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屈原有写秋天的诗吗屈原——《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 被薜荔兮带女罗。 既含睇兮又宜笑, 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里, 辛夷车兮结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 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 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类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 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忘归, 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於山间, 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 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 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 猿啾啾兮又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 思公子兮徙离忧。 那是一个等待的故事。 或许当时夜色已近,或许天边已经起风,一场大雨势在必行。 在蜿蜒的山路上,仿佛有人,一步一徘徊地转侧在等待的路上。昏暗中,她的周身散发着山中天然清新的香草芳香,弥漫着纯静高洁的迷人气质。 她是谁?这样一个女子,为何在这无人的山路上苦苦等待?她所等的那个人,又具有怎样的品貌,是否会珍惜她的思恋? 山路悄悄,她窈窕的身影纤尘不染,她迷惘的眼神顾盼流连。风渐渐吹进了山路,携起了百草的共鸣。 风中仿佛有个声音在问:山中的女神啊,为何还要等?她默默不语,俯身采一束灵芝在手,爬上山的顶峰。在云海缭绕的天地之间,执着等待她所思慕的那个人。 雷声突然大作,雨点骤密起来,等待的喜悦与执着在雨中渐渐打湿,化作浓浓思愁。她的面容结满悲哀的芳香。 所等的那个人,为何失信不来?所作的种种设想,在空暗的山路上化作冰冷的雨点。她黯然神伤,徐徐转身归去。 走过的路上,香草独自憔悴。 笔至于此,有所思悟。 这只是我笔下理解的山鬼,却远远不是屈原描摹的女神。我能感知她以薛荔为衣,以女罗为带,既含睇,又宜笑,且善窈窕的美好姿态,却无法完全把握她含烟带雨、怅然若失、含蓄哀婉的绵绵思郁。 就像赏一场秋天的雨,我可以描述雨景的如何极致,却无法细切表达那种微妙的情感共振。这一切,却在屈原那富有奇幻绮丽、哀怨愤懑的浪漫主义的诗句中,独自完满了。 可否撩开这缠绕千年的香草情结?让我走近这被称为《九歌》中最美的篇幅——《山鬼》。 徘徊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她的影像。 她的出场象一部优秀的电影,开始是远景,颇具朦胧之美,继而镜头由远及近,她的形象逐渐清晰可见,使人感到了具体的美,仪态万方,历历在目。紧接着全诗将方位的变动(山阿——山上——山间),气候的变化(晴朗——阴晦——雷雨大作),情节的推进(赴约——候人——失恋),心灵的波动(喜悦——惆怅——怨愤)结合起来,写得情景交融,和谐动人。 作为一位抒情诗人,屈原在《山鬼》一诗中并未放逸其情感,相反,他从诗中完全退出,使山鬼对“公子”的思念成为叙述而不是歌唱的对象。“山中人兮芳杜若”,山鬼自称“山中人”,自比像杜若一般芳香。 作者对山鬼的怜爱之心也由此通过第三人称的叙述表现出来。 压抑主观抒情不是屈原惯做的事,但是在这里,他做到了;与此同时,他也尽量施展了他最具特色的诗歌手段。 我们知道诗歌不仅可以听,可以读,也可以闻。有的诗歌散发出香水味,有的诗歌散发出肥皂味,有的诗歌散发出腐水味,有的诗歌散发出纸张味,而屈原的诗歌,大多散发植物的气息。 《山鬼》一如屈原的其它作品,提到植物的地方很多:薛荔、女罗、石兰、杜衡、辛夷、幽篁、杜若……屈原有博物学家的素质,他集体指给我们看这些植物,他更让我们用鼻子去闻它们的芳香。如果说在《离骚》中,植物具有象征意味的话,那么在这首诗中,植物是物,是景色,是实在,与山鬼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是一首能闻到香味的诗。 在山鬼一诗中,屈原还大量使用叠字以摹画出一种烟雨蒙蒙、湿润且空旷的氛围。 屈原肯定是有意这样做,因为在屈原的其它作品中,叠字的使用从来不曾像《山鬼》这样显眼。此外,本诗虽为骚体,但有七言的效果,而且比近体诗中的七言更加活泼自如。 它的语言方式是两个三字一顿中间加入一个“兮”字作回还效果,非常成功。像“乘赤豹兮从文狸”一句,读来节奏清晰,每一个字都像是红色的豹或有花纹的狸印在地上的脚印,甚至可以说本诗语言的节奏是对于动物走路步态节奏的模仿,很有动感,使赤豹、文狸、山鬼的形象如在眼前。 透过这些表面的结构与文字,我渐渐触摸到《山鬼》内在的部分。那里呈现出会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透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这里面正包含着屈原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那样一位品德高洁、与众不同,追求中带有失望与哀怨的女神,其情感、心理遭际既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浓厚的生活气息,更令我们觉得她象一个人,一个“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却备受排挤、遭到放逐、命运多舛、终至怀石沉江的人,一个在作品中以比兴寄托、香草美人之法倾吐内心的追求与慨叹、希冀与焦虑、向往与忧念的诗人。 就如同诗人在其《离骚》中自述的一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前者是女神,后者是诗人,形象皆是如此之高洁、威严、神圣不。 2.屈原写的诗句 屈原写的诗有哪些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主要作品 九章::惜诵 ▪ 涉江 ▪ 哀郢 ▪ 抽思 ▪ 怀沙 ▪ 思美人 ▪ 惜往日 ▪ 橘颂 ▪ 悲回风 九歌: 东皇太一 ▪ 云中君 ▪ 湘君 ▪ 湘夫人 ▪ 大司命 ▪ 少司命 ▪ 东君 ▪ 河伯 ▪ 山鬼 ▪ 国殇 ▪ 礼魂 其他: 离骚 ▪ 天问 ▪ 远游 ▪ 卜居 作品 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为司马迁所记.同时,屈原又开创了我国的浪漫主义诗词.他的大多数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 屈原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东君》)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山鬼》)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山鬼》)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礼魂》)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 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 魂兮归来!(《招魂》) 3.屈原写的四句的古诗有哪些屈原没有写的四句的古诗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4.哪些古诗词里有描写秋天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燕翩翩其辞归,蝉寂寞而无声。 雁嗈嗈而南游,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哀蟋蟀之宵征。 ——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 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 ——汉乐府《长歌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四节更王兮秋气悲,遥思惝恍兮若有遗。云高气静兮露凝衣,野草变色茎叶稀,鸣蜩抱木雁南飞,西风凄悷朝夕臻,扇篷屏弃絺绤捐。 ——曹植《秋思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曹丕《燕歌行》 蝉嘒嘒以寒吟,雁雝雝而南飞。 天晃朗而弥高,日游旸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 熠燿粲於阶闼,蟋蟀鸣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望流火之余景。 ——晋·潘岳《秋兴赋》 哀时来之惨凄,悼秋风之可悲。 ——王愆期《怀秋赋》 肃肃素秋节,湛湛浓露凝。 太阳夙夜降,少阴忽已升。 ——晋·陆机《为顾彦先作诗》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南北朝·无名氏《子夜秋歌》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王勃《膝王阁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膝王阁序》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青青四墙下,已复生满地。寒蝉暂寂寞,蟋蟀鸣自恣。” “秋气日恻恻,秋空日凌凌。” “虫鸣室幽幽,月吐窗冏(jiōng)冏(jiōng)。” “霜风侵梧桐,众叶著树乾。空阶一片下,琤若摧琅玕。” “暮暗来客去,群嚣各收声。悠悠偃宵寂,亹亹抱秋明。”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 万木声号呼,百川气交会。 ——孟郊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李白《赠庐司户》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李白《子夜吴歌》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李白《菩萨蛮》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杜甫《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关于屈原写的古诗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 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 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 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 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离骚》一篇就有2 400多字。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 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 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诗经》)以上”(鲁迅《汉文学史纲要》)。[2]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名言名句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 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湘夫人》)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九歌·大司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九歌·大司命》) 青。 6.描写秋天的诗句有哪些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7.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3、《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4、《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6、《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8、《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9、《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0、《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1、《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2、《长安秋望》【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天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13、《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4、《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5、《秋日》【唐】耿玮 返照入闾巷,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 16、《秋思》【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7、《秋夜曲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8、《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9、《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0、《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