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古诗以凝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被视为我国文化的瑰宝。 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炼,再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雨人情感到疏远,这造成了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 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它的出现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笔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就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课前查询诗人和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古诗教学,课前布置学生到网上查询、搜集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从《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等书上找,还有的将资料编辑制作成小卡片。 通过查资料,他们了解到这首诗,作于唐代763年春天,当年杜甫52岁;在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失地,叛军头目纷纷投降,第2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相继投降;正流落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万分,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指出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古诗的语言是文言文,学生难以理解,而古诗的意境鲜明生动,有很丰富的意蕴。 要想使学生学好古诗,必须借助电教媒体,展现场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绝句》这首古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孩子们很难体会诗句的内涵,想象它的意境。 因而,老师在上课时播放悠扬的轻音乐,幻灯屏幕上映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画中青山绵延起伏、山脚绿水环绕,柔嫩的柳枝,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这时再将一幅两只黄鹂鸣叫的投影片复盖在山水画上,并不时抽动片子,这时学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现两只黄鹂鸟,在不停地跳动,样子十分活泼可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让屏幕中的远山脚下,出现一幅“一行白鹭展翅飞向蓝天”的画图,学生会全神贯注地看着画面的变化,那跳跃的黄鹂,飞翔的白鹭,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美丽景色之中,欣赏了诗的意境,很快理解了古诗的内涵,陶醉在优美的声、画、乐意境之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一课时,课前我先用扫描仪将课本上图中长江三峡,小船顺流而下的彩色图片扫下来,还复制了峰峦叠嶂的群山,水流湍急的长江水及两岸苍松翠柏中猿猴啼叫的壮观景色的图片,将它们都输入计算机里。课堂上,我用动画的形式在屏幕中推出一张张彩色图片,同时播放范读录音,并插入切合课文内容的音乐。 这样的导入新课,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求知欲望,同时,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音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趣。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的形式,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有着独特的效果,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古诗产生浓厚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用音乐和画面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1、画面展示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学生诵读有声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画面色彩淡雅渲染,虚实相衬,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2、音乐渲染美 音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能够较快地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如:古诗《早发白帝城》,全。 2.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古诗以凝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被视为我国文化的瑰宝。 由于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炼,再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雨人情感到疏远,这造成了古诗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 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它的出现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笔者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就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课前查询诗人和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古诗教学,课前布置学生到网上查询、搜集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从《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等书上找,还有的将资料编辑制作成小卡片。 通过查资料,他们了解到这首诗,作于唐代763年春天,当年杜甫52岁;在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失地,叛军头目纷纷投降,第2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相继投降;正流落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万分,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而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指出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也指出:“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古诗的语言是文言文,学生难以理解,而古诗的意境鲜明生动,有很丰富的意蕴。 要想使学生学好古诗,必须借助电教媒体,展现场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欣赏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绝句》这首古诗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孩子们很难体会诗句的内涵,想象它的意境。 因而,老师在上课时播放悠扬的轻音乐,幻灯屏幕上映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画中青山绵延起伏、山脚绿水环绕,柔嫩的柳枝,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这时再将一幅两只黄鹂鸣叫的投影片复盖在山水画上,并不时抽动片子,这时学生看到柳枝上突然出现两只黄鹂鸟,在不停地跳动,样子十分活泼可爱,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再让屏幕中的远山脚下,出现一幅“一行白鹭展翅飞向蓝天”的画图,学生会全神贯注地看着画面的变化,那跳跃的黄鹂,飞翔的白鹭,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美丽景色之中,欣赏了诗的意境,很快理解了古诗的内涵,陶醉在优美的声、画、乐意境之中,获得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在教学古诗《早发白帝城》这一课时,课前我先用扫描仪将课本上图中长江三峡,小船顺流而下的彩色图片扫下来,还复制了峰峦叠嶂的群山,水流湍急的长江水及两岸苍松翠柏中猿猴啼叫的壮观景色的图片,将它们都输入计算机里。课堂上,我用动画的形式在屏幕中推出一张张彩色图片,同时播放范读录音,并插入切合课文内容的音乐。 这样的导入新课,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求知欲望,同时,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音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趣。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直观的形式,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对小学生古诗文学习,有着独特的效果,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古诗产生浓厚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用音乐和画面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 1、画面展示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学生诵读有声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画面色彩淡雅渲染,虚实相衬,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2、音乐渲染美 音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学中恰当运用音乐,能够较快地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如:古诗《早发白帝城》,全。 3.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古代诗歌品读教学新课标重视对学生民族审美个性的培养,对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 古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宝珠。 学习古诗,不仅能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文字凝练,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 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了古诗词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的教学,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种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建,首先在于教师的新型理念,其次是建立了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上通过导向、素材资源和操作资源的有序传递,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取而代之以往的是激导鼓励、诱导启发和疏导整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尝试谈谈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一、利用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在自主参与、自动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中,使得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信息技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 古诗不是儿歌,学生不能一读就懂。因此,有的学生还没学首先就有了畏惧心理,对古诗望而生畏,这是,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变畏学为乐学了。 如我在教学《长相思》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风雪交加,山关重重”的画面,然后向学生介绍山海关外戍边的历史,把“山一程,水一程”来了个画面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 “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你们看,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睡意全无,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真能不油然而生!“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电教手段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经尝试,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对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很有效(1)课前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查找资料、自我准备。 (作者及背景,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课前查找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是培养现代儿童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良好契机。具体做法:①组织学生课前收集信息。 ②教会学生整理信息。③针对疑点,筛选信息。 ④引导学生运用信息。⑤互相交流扩大信息。 (2)课中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a、运用电教手段,帮助理解字词。 古诗中的一些字词都应讲古义、用今义讲是不合适的。有一些字词的解释是很特殊,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当讲“因为”,而非“坐下”“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当讲“跑”,而非今之“走”;在《望天门山》中,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 教师机械传授,学生生般硬套,是不能真正、透彻地理解的。就像是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 的静态感,而如果运用电教手段,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 的感受才会突出。 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只有直观的教学手段才能帮助学生如此透彻的进行理解。b、运用电教手段,指导练习朗读。 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如此反复自然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在教完《长相。 4.如何在古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教育水平及教育手段也不断提高。 今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学校,直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的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本文就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今后运用过程中注意事项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语文教学负载着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责任,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它们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壮志遭遇,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讲的多,诗味则太淡;讲的少,味是浓了,只怕学生体会不透。 由此看来,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想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学好古诗词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就成发挖掘诗歌意境的一种有效途径了。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更直观更形象地演绎诗歌的内容。 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重教轻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学习被动。 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而古诗文有着非常明显的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我们可以用音乐的优美旋律烘托出诗歌美妙的意境,豪放的配上高昂激越的曲子,沉郁的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清丽的配上清新明快的曲子,伤感的配上悲凉凄清的曲子,因诗而异,这样立体地作用于学生的视听,最能关之以情,动之以心,会之以意。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上课前可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课前营造了壮美但又有点凄凉的氛围,使学生获得音乐美的同时,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而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_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动画诵读,那顿挫有致,声情并茂的男声朗诵,将感染每一个学生,“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的幽怨,令人感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更令人激越振奋。我还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时,播放了歌曲《阳关三叠》。 那反复咏叹的歌词,优美沧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了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惆怅之情,进而达到了升华感情的目的。二、化难为易,减轻负担,有利于诗词的背诵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应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在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限只有二十分钟。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个最佳时间进行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由于受教学媒体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课文重点之处,老师认真讲解,仔细分析,学生拼命记笔记,背笔记。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过一个关于知识保持记忆持久性的实验: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 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就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诗词一般都是要求背诵的,通过图片演示,加上学生的想象,再由学生讲解他们对诗词的感悟,一首诗或词往往能当堂背下来,而且记忆深刻。这比传统的死记硬背要好得多。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古诗填趣”活动,列出一组诗句,每句诗中有一两个空缺,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图形拖至诗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如这样一组诗句:1.留连戏( ) 时时舞,自在娇( ) 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2.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 。(辛弃疾《西江月》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 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每一句诗中都有空缺,这时,学生只要将“蝶”、“莺”、“鹊”、“蝉”、“蛙”、这些图形拖入相应位置,图形即变为文字,诗句也就完整了。这样,学生不仅背熟了诗句,还增加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三. 拓展延伸,查找资料,有利于积累古诗词信息资源有百川汇海,囊括五洲的特点,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