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国学唐诗韵律

1.谁有国学中的韵律启蒙

【卷上】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三、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

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逢。 秋雨潇潇漫烂黄花初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

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 夏日池塘出汲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寒缸。

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

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 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四、支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

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縻。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

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

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 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酸梅对李苦,青眼对白眉。

三弄笛,一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

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做海棠诗。 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五、微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鱼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清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

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

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 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声对色,饱对饥,虎节对龙旗。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

尨也吠,燕于非,荡荡对巍巍。春暄资日气,秋吟借霜威。

出使振威冯奉世,治民异等尹翁归。 燕我弟兄载咏棣棠韡韡;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

六、鱼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伯乐马,浩然驴,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

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鱼。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

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

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 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

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

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 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七、虞 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孤舟对短棹,一雁对双凫。

横醉眼,捻吟须,李白对杨朱。秋霜多过雁,夜月有啼乌。

日暖园林花易赏,雪寒村舍酒难沽。 人处岭南善探巨象口中齿;客居江左偶夺骊龙颔下珠。

贤对圣,智对愚,傅粉对施朱。名缰对利锁,挈榼对提壶。

鸠哺子,燕调雏,石帐对郇厨。烟青笼岸柳,风急撼庭梧。

鸲眼一方端石砚,龙涎三炷博山垆。 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秦对赵,越对吴,钓客对耕夫。箕裘对杖履,杞梓对桑榆。

天欲晓,日将晡,狡兔对妖狐。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

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 嘉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八、齐 岩对岫,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

星拱北,月流西,汉。

2.谁有国学中的韵律启蒙

【卷上】 一、东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

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 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

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

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 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

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

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 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三、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

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

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逢。 秋雨潇潇漫烂黄花初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幢,故国对他邦。千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

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

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 夏日池塘出汲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垒燕双双。

铢对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寒缸。

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

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 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活鲋水必决于西江。

四、支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

四目颉,一足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縻。

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 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

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

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 笛韵和谐仙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酸梅对李苦,青眼对白眉。

三弄笛,一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

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做海棠诗。 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五、微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

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鱼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

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清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

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

汉致太平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 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声对色,饱对饥,虎节对龙旗。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

尨也吠,燕于非,荡荡对巍巍。春暄资日气,秋吟借霜威。

出使振威冯奉世,治民异等尹翁归。 燕我弟兄载咏棣棠韡韡;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

六、鱼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伯乐马,浩然驴,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

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鱼。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

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

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 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

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

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 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七、虞 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孤舟对短棹,一雁对双凫。

横醉眼,捻吟须,李白对杨朱。秋霜多过雁,夜月有啼乌。

日暖园林花易赏,雪寒村舍酒难沽。 人处岭南善探巨象口中齿;客居江左偶夺骊龙颔下珠。

贤对圣,智对愚,傅粉对施朱。名缰对利锁,挈榼对提壶。

鸠哺子,燕调雏,石帐对郇厨。烟青笼岸柳,风急撼庭梧。

鸲眼一方端石砚,龙涎三炷博山垆。 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秦对赵,越对吴,钓客对耕夫。箕裘对杖履,杞梓对桑榆。

天欲晓,日将晡,狡兔对妖狐。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

韩信武能平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 嘉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八、齐 岩对岫,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

星拱北,月。

3.韵律分哪些关于诗词韵律的基本知识我略有所知,但是看《红楼梦》时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

4.古诗词和简单的国学知识学习

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音律分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⑴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⑵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⑶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⑷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分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⑴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 ,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⑵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⑶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⑷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

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

5.如何教孩子学好古诗词,让孩子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呢

作者:宝宝知道我是小扒扒年初有一档关于古诗词的节目火爆全国,董卿的气质主持,选手的才华横溢,还有四位老师点评时展现的口才和博学,观众无一赞不绝口地看着,羡慕着,崇拜着??而冠军武亦姝的那首《飞花令》让粉丝更是赞赏,完美得诠释了一个“古代才女”,这个清秀女孩,如清水芙蓉般雅致的女子,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台上谦谦有礼,气定神闲。

此情此景,孩子她爹看了异常激动,嚷嚷着说我们家妞妞以后长大也要成为如此佳人,现在就要开始培养国学功底,于是第二天就带回来全套《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然后让我读给才2岁半的娃听。

尽管我已经用了非常温柔的语调,选了小孩最有兴趣的神话故事,可是《女娲补天》《愚公移山》读了几遍,娃都是一脸懵逼的瞧着我们,最后直接自顾自开始玩手指头。我哭笑不得对着娃爸,对孩子而言,早早进行这种“国学训练”,不如引导孩子用心发现国学中的古诗词的美好和乐趣,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开始喜欢国学这种文化,爱上阅读,才是最好的方法。

正如这诗词大赛的才女们,平日里对古诗词就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这绝对不是纯靠国学训练练就的。古诗词给她们不仅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还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潜移默化地把她们塑造为如今的才女风貌。

看到这,有宝妈的心里就有疑问了,直接读给娃听,娃不理睬;又不想强硬要求,毕竟孩子还小,那究竟怎样才能对孩子进行这诗词歌赋的熏陶呢?很简单,你只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唐诗宋词都是汉语言中高度凝练的一门语言,具有意境美和韵律美的特色,而正处于学语期的孩子,则能在这郎朗上口的语言韵律环境下,进行无意识的记忆。

事实上,在妞妞小朋友还不满2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那是在我们睡前玩耍的游戏中,我把她坐在我的脚上,然后平躺着晃上晃下,一边玩一边学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也简单,你只需要遵循以下几点:1营造愉悦的情境当今教学理念提倡在愉快的环境中教学,所以,孩子学习古诗词首先也得在这么一个环境下。

宝妈们可以选择一个孩子喜欢的游戏,然后一边玩游戏,一边开始进行古诗词教学,譬如我家妞妞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坐坐举高高”,我躺在床上,她扶着我的膝盖坐我脚上,我抬脚一次,就叫一句古诗词,她跟着念的时候就抬她起来,念完四句就“咻”把腿抬高,她就会从脚上滑到我胸前抱住,每次玩这游戏,她都是笑的乐开怀,嘴上总会囔囔着“再一次,再一次??”在这样愉快地情境中,古诗词教学效果显著不说,和孩子也能来一场愉快而亲密的亲子互动。2唱跳动起来2-3岁的宝宝模仿能力可不得了,所以我们不如一起来“玩”古诗词,唱跳动起来,小淘气更是欲罢不能!例如在教《夜宿山寺》这首古诗词的时候,“危楼高百尺”,就会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手可摘星辰”,则是一只手伸出来做出摘星星的动作;“不敢高声语”,就是一个很可爱的“嘘”的姿势;“恐惊天上人”则用一只手指指着天上??将诗词和舞蹈结合起来,不仅能帮助理解诗词的意象,对于记忆也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实乃收服熊孩子的神器!3“浅尝辄止”地教根据“右脑开发理论”的分析,2-3岁是一个能够无意识地体会到语言所具有的音律和节奏的黄金时期,所以孩子在读古诗词的时候,不必一定要理解其中含义,只需要引领她享受其中朗朗上口的音律的乐趣便足够了!4试着用孩子的语言进行情景解读在某些情景中,我们可以尝试用孩子已经掌握的语言和词汇来描述古诗词中的画面。

例如在洗澡的时候倒掉的洗澡水流向排水口,便指着跟她说:“看,黄河入海流!”;带着她在阳台上看着太阳落山的时候,就指着太阳跟她说:“你看,太阳下山啦,白日依山尽”,结果每次恰好看到落日,她都会条件反射来一句“白日依山尽”。这举手投足间的童稚,总是让人如此忍俊不禁。

古诗词对孩子而言,就像是孩子这一生谁都夺不走的财富,我希望孩子能借着古诗词这把钥匙,保持心中的简单淳朴的信念,沿途领略诗词歌赋的美,即使失意受伤了,也能秉持着他人难以企及的慰藉,通向幸福。换句通俗点的话说,我希望我家孩子是在“泉眼无声惜细流”般流转缠绵的句子中长大,而不是“擦干眼泪陪你睡”这粗鄙的句子。

这是我身为父母的一个小小愿望。关注宝宝知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6.诗、词和联的韵律

诗律浅说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

7.格律里的音律,入音怎麽解释

入声是中古汉语的四声之一,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也是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事林广记》记载“字有四声: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1]

入声字的韵尾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在国际音标中,无声除阻表示为:[◌̚]。[2]

入声在中国各地的发展情况及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入声在粤语、客家语、闽南语、壮语、勉语、畲语中,仍完整保存韵尾三分[-p̚],[-t̚],[-k̚]。赣语保留了入声的两种形式[-t̚]和[-k̚]。在吴语、晋语、江淮官话、闽东语、部分西南官话中也保留入声,但只带一个弱喉塞韵尾[-ʔ]。在湘语中保留独立调值。

日语将入声的痕迹保存至今,但其破音音尾已独立成另一个音节。相比,韩语、越南语入声字的发音,则更接近现代南方汉语的发音。

现代官话(以下均除江淮官话、部分西南官话)的特征之一是中古汉语的入声消失。以失去入声的官话(包括普通话)为母语者,不经训练不能分辨入声字。由于部分原属仄声的入声被派进平声,所以官话使用者较难判断唐诗宋词中的平仄韵律。 [3]

官话各方言入声消失的进程并不一致,总体来说,是先归并,再变成喉塞音[ʔ],后喉塞音脱落,最后并入其他调。这一过程始于唐末宋初之间的燕云十六州,到元朝的官话已无入声。入声未随南宋灭亡而消失,至今仍广泛存在于南方各方言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