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魏晋南北朝古诗词大全写读书笔记

1.魏晋南北朝笔记

笑林(三国魏)邯郸淳

广志(晋)郭义恭

关中记(晋)潘岳

宜都记(晋)袁山松

洛阳记(晋)陆机

浔阳记( 东晋)张僧鉴

会稽记(晋)孔晔

南康记(晋)邓德明

绿珠传(晋)乐史

交州记(晋)刘欣期

荆州记(晋)盛弘之

晋后略(西晋)荀绰

三齐略记(晋)伏琛

陆清河集(晋)陆云

荀公曾集(晋)荀勖

魏晋世语(晋)郭颁

潘黄门集(晋)潘岳

南雍州记(晋)王韶

汉末英雄记(魏)王粲

广州记(晋)顾

俗说(南朝梁)沈约

梁州记(南朝宋)刘澄之

齐谐记(南朝宋)东阳无疑

鄱阳记(南朝宋)刘澄之

还冤记(北齐)颜之推

冥通记(南朝梁)陶弘景

始兴记(南朝宋)王韶之

嘉郡记(南朝宋)郑辑之

处世悬镜(南北朝)傅昭

续晋阳秋(南朝宋)檀道鸾

殷芸小说(南朝梁)殷芸

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

袁忠宪集(南朝宋)袁淑

我的QQ 542802077

2.魏晋南北朝的读后感

顷读魏晋南北朝十七史,于政权嬗代颇留心焉。夫魏之代汉,为始作俑者。初加九锡,继之以建国封台,终之以南面受禅。考诸曹马刘萧乃至于陈氏,概莫能外。而曹氏与马刘萧陈又不同。曹之代汉,盖父子血战之功也。而马刘萧陈,莫不乘主之危,或以其冲幼,或以其昏暴,而遂得天下。嬗代之际,一则须长期经营死党,幕中有建谋之宾,阃外有杀伐之将。二则须长据方镇,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府库盈溢,且为天下要冲,成则一鼓而下京畿,败则退而可为长久之计。三则须顺乎民心,大斗出,小斗进,一如田氏之在姜齐;或外御强梁,远播声威,使人民自附。树大根深,势成寄客欺主,虽不欲南面亦不可得也。陈桥有事,黄袍遽临,得可辞乎?辛巳年中秋初八日

金陵实偏安之邦,非创业之地。孙吴以降,晋宋齐梁陈南唐民国,莫不灵祚不长。所以者何?盖以其地近江南,山水秀丽,人物齐楚,物财丰阜,言语纤秾,风俗浇薄,文学柔媚故也。所谓酒佣菜保,亦有六朝烟水气。王谢诸人,涂朱傅粉,出则车马,入则扶持,动辄汗流竟体,气喘吁吁,于雅风丽日作曲水流觞,吟咏歌啸,月明花暗偷玉窃香是其能事;若论控弦走马,手挥头落之事,则如小儿之见屠狗,莫不惊惧啼哭,无能为也。故南朝金玉楼台,终须时染腥膻;吴越金粉佳丽,不免见刺胡人之须也。太平之世,以其文学点染升平;以其巧思,逢迎谄媚,固未不可。而便假以权柄,一旦有事,无行无节,终为国家之祸也。是故阃外捉刀之将,有拥兵自重之虞;廊庙文学之臣,亦有逸豫亡国之忧也。马刘二萧,亡于阃外;陈与南唐,亡于廊庙。后世之君,其以为鉴哉!

3.中国那些事之两晋南北朝 读后感

魏晋: 汉朝结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

北方有曹操的魏国,四川有刘备的蜀国,南方是孙权的吴国,这是我们所说的“三国时代”,这个时代并不长,大约前后五十年,随后司马炎又统一了中国,改国号为“晋”。 魏晋时期,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魏” 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此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字、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魏晋时代的绘画资料,是1972年在甘肃省嘉峪关附近的八座古墓中出土的砖壁画上发现的,存世六百多幅。上一篇曾经说过,汉代开始了丝绸之路,嘉峪关的位置正是处于此地。

从汉代开始,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这一带进行了“屯垦”制度。也就是派军队在这一带驻扎,一方面负责防卫边疆,另一方面也自己畜牧、耕种。

这一“屯垦”制度,也一直沿用至魏晋时代。这个时代的砖壁画也大量的表现了兵士骑马持剑,也从事农耕。

魏晋时期的中国边疆的“兵农合一”的政策,通俗来说就是有战争时打仗,没有战事就在家耕田。嘉峪关地区在魏晋时代是汉族与北方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服装以及生活习惯上也是比较繁复。

甘肃嘉峪关的壁画,除了大幅的屯垦之外,也不乏许多表现民间生活的小画,出土了 “牧马”, “牧牛”, “采桑”, “牛耕”, “扬场”, “烫鸡”, “持锤杀牛” 等。色彩用法也很特别,有一种朱红色的颜料在很多幅画中出现,活泼的笔触充满在色彩和线条之间,把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一一表现出来。

这种画风从汉代开始风行,到了魏晋,即使是在边疆地区的甘肃,这种传统还在继续。 在魏晋时代,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者魏晋风度。

以此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东晋: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后来因为被北方几个少数民族联合进攻而灭亡。

但是,晋朝残余的力量迁到南方,定都金陵,史称东晋。东晋时期,北方被许多外来的少数名族占据,汉族的文化大都被破坏。

许多在北方居住的汉人,避难到南方。他们保有传统的文化,重视教育,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从东晋开始,汉人在南方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文化的形式和北方有了很大的差距。

竹林七贤:砖画的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即是在东晋。阮籍、嵇康、王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这七位文人是“竹林七贤,荣启期”中的竹林七贤。

这七人会写诗、弹琴、唱歌、喜欢大自然和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大都读过很多书,有艺术的天分,但是不喜欢做官,不喜欢和虚伪的人来往。

相比北方作品善于表现民间的畜牧、农耕场景,南方则重视文人的优美生活,人物潇洒自由的性格也如实的在作品上反应了出来。 顾恺之:说到东晋,不会忽略顾恺之,在顾恺之之前,中国许多画家只是工匠,他们学习画画的技巧,却不一定要读书认字,可是到了顾恺之之后,中国的画家多半是文人,读历史、哲学、诗词、乐理和琴艺。

顾恺之饱读诗书,时常把旧的题材重新构图,创造新的绘画。《女史箴图》是一副提倡道德的绘画,笔法线条优美称为“春蚕吐丝描”,教导妇女应该遵守的道理,读书笔记尤其提倡美化内在的德性,与《洛神赋图》一样是顾恺之最重要的作品。

《洛神赋》原是曹植的一篇文章,画家根据原著的意境具体而形象化的画了出来,使文学上的想象,转变成美术绘画上的形象。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泊于名利地位,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

顾恺之局部,“女史”是女官名, 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北魏:顾恺之在南方画画的时候,中国的北方,由于受外来不同民族的影响,产生了很不同的绘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都是画在绢上,裱成卷轴的,大部分以当时汉人贵族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当时中国的北方,由于外来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佛教,佛教的宗教内容变成北方绘画最主要的题材。

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人在山里凿洞窑修行,也在洞窑里雕刻和绘画佛像,这些习惯都影响了中国。在历时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北朝的许多名字失传的画家,在山洞墙壁上,画下了许多叙述佛教故事的壁画。

佛教壁画中最有名的,是敦煌的千佛洞。敦煌位于甘肃省,是汉代中国通往西方丝路上重要的一站,古代商旅来往频繁,这个地区的人信仰佛教,在鸣沙山开凿了许多洞窑画佛像来供奉。

敦煌的洞窑,从公元四世纪起,经历来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等朝代不停的经营,千百年的积累可谓敦煌宝库。敦煌的早期壁画,因为由印度、西域传入,风格上和汉代完全不像。

这种外国传来的绘画,一进入中国,很快就被大家喜爱,竞相模仿起来,也使中国原来的绘画发生来很大的变化。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后迁都洛阳,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

北魏还有后魏、拓跋魏、元。

4.中国那些事之两晋南北朝 读后感

魏晋: 汉朝结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

北方有曹操的魏国,四川有刘备的蜀国,南方是孙权的吴国,这是我们所说的“三国时代”,这个时代并不长,大约前后五十年,随后司马炎又统一了中国,改国号为“晋”。 魏晋时期,指东汉瓦解后,三国到两晋的时期,“魏” 指的是三国北方政权曹魏,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晋朝,此时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

魏晋时期,国家政权更替频繁,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字、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

如今我们能看到的魏晋时代的绘画资料,是1972年在甘肃省嘉峪关附近的八座古墓中出土的砖壁画上发现的,存世六百多幅。上一篇曾经说过,汉代开始了丝绸之路,嘉峪关的位置正是处于此地。

从汉代开始,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这一带进行了“屯垦”制度。也就是派军队在这一带驻扎,一方面负责防卫边疆,另一方面也自己畜牧、耕种。

这一“屯垦”制度,也一直沿用至魏晋时代。这个时代的砖壁画也大量的表现了兵士骑马持剑,也从事农耕。

魏晋时期的中国边疆的“兵农合一”的政策,通俗来说就是有战争时打仗,没有战事就在家耕田。嘉峪关地区在魏晋时代是汉族与北方民族杂居的地方,所以服装以及生活习惯上也是比较繁复。

甘肃嘉峪关的壁画,除了大幅的屯垦之外,也不乏许多表现民间生活的小画,出土了 “牧马”, “牧牛”, “采桑”, “牛耕”, “扬场”, “烫鸡”, “持锤杀牛” 等。色彩用法也很特别,有一种朱红色的颜料在很多幅画中出现,活泼的笔触充满在色彩和线条之间,把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一一表现出来。

这种画风从汉代开始风行,到了魏晋,即使是在边疆地区的甘肃,这种传统还在继续。 在魏晋时代,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文化史上称之为魏晋风流或者魏晋风度。

以此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深远。 东晋: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后来因为被北方几个少数民族联合进攻而灭亡。

但是,晋朝残余的力量迁到南方,定都金陵,史称东晋。东晋时期,北方被许多外来的少数名族占据,汉族的文化大都被破坏。

许多在北方居住的汉人,避难到南方。他们保有传统的文化,重视教育,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从东晋开始,汉人在南方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文化的形式和北方有了很大的差距。

竹林七贤:砖画的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即是在东晋。阮籍、嵇康、王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这七位文人是“竹林七贤,荣启期”中的竹林七贤。

这七人会写诗、弹琴、唱歌、喜欢大自然和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大都读过很多书,有艺术的天分,但是不喜欢做官,不喜欢和虚伪的人来往。

相比北方作品善于表现民间的畜牧、农耕场景,南方则重视文人的优美生活,人物潇洒自由的性格也如实的在作品上反应了出来。 顾恺之:说到东晋,不会忽略顾恺之,在顾恺之之前,中国许多画家只是工匠,他们学习画画的技巧,却不一定要读书认字,可是到了顾恺之之后,中国的画家多半是文人,读历史、哲学、诗词、乐理和琴艺。

顾恺之饱读诗书,时常把旧的题材重新构图,创造新的绘画。《女史箴图》是一副提倡道德的绘画,笔法线条优美称为“春蚕吐丝描”,教导妇女应该遵守的道理,读书笔记尤其提倡美化内在的德性,与《洛神赋图》一样是顾恺之最重要的作品。

《洛神赋》原是曹植的一篇文章,画家根据原著的意境具体而形象化的画了出来,使文学上的想象,转变成美术绘画上的形象。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泊于名利地位,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受推崇的画家之一。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女史”是女官名, 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 北魏:顾恺之在南方画画的时候,中国的北方,由于受外来不同民族的影响,产生了很不同的绘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都是画在绢上,裱成卷轴的,大部分以当时汉人贵族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当时中国的北方,由于外来的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佛教,佛教的宗教内容变成北方绘画最主要的题材。

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人在山里凿洞窑修行,也在洞窑里雕刻和绘画佛像,这些习惯都影响了中国。在历时三百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北朝的许多名字失传的画家,在山洞墙壁上,画下了许多叙述佛教故事的壁画。

佛教壁画中最有名的,是敦煌的千佛洞。敦煌位于甘肃省,是汉代中国通往西方丝路上重要的一站,古代商旅来往频繁,这个地区的人信仰佛教,在鸣沙山开凿了许多洞窑画佛像来供奉。

敦煌的洞窑,从公元四世纪起,经历来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等朝代不停的经营,千百年的积累可谓敦煌宝库。敦煌的早期壁画,因为由印度、西域传入,风格上和汉代完全不像。

这种外国传来的绘画,一进入中国,很快就被大家喜爱,竞相模仿起来,也使中国原来的绘画发生来很大的变化。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乃指北部中国之故,后迁都洛阳,同时也区别于三国的曹魏政权。

北魏还有后魏、。

5.帮我写一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000左右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

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

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

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

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清人彭定求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一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

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陈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灿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为主,四言、杂言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体制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

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出雄浑、冲淡、纤禾农、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旷达等多姿多态之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有唐一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动态的流变过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诗品汇》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是大体符合唐诗发展历程的。

从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618712是初唐时期,这一段也可称作唐诗的徘徊时期。本期诗歌大抵沿袭了齐梁余风,题材狭窄,格调纤弱。

到唐初四杰出,诗风始有所振起。稍后陈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昂力倡汉魏风骨,诗风为之一变;从玄宗开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713一765为盛唐时代。

本期名家比肩接踵,诗歌创作如日中天,形成了令后人追慕不已的“盛唐气象”。李白是唐帝国国势鼎盛时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国大厦倾覆之际的忧患之士;李白诗歌是青春的颂歌,杜甫诗歌是乱世之悲歌;李白诗歌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

田园山水诗派、边塞诗派和其他诗人一道将盛唐诗坛装扮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代宗大历元年到穆宗长庆四年766—824为中唐时期,大历年间,诗歌创作跌入低谷,大历十才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缺乏雄浑之气。

中唐后期诗坛再度辉煌,元白等人掀起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刘禹赐、李贺等优秀诗人无不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从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为晚唐时代,大唐帝国日薄西山,诗歌创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残照。

李商隐杜牧为唐诗抹上了最后一层金光。 唐诗之所以如此高度繁荣,原因是多方面的。

与有唐一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的自由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宽松环境,与统治者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好提倡、科举诗赋取士、与中下层士人活跃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从诗史的内在流变历程看,《诗经》、《。

6.南北朝诗词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变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的吴歌、西曲明丽柔婉,北朝少数民族歌曲则多刚健亢爽,风格各异,但都情意真切.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世说新语》记载了自汉至晋不少上层士族人物的轶事言谈,写人气韵生动,记言简约精妙,实开后世笔记小说之先声. 由于文学意识的渐趋自觉,这一时期出现了探讨文学观念、分析创作过程、批评作家作品的文学论著,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蝾《诗品》.后两部在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巨著. 您已经评价过!好:0 您已经评价过!不好:0 您已经评价过!原创:0 您已经评价过!非原创:0 问问团队 ●`蝉`ヽ时雨… 共1人编辑答案 2011-10-22 01:48 满意答案 南北朝指从东晋灭亡到隋统一(420~589)的170年时间.这时南朝相继为宋、齐、梁、陈;北朝则自北魏统一北中国(439)起,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又相继为北齐、北周所代,最后均为隋所统一.这个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南朝文人诗歌,其成就远远超过北朝,并成为唐诗全面繁荣的必要准备和过渡阶段.南朝文人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刘宋时期是第一阶段.即山水诗逐渐从东晋的玄言诗中独立出来,并蔚然成风的阶段.山水诗在此时的兴盛有多种原因.首先它是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林隐逸生活的反映.魏晋,由于社会动乱,政治黑暗,士大夫无论在朝的在野的,大都以隐逸为清高,以山林为乐土,因而在诗歌中描写山水之美,借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其次,东晋以来,南方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世族地主到处建筑园林别墅。

7.魏晋南北朝诗歌散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③“竹林七贤”。 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饮酒》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