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小学生背诵古诗词70首 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17.《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0.《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1.《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2.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3.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6《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7.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8.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9.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0.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1.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3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36.《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7.《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8.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0.杜牧《山行》: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3.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趋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4.罗隐《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45.胡令《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钓,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6.范仲淹《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7.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9.《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0.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 2.五年级下册所有古诗和古诗的意思牧童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赏析 《牧童艺术作品图片1(16张)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作者简介 吕岩 [唐](约公元八七四年前后在世)一名岩客。 字洞宾,河中永乐(一云蒲坂)人。(唐才子传作京兆人。 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前后在世。咸通初中第,两调县令。 值黄巢之乱,遂携家归终南,放迹江湖间。相传他后来在长安酒肆,遇到仙人锺离权,遂得道,不知所终。 这就是民间盛传的“黄粱梦”故事,许多小说家戏曲家,都取以为小说、戏曲的题材。岩所作诗,流传甚多,全唐诗辑为四卷,行于世。 舟过安仁①安仁:舟过安仁(3张)县名。诗中指江西省余江县,在湖南省东北部,民国时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故改名。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 ⑤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船向前行驶。 译文 一叶(条)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止划动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这首诗体现出了孩童的机灵,诗人也乐在其中。典故 宋朝诗人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脸上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简介 这首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鄂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新起点五年级下册册第五课中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 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清平乐·村居》,原为唐教。 3.五年级下册的全部古诗词有哪些一共有三首: 1.《牧童》2.《舟过安仁》3.《清平乐村居》 1. 《牧童》 唐朝·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释义: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牧笛逗弄晚风,悠扬悦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2.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释义: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浆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 3. 《清平乐村居》 宋朝·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释义: 茅草屋又低又小,茅屋旁的溪边长满青青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柔美的南方口音在互相取笑。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小儿子的调皮可爱,他正在溪边趴着剥莲蓬。 4.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意思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舟过安仁 作者: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 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意思《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 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舟 过 安 仁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2.词句解析。(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词】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面又美好--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说明】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 6.五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1、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2、秋思唐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3、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自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卜算子??咏梅 现当代**2113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5261她在丛中笑。 【五年级下册】5、牧童 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4102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7、清平乐??村居1653宋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8、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要好好学习哦!我也是刚刚过你这年龄呢!加油吧!古诗可要背熟,以后大有用处呢。 7.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古诗有哪些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的古诗文有:《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1、《牧童》 作者: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 《全唐诗》中。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舟过安仁》 作者:杨万里(宋代诗人)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3、《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宋代诗人)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中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qīng píng yuè),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拓展资料: 本套丛书包括小学一至六年经语文、数学各12册。概括起来,丛书具有以下特色: 一、实用性。 本套丛书与教材同步既有课内知识的强化训练,又有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它既可以作为学生的自学资料,又可以作为教师的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家长的辅导资料。 二、科学性。丛书严格遵照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着眼提高能力,能于探究学习、创新教育,依次编写了基顾篇、应试篇、课外篇,通过同步滚动式训练,实现了能力层次递进的目标。 三、灵活性。丛书的编写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课堂与生活的接轨,摒弃了过去那种“学生动笔做练习”的单一模式,解放了学生的脑、眼、口、手,构建了“让学生动脑思考,用嘴来说,用眼来观察,用手来操作”这样一种全新的模式,实现了学习、课本、生活、练习册之间的有效对话。 同时还完善了考评办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积极性,促进老师、学生与家长三者之间的相互沟通。 四、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丛书从儿童心理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设置了“趣味学”、“趣味阅读”等栏目,真正做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小学五年级语文下。 8.五首古诗及意思1: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2: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 四 娘 家 花 满 蹊 , 千 朵 万 朵 压 枝 低 。 留 连 戏 蝶 时 时 舞 , 自 在 娇 莺 恰 恰 啼 。 5:石灰吟 【明】于谦 千捶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部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2 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漉(lù):过滤。 菽(shū):豆。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即豆秸。 釜:锅。 持:使用、用来。 燃:燃烧, 煎:煎熬。 本:原本。 3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4 【词语释义】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诗歌译文】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人 5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