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代指忧伤的意象有哪些古诗词中代指忧伤的意象比较常见有8个:柳;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黄昏;细雨。 1,柳 。"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2,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3, 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4,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5,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6,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7,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表现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的感伤场面中,如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8,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细雨绵绵,愁也弥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2.古诗中所说的隐士是什么1.旧指隐居的人。 2.借指因对某事物不关心或因厌倦表示沉默而不出头露面者。 3.指有条件·有机会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担任,或已经担任领导职务却辞退的在某一学科有一定影响的学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 不仕,不出名,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没有强调“士”,实在是不精确。《南史·隐逸》云:隐士“须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而且一般的“士”隐居怕也不足称为“隐士”,须是有名的“士”,即“贤者”,《易》曰:“天地闭,贤人隐。” 又曰:“遁世无闷。”又曰:“高尚其事。” ……是“贤人隐”而不是一般人隐。质言之,即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隐士”。 《南史·隐逸》谓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气”。因而“隐士”不是一般的人。 3.谢桥在古诗中代指的是谢桥就是谢娘桥。谢娘一种说法是指唐时名妓谢秋娘;另一种说法是指因“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号称“咏絮才”的一代才女谢道蕴。后来,“谢桥”成为一种象征:只要桥头站着那位心爱的女子,那座桥便配得上称为“谢桥”! 被称为“清代的小山”的纳兰容若,在《饮水词》中也有一首《采桑子》写给谢桥和桥头的女子: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潇潇,雨也潇潇,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可曾到谢桥? 写到谢桥的还有: 女词人黄媛介(明末清初) 日色欲尽花含烟, 月明如素愁不眠. 云飘飘, 水渺渺, 谁在梦中吹响那支尘封的萧? 欲问花不语 欲寻人飘渺 天意几曾怜幽草? 前世的因 今生的果 时空变幻太妖娆 一曲吟催千古泪 歌中醉倒恨难消 春悄悄 夜迢迢 谁在云汉领略那生命的风骚? 欲问花不语 欲寻人飘渺 天意几曾怜幽草? 前世的因 今生的果 又踏扬花过谢桥 黄媛介,字皆令。媛贞妹,杨世功室。生卒年不详),1650年左右尚在世,字皆令,秀水人。有《湖上草》、《如石阁漫草》。 她推崇元人倪瓒、明人董其昌的笔墨情趣,并以笔墨简淡的山水画著称。所绘景致疏远而空旷,常置虚亭于华木茂林中,文人野逸之情荡于清幽空寂的画面中。行笔线条纤弱中内含筋骨,墨有浓淡之分,设色以淡赭晕染为主。黄媛介因命途多舛,一度靠卖山水画为生,成为闺阁画家中凭自己的画艺谋生于社会的先行者。 4.古诗中用来代指少女的词有哪些杨贵妃之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中国诗词中,描写美人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乌舍凌波肌似雪”、“手如柔荑,肤如凝脂……美目盼兮”等,“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英雄美人,向来是文艺作品的灵魂。 但女人美到极致当如何赞美呢?西施之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此诗出自北宋大文豪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是豪放派词的代表,不但词写的好,诗的造诣也很深,而且善于写“情”,一首《江城子》写的情深意切,为千古绝唱。 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因这两句而家喻户晓。这句诗主要是形容景色之美,但不知不觉中,却把西施给赞美了一番,也许在诗人的心里,赞美西施甚至要多于赞美西湖。 西施之美的境界是什么呢?诗人的答案是“浓妆淡摸总相宜”,是一种淡雅,淡是一种境界,雅是一种品位。诗人不直接描写西施的相貌,却从她的红妆入笔,以迂为直。 这种写法虽非苏轼首创,但境界及得上诗人寥寥无几。女人之美,各有不同,有一千个女人,便有一千种美法。 施粉之时,有的浓如玫瑰则添娇,有的谈如百合却脱俗。像西施那样即能浓妆又能淡摸的美人,为之神往。 汉武帝李夫人之美: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诗为西汉李延年所著《佳人曲》,全诗如下:“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说到此诗,还有一段故事。 《汉书·外戚传》记载初,(李)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 汉武帝身为皇帝,什么样的美人没见过。如果李延年直接夸自己的妹妹如何漂亮,想必不会打动武帝的心。 李延年另避蹊径,上来就夸其妹“绝世独立”,一下就抓住武帝那颗好色的心(这样的美女长的什么样子?一定要看一看)。后二句更是把把阿娇之美写向高潮“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我们似乎可以想像得到,当武帝和满朝的文武大臣听到这两句时,整个大殿除了李延年的歌声外,恐怕再无其余声音,所有人都直在勾勾地瞪着双目,想像着自己心中的倾国倾城之貌。此时为之悠然神往的已不止武帝一人了。 此歌的后两句也耐人寻味,即劝人君以古为鉴,别为“佳人”所误,但又说佳人难再得,让人欲罢不能,即便倾国倾城也在所不惜。在写这段时,笔者也曾数度停下,神往阿娇的绝世之姿。 同样是以迂为直,但李延年的写法,比之苏轼又高出了不止一筹。有多少世人,便有多少世人为之神往。 杨贵妃之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古诗词中,描写美人最细、最多的,当数白居易的《长恨歌》了。 贵妃之美,美的让人如此心动。如果说阿娇要两笑方能倾国的话,那贵妃只回眸一笑便令六宫粉黛无颜色了。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居然能在古代就改变国人重男轻女的的思想,贵妃实为女权主义第一人。 结尾那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与李商隐的“此情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并称古代情诗之楚翘。唉!《长恨歌》本身便无需解释,一解释反倒多余了。 虢国夫人之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此诗出自唐代张祜的《灵台》二首中的第二首。 原诗是:“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此诗前两句是写虢国夫人如何受恩宠,后两句是赞美虢国夫人的绝世之容。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三姐,虽嫁于裴氏,却倍受唐玄宗的宠爱,所以诗人说“虢国夫人承主恩”,但恩到什么地步呢?可以“平明骑马入宫门”,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唐玄宗的荒淫。 后两句,诗人也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方法赞美虢国夫人,同是以迂为直,同是描写红妆,但张祜比之苏轼的描写更为传神。苏轼笔下的西施还需逍妆淡摸,而张祜笔下的虢国夫人只需淡扫蛾眉便足矣明艳不可方物,其容貌之佳,似乎犹在贵妃之上,虽不及阿娇那般意境深远,也足矣让后人神驰唐朝。 古诗中的女人之美 美女代称 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历来就妇孺皆知,为人称道。特别是在古代诗词中,对美女的描写更是各显其能,尽得风流。 ——从古至今对美女的咏颂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由于诗词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因此诗人笔下众多的“美女”大多含而不露,另有所代。 正是因为如此,诗词中的“美女”们才各显其态,愈显神秘妩媚,令人浮想联翩。我国古代诗词中对妇女有很多代称,从妇女的容貌和服饰两方面着眼的代称有:·佳人:《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丽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玉人:谢枋得《蚕妇吟》:“不信楼头所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仙子: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娇娘:李贺《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 ·妖娆:李商隐《碧瓦》:“他时未知意,重迭赠妖娆。” ·姝丽:柳永《玉。 5.中国诗词中代指男性的事物髦士——指英俊之士。 冠玉——指男子的美貌。 娇客——女婿 玉郎—对丈夫和情人的称谓。 人杰—杰出的男子。 弱冠少年——20岁左右的男子。 牧猪奴——赌徒的男子。 南金东箭——出类拔萃的男子。 麟风龟龙——品德高尚或杰出的男子。 白面书生——只知读书,没有经过世面的男子。 凡夫俗子——平庸的男子。 冬烘先生——指糊涂迂腐的男知识分子。 斗萁之人——指气度狭小,才识短浅的男子。 城孤社鼠——比喻有所依仗为非作歹的男子。 逐臭之夫——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男人。 斗南一人——指天下独一无二的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