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中数量词叠用的妙用是什么数量词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一经诗人巧妙运用,却能使文辞生辉,韵味醇厚。综观古典诗词,数量词的使用俯首即拾。它们在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渲染气氛。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嵌用“千里”、“万重”、“一日”三个数量词,不仅表现了舟行之速不可阻挡,而且也渲染了长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气势。范仲淹《渔家傲》写“边声”之多用“四面”;写山之多用“千”字,渲染了边塞苍茫悲凉的气氛。 辛弃疾《西江月》通过“七八个”和“两三点”两个数量词,营造了一种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 二、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杜甫《绝句》中,数量词“两个”与“一行”展现了一幅生动形象且具有喜庆意味的和谐画面;“千秋”和“万里”还从时间和空间上开阔了意境,引导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雪景图。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实景实写,一笔写了三座山,两条水,一座洲。并写了山的高度、气势及水与洲的关系,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面。 三、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一句中,“万点”表明幽愁之深,它与后面的“海”字一起,把抽象的愁思具体化、形象化,词人政治上的蹭蹬与爱情上的失意,也因此而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赠汪伦》中的数量词“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朋友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杜甫《登高》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 2.古代诗歌鉴赏炼字中,数量词的举例1. 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十分别致:“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2. 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飞花落下都要减掉一层春色“万点”飞花飘落更使人烦恼愁闷。抒发了诗人因伤春而满腹愁怨的感情。 3.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诗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3.数量词使用的妙处花动一山春色 浅谈古典诗词中数量词的观赏 诗和词,是用俏丽的形象、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声调组成的乐章 诗人词家们往往微妙地、大批地把数字引入诗词创作之中,把本属抽象思维领域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微妙的美学效果和奇特的艺术魅力。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宋代诗人苏东坡《水龙吟》一词里,微妙地运用"数字"来表达他心目中的"春色":"春色三分"之中,有"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乍听似乎使人感到奇怪,他怎么会把"春色"看得如此具体,历历可数?本来,他看到具有春天象征性的杨花飘落于尘土和流水,三分之二飘落为路旁尘土,三分之一飘落水面,就从"二分""一分"的数字由多到少的逐步推移,"三分春色"不就这样地流逝而去吗?。 同样的伎俩,宋代词人叶清臣在《贺圣朝 留别》里却这样写道:"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把春色与离愁接洽一起,春色虽好,却被离愁和风雨的"力量"一一消减,用"三、二、一"数字把春色递减的伎俩,极写离愁别绪,遣词精巧,构思新鲜,不愧是抒发乡愁的佳作。 优良诗人的笔就是这样,仿佛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被前人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尽管元遗山慨叹"独恨无人作郑笺"于前,王渔洋表现"一篇锦瑟解人难"于后,"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词,在高超的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却是不争的事实。 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这里"几"改为"一",更能贴切地表达出诗人蓦见而喜,喜中有惊的心情。 同时,用"一枝"也更显示出所咏的确是"早梅",艺术画面新鲜诱人,从而使全诗气流畅顺韵味平添,收到"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果。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的世界是如此广阔无垠,而一"绝"一"灭"的现实又是这样荒寒冷落。 因为"千山"、"万径"画面美而凄冷欲绝,才愈烘托出雪天寒江独钓的孤高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含意 诗中的形象是精巧的,含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安静美;其意境又是深奥的,具有一种不甘屈服的思想上的寄托。 此诗堪称"奇绝",这同数字"千山"、"万径"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古典诗词中的数字,或直抒诗人的喜怒哀乐,或直绘笔下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加重情绪色彩,渲染气氛或突出主题,开辟意境的作用。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这是宋代诗人晏殊的《破阵子》的上阕,它描写了俏丽的暮春风景 词中景物描写生色交辉,动静照顾,十分生动 最妙处则在三四两句,对偶句中选用了"三四""一两"两队基数,犹如画家于白描之上,随便点了一两笔,却把个极其安静的去处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见那池边树疏落落长着的青苔,听见那林阴深处偶尔传来黄鹂鸟的几声啼鸣。 显然这里的数词含有动态,有声响,有色彩,诗人选用在这里,把听觉和视觉感受联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精巧的意境,给人以想象和玩味的余地。 品味古诗词中数词的运用,既可领略古人遣词造句之匠心,又能从一个新的视角获取审美享受。 "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宫词》诗 诗中句句用了数词 "三千"指离家之远,"二十"指入宫之久,"一"、"双"指声泪俱下,怨情之悲。 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之大写到时间之大,再写到悲凉哀怨情绪之悲,四个数词充分施展了修辞作用。 首先,"三千"、"二十"表多的数词与"一"、"双"表少的数词在诗中相辅相成,两两相对组成对偶句式;其次,四个数词在表达上有实有虚,虚实联合,数"多"者表虚也,数"少"者表实也。 "三千"和"二十"皆为虚数,夸张故乡的遥远,时间的长久,浓缩了宫女远别故土、软禁深宫的复杂内容,表达了她们乡情之长,宫怨之深。 "一"与"双"皆为实数,"一"表现每听见那为封建帝王赏心悦目标《何满子》舞曲时,就哭泣着,就"双"泪直流,通过"一"、"双"两个数词,让宫女积蓄已久的悲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揭示了宫女深沉哀怨,生动再现范例环境中人物的范例性格特点。 数字,在诗歌中,有时是确指,有时是虚指,有时举其成数,有时极言其多,而成为夸饰之词,通过"言过其实"的描写,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写饮酒中生活情趣则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写黄河之长则说"三万里黄河东入海",写边地之远则说"玉塞去金人,二万四千里",写剑图阁之险阻则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写邀见次数之多,琵琶女出场之难则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写沉重的愁。 4.带有“数量词”的古诗有哪些山村咏怀 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咏雪 清 郑板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宣城见杜鹃花 唐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宫词 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华清宫 唐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贺圣朝·留别 宋 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5.古代数量词的用法和现代有什么不同古今数词的异同 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就叫数词,古今汉语的数词的概念内涵相同,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时代的差异,古今汉语的数词,在表数和语法功能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细微差别. (一)表数法的异同 古今汉语的数词都是用来表数目和次序的.表数目的叫基数,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表次序的叫序数.在表数上古今同中有异,主要差异如下: 1、基数表示法的差异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十"以上的数目是用几个数词依次直接组合成单纯的数词词组.例如: ①他今年十八了. ②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在古代汉语里,表"十"以上的数目,既可以每几个数词依次组成单纯的数词词组,又可在个数和位数之间用一个"有"字连接.例如: ①章女年可十八.(汉书•王章传) 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空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 常苦悲.(《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在学问方面立志.] ④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分割土地来朝见的有三十六个国家.] ⑤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九十有六.(李密《陈情表》) [我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 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国语•越语) [如今吴王夫差有一亿三千人穿着水犀皮的铠甲.] 2、表分数的差异 在古代汉语里,分数的表示式也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形式.例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古代汉语除了用"母数+分+之+子数"的分数表示式外,还用下列几种表示方式. 1)、"母数+名词+之+子数"式.例如: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先王的制度规定,大的都邑不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 2)、"母数+之+子数"式.例如: ①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先王的制度规定,大的都邑的城墙不超过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 城墙不超过诸侯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邑的城墙不超过诸侯国都的九分 之一.] ②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左传•文公十八 年) [如今行父虽然没有推荐一个好人,却赶走了一个凶残的坏人,这跟舜的二十 件大功相比,也占了舜的功劳的二十分之一.] 3)、"母数+分+名词+之+子数"式.例如: ①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史意义 [按照历法,一个月的天数是二九日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 ②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现在大王您的军队人数还不到吴国和楚国的十分之一.] 4)、"母数+子数"式.例如: ①汉兵物故什六七.(史记•匈奴列传) [汉朝士兵死去的有十分之六七.] ②藉第令毋斩,戍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 [即使免于斩首,而戍边死去的人本来就占十分之六七.] ③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汉书•高帝纪) [正好碰上大冷天,士兵冻掉指头的有十分之二三.] ④盖予之年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大概我所到过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来还不到十分之一.] 3、序数表示法的差异.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数目的次序一般在基数或由基数组成的数词词组的前边加上助词"第"或"初".如"第五(排)"、"第一、二(名)"、"初九"、"初四". 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序数也可以在基数前加上助词"初"或"第".例如: ①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③述贾谊传第十八.(汉书•叙传) 古代汉语表序数,除了在基数或数词词组前加上"初"、"第"外,还用"太上"、"长"等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来表示"第二"、"第三"、"第四"等.例如: ①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记•曲礼) [第一要崇尚道德,第二要布施和图报.] ②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训行孝谨,官至二千石.(史 记•万石张叔列传) [石奋的大儿子名叫建,第二个儿子名叫甲,第三个儿子名叫乙,第四个儿子 名叫庆,都因为行为训良,忠教恭敬,官都做到了奉禄领取二千石.] ③王当歃血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列传) [大王您应首先决定合从的盟约,第二轮到我的主人,第三轮到我毛遂.] 4、倍数表示法的差异.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倍数,一般在数词的后边加上一个"倍"字,如"三倍"、"五倍"、"十倍"、"百倍". 在古代汉语里,倍数的表示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基数的后边加上"倍"字,例如 ①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墨子•非攻下) [这些国家都是那些国家民族的十倍,却不能在那些国家的土地上获得食物. ②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汉书•食货志上) [土地人口的赋税,盐铁的获利,都超过了古代的二十倍.] ③伯乐一顾,价增三倍.(韩愈《为人求荐表》) [伯乐回头看一下,它的价值就增加了三倍.] 另一种形式是用数词直接表示,只有表示一倍时才用"倍"字.例如: ①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②利不百,不。 6.绝句古诗中有哪些数量词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片冰心在玉壶 二月春风似剪刀 霜叶红于二月花 飞流直下三千尺 烟花三月下扬州 风光不与四时同 人间四月芳菲尽 锦瑟无端五十弦 五陵年少争缠头 六宫粉黛无颜色 毕竟西湖六月中 七月七日长生殿 罗帷送上七香车 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秋高风怒号 可怜九月初三夜 疑是银河落九天 斗酒十千恣欢谑 收取关山五十州 南朝四百八十寺 黄沙百战穿金甲 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里莺啼绿映红 一片孤城万仞山 万紫千红总是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