点莓苔。低藏双燕人前舞,密引群蜂花底回。

安得庐山千树子,疗饥换有谷如堆。(王心一《兰雪堂集》) 宫袍错落紫麒麟,曾是先皇法从臣。

海外文章传谏草,天南魑魅识星辰。荆蛮流寓真吾土,燕赵悲歌见古人。

渌水名园春更好,挈壶花下伴垂纶。(王宠《雅宜山人集》) 园林佳辑,已多年珍玩。

拙政诸园寄深眷。想童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

今秋通简札,投甓招琼,妙绘频贻抱惭看。古趣写朱梅,兰石清妍,更风筱幽禽为伴,盼把晤沧浪虎丘时,践雅约,兼聆造形精鉴。

1956年同济大学出版陈从周之《苏州园林》图册,余函购而时时展玩之。近岁识从周时,承贶以手绘画幅,偕游苏州则来书中语也。

叶圣陶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四面荷风三面水,红裳翠盖满池心。

炎夏惬幽寻。园之中部,有亭曰"荷风四面",居高临下,为赏荷胜处。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卅六鸳鸯成双对,浴波戏水结同心。

池馆蓄文禽。卅六鸳鸯馆面临广池,池中蓄鸳鸯十余对,拍浮为乐。

苏州好,拙政好园林。盆盎盈庭花簇簇,潇湘一阁竹森森。

到处有清阴。留听阁一带,罗列花木盆景无数,丰富多彩。

"潇湘一角"为种竹处。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轩宇玲珑如展扇,与谁同坐有知音。于此可横琴。

西部有小轩作扇面形,别创一格,榜曰"与谁同坐"。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月榭星台新安置,东西结合更幽深。放眼豁胸襟。

园之东部拓地二十余亩,鸠工庀材,布置一新;从此与中部、西部互相结合,更见幽深宽广。苏州好,拙政好园林。

民不能忘垂百载,忠王伟绩感人深,歌颂到如今。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开府于此。

调寄《望江南》 周瘦鹃 拙政名园好景多,池塘屈曲漾晴波,远香堂外清如画,四面凉风万柄荷。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由于多水,颇见疏朗,有远香堂、四南荷风亭诸胜。

拙政园名园访紫藤,繁花密叶一层层,衡山手植资回念,盘旋神龙势欲腾。报政园有明文征明手植紫藤,今仍繁荣,老干盘曲尽飞舞之致。

梅村诗好久留传,拙政山茶写笔颠,十八曼陀罗尚在,宝珠色相永春妍。拙政园有宝珠山茶,吴梅村有诗至今传诵,今有花十八棵,名十八曼陀罗花馆。

拙政园 蒋吟秋 拙政园·兰雪堂联 此地是归田故址,当日朋俦高会、诗洒留连,独余一树琼瑶,想见旧时月色。斯圆乃吴下名匠,于今花木扶疏、楼台掩映,试看万方裙屐,尽占盛世春光。

拙政园·远香堂联 旧雨集名圆,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拙政园·倚玉轩联 从北道来游,花月留题,寄闲情在二千里外。占东吴名胜,亭台依旧,话往事于三百年前。

拙政园·芙蓉榭联 绿香红舞贴水芙蕖增美景 月缕云载名圆阑榭见新姿 拙政园·小沧浪联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拙政园·鸳鸯馆联 绿意红情春风夜雨 高山流水琴韵书声 拙政园·倒影楼联 得月便佳,是山都好 无书不读,有酒即仙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联 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无私 拙政园·绣绮亭旧联 闲寻诗册应多味 得意鱼鸟来相亲 沧浪亭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狮子林·立雪堂联 苍松翠竹真佳客 明月清风是故人 虎丘花·雨亭联 俯水枕石游鱼出听 临流枕石化蝶忘机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苏舜钦《沧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怀云亭即今苏州北半园)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

(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蒋堂《北池赋》,北池为唐宋时代苏州官府园林)。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