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的韵律,特别是古词的韵律是怎么回事进入新文化网原创诗词栏目后,顿觉耳目一新,这里风气纯正,人气旺盛,高手如云,佳作连连。美中不足是有些内容和意境都非常优秀的作品,却经不起韵律推敲,遗憾之余甚觉惋惜。所以,建议我们一些初学古诗词创作的朋友,要尽快熟悉和掌握中国古典诗词韵律基础知识,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 ?? 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在中外文学史上光彩夺目,是因为她有其独特的魅力。产生这种魅力的核心原因就是其自身独有的创作规律,即格律和韵律。遵循了格律和韵律,才使古诗词语言更凝练,意境更优美,音乐感更强,更加脍炙人口。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远比现代诗更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所以,既然喜欢并且想写古典诗词,不可以离开格律和韵律。 ?? 关于古诗词格律和韵律的继承与扬弃,学术领域仍存在争议,未有结果。我们不要受这些学术讨论的影响,在国家没有出台新规定之前,我们只能按照老规矩办,否则,你写出的作品内容再好,也会因为韵律缺陷而不被认可。 ?? 为帮助大家学习掌握中国古典诗词格律和韵律方面的相关知识,我将在此文附件中推荐几种教材资料的网址,大家可以下载备用。其中《诗律浅说》和《平仄诗二十八式》是专门针对创作古典格律诗的;《声律启蒙》、《平水韵部》、《入声字表》对写诗和填词都适用;《填词入门》专门介绍怎样填词,《白香词谱》、《唐宋词格律》总共列举250多首各类词牌的格律及音韵,并有古代名家的代表性作品作例词。上述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说够用了。 ?? 关于古诗词格律和韵律的具体内容,上述资料中都有,我不再重复。这里我只简单说一下我在入门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 一是明确平仄音的范畴。通俗的讲,现代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古代阴平)、第二声(古代阳平)的字,凡是不属于古代入声字的,都是平声字;现代汉语拼音中的第三声(古代上声)、第四声(古代去声)的字,都是仄音字;古代入声字(现代汉语中第几声的都有)都属于仄音字。 ?? 二是勤于对照。创作古诗词时,不要完全以我们现代人的语音习惯为准,应该充分利用《入声字表》,在诗词律谱上要求使用平声字的位置,首先回避入声字。在南方等一些不以普通话为方言的地区,还应该注意不要以本地方言为准(例如“街、阶”和“鞋”等等,不少地区的方言发音与普通话相去甚远)。 ?? 三是加强语言锤炼。符合韵律的诗词,未必就是上品。诗词能否脍炙人口,能否有艺术生命力,主要靠语言的运用。意境、趣味、乐感以及给人以余味无穷的弦外之音或人生哲理等,统统来自凝练的语言。当然,也不要忽略构思环节的重要性,构思不巧妙,再好的语言也派不上用场。建议大家对新写的作品进行适当的沉淀,多怀疑,多修改,多听相反意见。 ?? 四是利用检验平台。建议大家将自己写好的古诗词作品,拿到《红袖添香》网站的《诗风词韵》栏目发表。那里对投稿的作品都先进行韵律审核,只有符合韵律要求的才能发表,否则一律退回。大家到那里试一试,经受经受失败的痛苦与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我的古诗词韵律入门就是在红袖添香完成的。 ?? 以上是笔者关于古典诗词创作的一点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在下也知之不多,井底之蛙,水平有限。错误的地方,请以正确的说法为准。 2.古诗词韵律指什么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3.古代的诗词讲究的韵律主要指那些主要指 用韵、平仄、对仗。下面的这首《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可能对你了解诗词格律有所帮助: 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4.请问古诗词都有哪些韵律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古诗词的范围太广了,以律诗为例。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明清代常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明清代的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这些只是代表字。表示韵母的种类。 有些字的发音,古代和现代不一样,所以这些只能做为一种参考。 5.古诗的韵律古诗的韵律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 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 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 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 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才叫仄声呢?原来中国自东晋以后,人们做诗作文,都非常讲究 声调。齐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约,都在这一方面著有专书,把每一个字的声调,调为 平、上、去、入四声。 举一个例子来说,"方"为平声;"袄"为上声;"放"为去声;"霍"为入声。 除平声之外,上、去、入三声,都属仄声。 但要知道,平声本身也有"阴平"和"阳平"之 分。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 至于上、去、入三声,却是没有阴阳之分的。 说得更明白一点,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调,都有阴平、阳平、上、去、入(简称阴、阳、上、去、入)之分;每一个字,要不属于平声,便属于仄声(即上、去、入)。 比如:“阴”字,本身就是阴平;“阳”字是阳平,“上”字是上声;“去”字是去声;“入”字是入声。如果把这四声调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别出每一个字是属平属仄的。 这里不妨再举几个例,以便对这方面陌生的读者,可以藉此将四声调熟一些,请看下面: 因(阴)、忍(上)、印(去)、一(入); 人(阳)、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声调熟,分出那一字是平声,那一字是仄声,这样,我们才可以谈这些平仄再旧诗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五言律诗的平仄 律诗,是旧诗“近体诗”中一种最流行的形式。所谓“律”,是含有规律的意思的。 这些规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长短,对偶的工整,等等。现在,先说平仄。 律诗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两种。如写五言,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些平仄,共八句。 一般学做旧诗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但这并不困难。 这里不妨提供一些记忆它的窍诀。第一,这八句中,事实上是两组。 开头的四句,自成一组;后边四句,只是重复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记四句便够了。第二,每一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话,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头来收。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平起”“平收”。第三,每一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话,二、三两句,一定是仄声开始的。 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声。(但是,上列一式,却有变体。 因为第一句如不押韵,可以用“平平平仄仄”来起的,那么,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为一组了。 上列的一种,是用平声起头的格式;但另有一种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韵,也可用“仄仄平平仄”来开始的。 所谓平仄,就是每一个字,都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 不属于平声的,就是仄声。 关于这,我们下面再作详谈。 律诗、绝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所谓对偶,就是律诗中间四句,必须再字面上成为排偶一对对子,相对成为两联。 首尾 四句不排。三、四两句,称为"前联"或"颔联";五、六句,称为"后联"或"颈联"。 这些对 句,好比门的双扉,车的两轮,凡是虚字和实字,均须铢两悉称。有意对、事对、正对? 反对、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先举白居易一首题为《草》的五言律诗来看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对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对子。但开头和结尾 两句都不用对仗。 至于平仄呢?下面我们先来弄清"四声",再谈律诗、绝句怎样运用这些平仄。 四声和平仄 我们已经说过,写旧诗,特别是格律严谨的律诗、绝句,必须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什么叫做平仄呢?对声韵有点常识的,当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没有留意过这一 方面的话,那就大有说明一下的必要了。所谓平、仄,那就是每一个字的平声和仄声。 怎样才叫平声,又怎样。 6.五言古诗的韵律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平声,但也可用仄声。仄,表示按照格律安排这个位置,虽然是仄声,但也可用平声。杜甫的《旅夜书怀》就是这种格式: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 唐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春日登楼怀旧 宋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全诗格式如下: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从军行 唐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你可以参考一下 7.如何掌握诗词的格律韵律这里有很多诗词的格式可参考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 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 “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 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 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B上声。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 例:柳、雨等。 C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例:浪、月等。 D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的意思,是不平。 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 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 《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宋 苏轼 《定风波》)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元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别情》) ―|― ―|― ―| |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 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唐王维) 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二、律诗的写法 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1、律诗的特点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2、五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 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 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 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 ――||- ||――| ―――|| 。 ―― 注意: 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 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 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 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 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 。 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 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 由于律诗的特点之一是“押平声韵”,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两种。 即 第一句: ――― | | (首句入韵为――||-) | | ― ― | (首句入韵为。 ――) 第二句: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首句有时也入韵,那如果上面的诗首句也想入韵,那第一句的安排应变化。那其实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有四种。 到这里同学们可能觉得这种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