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韵律唐诗

1.古诗韵律有哪些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拼音中所谓的韵母.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古诗词的范围太广了,以律诗为例.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明清代常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明清代的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上平声15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这些只是代表字.表示韵母的种类.有些字的发音,古代和现代不一样,所以这些只能做为一种参考.。

2.唐诗的韵律是怎样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作家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声律"。《文心雕龙o声律》篇就谈到这个问题。

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互,来寻求声律的美。 但是,平仄的交互作为一种规则固定下来,则是从近体诗开始的。

相传南朝沈约发明了四声,甚至有人说平仄的区分也是沈约在他的《四声谱》里规定了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声调在古代汉语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由谁主观创造的。至於沈约等人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来写诗,那自然是可能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声调的交互是中国历代诗人们长期创作所积累的艺术经验,决不是少数文人所发明的。远在魏晋时代,诗人们可能就已经探索用声调的交互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沈约等人不过更积极更有意识地提倡罢了。

平仄的交互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某些古体诗也用平仄,这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见下文)。

不但诗用平仄,连词律和曲律也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於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平仄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拿普通话来说,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

古代的入声字,现在转到上声、去声的,也不成问题,因为反正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只有从入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字,才需要记一下,而这类字是有限的。

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区域的人辨别平仄更加容易,因为他们的方言里仍保存着入声。普通话区域像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也有许多地方还保存入声。

因此,经过一定的学习,各地方的人辨别平仄都不是很困难的。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3.求韵律优美的古诗

给你一些诗词吧 先是李煜的【九月十日偶书】 李煜 晚雨秋阴酒乍醒,感时心绪杳难平。

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 背世返能厌俗态,偶缘犹未忘多情。

自从双鬓斑斑白,不学安仁却自惊。 【玉楼春】 李煜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秋莺】 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病起题山舍壁】 李煜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更漏子】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帏垂,梦长君不知。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鞠花开,鞠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李煜 且维轻舸更迟迟,别酒重倾惜解携。

浩浪侵愁光荡漾,乱山凝恨色高低。 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

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李煜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挽辞】 李煜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悼诗】 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蒙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感怀】 李煜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梅花】 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槛小栏边。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 阻风开步障,乘月溉寒泉。

谁料花前后,蛾眉却不全。 失却烟花主,东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犹发去年枝。 【书灵筵手巾】 李煜 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

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书琵琶背】 李煜 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

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 【病中感怀】 李煜 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病中书事】 李煜 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静居唯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赐宫人庆奴】 李煜 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题金楼子后】 李煜 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句】 李煜 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

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2008-11-7 23:31 回复 闭眼草鱼 43位粉丝 2楼 莺狂应有恨,蝶舞已无多。

(《落花》) 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咏扇》) 病态如衰弱,厌厌向五年。

(以下《律髓注》) 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 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

鬓从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以下《翰府名谈》) 万古到头归一死,醉乡葬地有高原。

人生不满百,刚作千年画。(《野客丛谈》) 日映仙云薄,秋高天碧深。

(《海录碎事》) 乌照始潜辉,龙烛便争秉。(以下《孔帖》) 凝珠满露枝。

游飏日已西,肃穆寒初至。 九重开扇鹄,四牖炳灯鱼。

忌觞无算酌。 倾碗更为寿,深卮递酬宾。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留人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

4.唐诗里的韵律

唐诗格律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

因为它对每首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故称为“格律诗”;因为它产生于唐朝而有别于前代的古诗,故又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 绝句亦称“截句”、“断句”。

每首四句,以五言(每句五个字)、七言(每句七个字)为主,简称为五绝,七绝。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初年。

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每首有十句以上的,则称为“排律”。

在近体诗中,单句称出句、双句称对句,相加称一联。在律诗中,第一到第八句,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在律诗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对仗首先要求句形一致,此外要求词性相对。

另外根据对仗的严密与否又有“工对”和“宽对”的区别。 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粘”。

所谓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平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

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谐协,称之为“调平仄”。这里所说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是有区别的。

大致上说,古代的平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大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中,如“六”归去声,“八”归阴平,“十”归阳平,“百”归上声。

入声字的特点是:音长短促,有塞音韵尾。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如广州话、长沙话、上海话。

假如我们用上海话读“一、七、八、不、黑、白、国、哭、独”等字,就能很好地体味到古代的入声字。 用(押)韵是作韵文时于句末或联末之称。

唐诗的用韵,依据隋朝末年陆法言所著的<<切韵>>。“切韵”到了唐朝改为“唐韵”。

“唐韵”共有206韵,但唐朝规定,有些韵可通用,所以实际只有112韵。到了宋朝,“唐韵”改为“广韵”,又有几个韵同用,实际只剩下108韵(作为宋代诗词押韵的标准)。

到了元末,把同用的韵都合并起来,另外又合并了几个,于是只剩下106韵,就是通常所说的“诗韵”。一直沿用至今。

唐朝的格律诗,有一定的体式,下面是唐代格律诗常见的格式。 ⑴ 五 言 绝 句 A 式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诗例:白 日 依 山 尽,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更 上 一 层 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B 式 仄 仄 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平仄 仄 仄 仄 仄平 平 诗例:向 晚 意 不 适,驱 车 登 古 原。

夕 阳 无 限 好,只 是 近 黄 昏。(李商隐 《登乐游园》) C 式 平 平平 仄 仄 仄 仄仄 平 平 仄 仄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鸣 筝 金 黍 柱,素 手 玉 房 前。

欲 得周 郎 顾,时 时 误 拂 弦。(李 端 《听 筝》) D 式 平 平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诗例:江 南 渌 水 多,顾 影 暂 通 流。

落 日 秦 云 里, 山 高 奈 若 何。(李嘉佑 《白 鹭》) 七绝平仄格式 A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下江陵》) B 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C 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例: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D 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例: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对近体诗,有一种理论认为: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所以我们可以把律诗看成是绝句的叠加。如五律中的第一式就是五绝A式的叠加;第二式就是五绝C式的叠加;第三式就是五绝B式和A式的叠加。

五 律 第 一 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混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五 律 第 二 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诗例: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五 律 第 三 式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诗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七 律 第 一 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

5.古诗韵律有哪些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拼音中所谓的韵母。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古诗词的范围太广了,以律诗为例。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

明清代常查阅《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明清代的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诗的用韵。

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

上平声15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下平声15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这些只是代表字。表示韵母的种类。

有些字的发音,古代和现代不一样,所以这些只能做为一种参考。

6.中国古代诗词在韵律上的用法

略说韵律 诗词创作要重视艺术性,并重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这些方面,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就不引经据典了(有《诗品》、《词品》、《曲品》等一套丛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阅)。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主要谈谈对押韵的看法。 在散体的语言中,押韵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

常用押韵的是韵文(包括赋、诗、词、曲等),韵文的意思就是用韵之文。押韵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韵,也就是一韵到底,这在有些唱词、美文中能够见到;二是隔句押韵,诗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只有开头两句可以都用韵,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既有逐句押韵,又有隔句押韵,还有隔多句押韵的。

韵文用韵,多数是全篇一韵,较长的作品也有中间换韵的。 韵的情况,古今有很多不同。

隋唐时代如《切韵》、《唐韵》等都分得很细,宋朝《广韵》定为206韵,但由于有些韵可以“同用”,唐代实际用112韵,宋代用108韵,金元时合并为106韵。清朝的《佩文诗韵》集韵之大成,分为平、上、去、入四部分。

平声包括上平声一东、二冬等15韵和下平声一先、二萧等15韵,上声包括一董、二肿等29韵,去声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韵,入声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韵,共106韵。学作古体诗,用韵上应首选《佩文诗韵》。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我们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朋友“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诗友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宋代以后,和别人诗习惯要次韵或称为步韵,也可以看作是“限韵”的一种,不少文人喜欢玩这种押韵杂技,于高难动作中见功夫。

苏东坡有一首次韵诗,就写得精炼自然:“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以上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说要大家作诗都要用韵,不用韵就不是好诗呢?恰恰相反,我们是提倡推陈出新的,“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词的艺术性。词律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反成为其奴隶而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

只是要大家对“陈”有所了解,然后出“新”。何况诗友们常常要做韵文,也有些朋友喜欢依旧格律做诗词,这时候可以格律从旧,保留旧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对、韵等,而在读音上却完全从今。

实际上,我们在读古代诗词时已经这样做了。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还有谁念“xia”呢? 今韵中,现在成系统的有多种,推荐大家用《中华新韵》的新诗韵,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每一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这是根据普通话的语音规定的,用它押韵,自然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另外,戏曲中惯用的十三辙也是不错的。

熟悉今韵,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体韵文,是一定会出佳作的。有些诗友认为写古体诗特别是填词不用古韵就不是“词”,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宋词韵律宋词韵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压平声韵 压仄声韵 ○ ● ◎ △ ▲ 小重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小冲山》、《小重 山令》,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踏莎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又名《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 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 两句例用对仗。

临江仙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