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陶渊明生活田园的诗句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描写陶渊明的诗句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士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的仰慕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的欣赏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白居易的敬仰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道: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3.陶渊明感悟人生诗句《归园田居 其四》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4.形容生活的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关于体现陶渊明生活态度的名句及出处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描写生活清淡的诗句有什么生活清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描写陶渊明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走独善其身之路,而终不忘兼济天下之志,是陶渊明乃至许多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苦闷的根源。陶渊明写读《山海经》时,距刘裕杀晋恭帝不久,拈出精卫、刑天的复仇,或许是“借神仙荒怪之论,以发其悲愤不平之慨”(刘熙载《艺概》)。 《山海经》上说:炎帝**女娃,溺死东海,化成精卫鸟,衔木填海以报冤仇;刑天是与天帝争神的兽,被天帝砍去头颅后,“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挥盾斧而战。陶渊明从他们身上发现了共同的复仇之志,激情难抑,写下了这曲英雄壮歌。开篇四句,选取两个动态的特写镜头,生动地反映了精卫、刑天的复仇精神,境界阔大,基调高昂壮烈。而陶渊明的金刚怒目之态,也历历在目。诗中的小鸟、微木与大海,刑天与天帝并列,构成复仇的猛志与罪恶的势力的对比,寄寓着诗人无限痛惜之情。陶渊明“忧道”终生,却难以施展抱负,细细体会,诗句中正融汇了诗人复杂而痛苦的人生体验。 陶渊明终穷是不屈的。“同物”承前猛志而加深,由壮烈的行动写到豪放的心理。“同物既无虑”实写现实,言变鸟、断首之后,已同于万物,勇猛战斗自无须忧虑。“化去不复悔”推进一层,虚写假想:战斗着的精卫、刑天纵然再次死去,也毫不后悔!虚实相生,把精卫、刑天死而不已的复仇精神推到顶点。 如弦张过度,猛然崩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深沉感叹,使勇猛的呐喊突转为苍凉的悲鸣,显示了陶渊明对黑暗现实令人颤栗的清醒。这是自然的引发,也是自我心境的写照。陶渊明追索理想的道路与精卫、刑天是不同的,他与黑暗政治决裂,归田以求抱朴守真;年近老境,而万事蹉跎,怎能不忧愤苦闷!这使他仰慕精卫、刑天这样切近现实的战斗者,但精卫、刑天也没有实现壮志的良机,结果是劳而无功,所以让诗人痛心疾首。 “精卫”一诗把大江东去的气势与深沉惋叹交织在一起,波澜起伏,在激烈的旋律中,包蕴着复杂深沉的命意,博大精深。 7.陶渊明的诗句一、陶渊明的伟大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这是由于他对社会、对时空、对人生、对生死的彻悟;由于他的博学强记和丰富的人生实践;特别是由于他出类拔萃的文学天才,用白居易的话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他的诗写得看似通俗,明白如话,但却表达了很高的情操和很深的哲理。 例如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中的一首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写得通俗明白像儿歌一样,却表达了陶渊明高尚情操,宁愿早出晚归的躬身耕锄,不怕夕露沾衣,守拙田园,也不随腐败的官场狗苟蝇营。由于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千百年来,叫人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有不解之缘,酒是他生活的需求,酒是他生活的留恋。陶渊明离开我们快1600年了,在那个物质生活非常贫乏的年代,人们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特别是陶渊明从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官场辞职归隐,住在山远地偏的乡村,只有酒,能使他解忧,能使他消愁,能使他兴奋,能使他舒适。 小饮小舒适,大饮大舒适,再喝多了他会说:“我欲睡眠卿且去”。酒是一种神奇的饮料,它不仅具有物质的属性,能解饥解渴;它还具有精神的属性,能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影响人的精神和情绪。 在陶渊明那个时代,还没有烟草、咖啡之类的精神兴奋剂,人们只能借助于酒来调节自己的情感。陶渊明的许多代表作品,如《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诗二十首》等,都舒发了对酒的眷恋,或酒后有感而作。 陶渊明恋酒的故事脍炙人口,千古传颂。陶渊明的饮酒诗写得意境优美,含蓄深隧。 文如其人,陶渊明高尚的人品,正如它的不朽诗篇一样,因为酒而大放异彩。本文力求用最简练的文字,诠释陶渊明的酒诗酒辞。 通过描写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背景及陶渊明对酒的眷恋,表现陶渊明一生的高尚气节及文学创作的伟大成就。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多少颗闪灼的星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不同的贡献,因而在人们的记忆里,或明或暗,闪闪发光。 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历史的前进,有些星星暗淡了,消失了,被人遗忘了,又有更多新的星星,出现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历史的长河里,有的人在世的时候很伟大,呼风唤雨。 死去后,随着时间的消失,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有的人活着的时候很平凡,或小有名气,随着历史的发展,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历史贡献也越来越伟大。 陶渊明就是这样一种伟大,他像一颗红宝石,他像一颗夜明珠,在他活着的时候,在他去世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历史的前进,几代人逐渐认识了他,揩去掩埋他的尘埃,使他闪闪耀眼,永远地闪灼在历史的长河里。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 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 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 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 肖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其《醉后》诗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赏读《高土传》,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 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引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 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到:柴桑古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