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种诗词古文中提到的鸟所代表的意思1、鹧鸪:相思之愁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它的叫声民间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 例:鹧鸪 唐代: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译文: 温暖时节鹧鸪在平野嬉戏彩翼同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像。 黄昏时烟雨中从青草湖边迅疾飞过,落花时节躲在凄冷的黄陵庙里哭啼。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禁不住泪湿衣袖,佳人刚一唱起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就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相互相应,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2、孤雁: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例:孤雁 / 后飞雁 唐代: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译文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进食又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 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3、鸿雁:居无定处的悲苦 鸿雁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 例:鸿雁 先秦:佚名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译文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4、鸥鹭:对自由的向往 鸥鹭可以北去南来,任意翻飞,表达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愿望。 例: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宋代: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译文: 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只能看到鸥鹭无拘无束无人管束,自在的在南北之间飞翔。 5、流莺:漂泊无定所,怀才不遇知音,心意无人理解。 流莺,指漂荡流转、无所栖居的黄莺。、 例:流莺 唐代: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译文: 流莺儿啊,到处飘荡,上下翻飞;越过小路,临近河边,无法自持。美妙地鸣啭,怎么能没有本意?碰到了良辰,也未必就有佳期。 鸣啭在风朝霞夜阴晴之日,鸣啭在千门万户开闭之时。我曾经苦于伤春而不忍再听,京城哪里有可以栖息的花枝? 2.古诗中鸟通常代表什么意思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金鸡 古代传说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q0)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3.古代诗词中各种动物的寓意LZ,您好。 古代诗词中各种动物的寓意如下,自己整理的,仅供参考: 1、双鲤:代指书信(因古人常将书信结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双鲤鱼为书信的代称。简称为双鲤); 例:在汉代昭明文选里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里面的鲤鱼就是指一个完整的信件。 2、鱼:指信封袋(因为在古代装信的容器是用木头刻成); 3、雁:一指思乡;二指送信的动物邮差(因为每年冬天雁子会往南飞,所以古代人会利用它来送信,只是后来因为准确度不好,所以后来改用飞鸽传书),因此,后世就用[鱼雁往返]来代称书信往来。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云中不见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4、羊:寓吉祥。 例:《诗经•召南》中就有“文王之政,德如羔羊”的说法。 “羊”字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 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因此,羊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5、凤凰涅磐: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6、蝴蝶:寓意吉祥美好、甜蜜、爱情; 7、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8、鹧鸪:思念、怀旧、哀愁。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表达哀愁之情。及“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骏马:比喻志向; 10、杜鹃鸟:凄凉、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1、蝉:寓意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12、寒蝉: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寓意怀念征人等。 蟋蟀作为。 4."鸟"在古诗中常代表哪些意义古诗中鸟的意象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意象,这些意象以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常能使一首简短的小诗来传达更多的意韵,如果这些象征物用它所象征的意义平白直叙得写出来,不但会使诗词少了韵味,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要表达清楚也是不可能的。 在古诗词中,莺与燕更多象征着爱情,或者说对爱情的向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正是因为双飞的燕,更让独立的人显得那样落寞,那样孤独。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以莺与燕的幸福美满反衬了上阳宫女独处寒宫的辛酸与悲凉。 杜鹃因为蜀国王杜预的那个凄美的传说,再加上它的鸣叫声被理解为:不如归去。常常被流落在外的诗人用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杜鹃声里斜阳暮。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些诗句无不传达出强烈的故国之思。我想四九年到台湾的那些人思念大陆时,如果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已的感情时,一定会想到杜鹃的。 鹧鸪的歌声被诗人理解为:归不得也哥哥。听起来就很有趣。正因如此,鹧鸪被诗人们作为有家不能回的象征。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江晚正愁预,山深闻鹧鸪,这是典型的南宋诗人的口吻,大好河山,已为他人所占,想回也回不去了,听到鹧鸪在说:归不得也哥哥,道尽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悲哀。 我们的文化缺乏阳刚之气,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到了后来只有在被砍脑袋时用作喊口号了。诗人们是很少感悟它了,正因如此,博击长空的鹰很少出现在我们的古诗词中,偶尔出现以下也多含贬义,左牵黄,右擎苍。苍鹰好不容易在诗人们的手下露一次脸,也是和黄狗相对,后人将鹰犬喻为小人或奴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般认为,诗不可译。诗之所以不可译,就是因为诗里有太多的一个民族特有的象征符号,如果对这个民族的文化不是有很深的理解,就很难理解诗中那些象征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如果让西方人去理解深山闻鹧鸪那首诗,大概会认为诗人既然回不了家,只好跑到深山听鸟叫去了吧。 5.古诗中带鸟的有哪些双鸟诗 【唐】韩愈 双鸟海外来,飞飞到中州。一鸟落城市,一鸟集岩幽。 不得相伴鸣,尔来三千秋。两鸟各闭口,万象衔口头。 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两鸟忽相逢,百日鸣不休。 有耳聒皆聋,有口反自羞。百舌旧饶声,从此恒低头。 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雷公告天公,百物须膏油。 自从两鸟鸣,聒乱雷声收。鬼神怕嘲咏,造化皆停留。 草木有微情,挑抉示九州。虫鼠诚微物,不堪苦诛求。 不停两鸟鸣,百物皆生愁。不停两鸟鸣,自此无春秋。 不停两鸟鸣,日月难旋輈。不停两鸟鸣,大法失九畴。 周公不为公,孔丘不为丘。天公怪两鸟,各捉一处囚。 百虫与百鸟,然后鸣啾啾。两鸟既别处,闭声省愆尤。 朝食千头龙,暮食千头牛。朝饮河生尘,暮饮海绝流。 还当三千秋,更起鸣相酬。 翠碧鸟 【唐】韩偓 天长水远网罗稀,保得重重翠碧衣。 挟弹小儿多害物,劝君莫近市朝飞。 桐花鸟 【唐】可朋 五色毛衣比凤雏,深花丛里只如无。 美人买得偏怜惜,移向金钗重几铢。 咏鸟 【唐】李义府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闻百舌鸟 【唐】梁锽 百舌闻他郡,间关媚物华。敛形藏一叶,分响出千花。 坐爱时褰幌,行藏或驻车。不须应独感,三载已辞家。 浴浪鸟 【唐】卢照邻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 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赋百舌鸟 【唐】严郾 此禽轻巧少同伦,我听长疑舌满身。 星未没河先报晓,柳犹粘雪便迎春。 频嫌海燕巢难定,却讶林莺语不真。 莫倚春风便多事,玉楼还有晏眠人。 听百舌鸟 【唐】王维 上兰门外草萋萋,未央宫中花里栖。 亦有相随过御苑,不知若个向金堤。 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啼。 万户千门应觉晓,建章何必听鸣鸡。 闻春鸟 【唐】韦庄 云晴春鸟满江村,还似长安旧日闻。 红杏花前应笑我,我今憔悴亦羞君。 百舌鸟二首 【唐】无则 千愁万恨过花时,似向春风怨别离。 若使众禽俱解语,一生怀抱有谁知。 长截邻鸡叫五更,数般名字百般声。 饶伊摇舌先知晓,也待青天明即鸣。 水鸟 【唐】吴融 烟为行止水为家,两两三三睡暖沙。 为谢离鸾兼别鹄,如何禁得向天涯。 山鸟 【唐】郑谷 惊飞失势粉墙高,好个声音好羽毛。 小婢不须催柘弹,且从枝上吃樱桃。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6.鸟在古诗词中代表的意义(例子)燕子: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词人以“燕双飞”这一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孤独相思之苦油然而生。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坦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鸿雁:雁是侯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情景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大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赵遐《寒塘》),“夜闻归雁生乡思,病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也有以鸿雁代指书信的,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等等。 鹧鸪:它在古诗词里有特定的内蕴。它的叫声北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知群,如“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水灾被迫让位给他自己的臣子,自己隐居在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云》),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传说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如“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也有用其来比喻忠贞的,如“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诗人以此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鸳鸯:喻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精卫鸟:喻指相爱而不得不分离的男女,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乌鸦:描写荒凉的景色,表现凄清的氛围,因此形象不佳,再加上歌喉不爽,故此。如“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 7.古诗文中鸟的意义在古诗词中,莺与燕更多象征着爱情,或者说对爱情的向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正是因为双飞的燕,更让独立的人显得那样落寞,那样孤独。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以莺与燕的幸福美满反衬了上阳宫女独处寒宫的辛酸与悲凉。 杜鹃因为蜀国王杜预的那个凄美的传说,再加上它的鸣叫声被理解为:不如归去。常常被流落在外的诗人用来表达对故国的思念。杜鹃声里斜阳暮。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些诗句无不传达出强烈的故国之思。我想四九年到台湾的那些人思念大陆时,如果用诗的形式来表达自已的感情时,一定会想到杜鹃的。 鹧鸪的歌声被诗人理解为:归不得也哥哥。听起来就很有趣。正因如此,鹧鸪被诗人们作为有家不能回的象征。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江晚正愁预,山深闻鹧鸪,这是典型的南宋诗人的口吻,大好河山,已为他人所占,想回也回不去了,听到鹧鸪在说:归不得也哥哥,道尽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悲哀。 诗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徐元杰《湖上》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宋·徐俯《春游湖》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独立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鸳鸯寓意夫妻和睦亲密,青鸟象征着幸福佳音的使者,大鹏则是志向高远前途光明的代表,而凤凰和孔雀则常常象征着幸福和祥瑞。。除此之外在古诗词中特定的环境和意境中鸟及其个类也会透露出特定的意象,如“鸟宿池边树”“月出惊山鸟”等描述夜深寂静情境时它透露的是静谧和安静;而当“鸟雀”和“燕雀”两词出现在古诗词中是多象征着志向卑小苟且偷安。如此类情况会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但只要我们深刻体会整首作品的思想背景和整体意境,就一定会对其中个别字词背后所隐含或象征的意思有所觉察和理解. 鹤,隐者的伴侣。 凤凰,高贵者的象征。 鸡,庸者的象征。 鸳鸯,夫妻的象征。 喜鹊,报喜者。 乌鸦,报丧者。 麻雀、燕雀,无志者或比喻微贱或器量志向小的人。 鹰、鸿鹄,志向高远者。 鹞、鸱,凶猛者。 鸮、猫头鹰,恶狠或凶暴的人。 雁,信使 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