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赏析名句略举几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赏析:表面的意思是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 说明人在年老的时候仍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 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2.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后古诗赏析名句略举几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赏析:表面的意思是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 说明人在年老的时候仍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3.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十首古诗及赏析【山中杂诗】 吴均 (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唐)体裁:五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唐)体裁: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唐)体裁:七绝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体裁:七绝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体裁:五绝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 赵师秀(宋)体裁:七绝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赵翼(清)体裁:七绝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后十首古诗及赏析【山中杂诗】 吴均 (南朝)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唐) 体裁:五绝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唐) 体裁: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唐) 体裁:七绝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 体裁:七绝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 体裁:五绝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 赵师秀(宋) 体裁:七绝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赵翼(清) 体裁:七绝 李杜诗篇万人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5.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默写【原版】 答案七下古诗文默写(原版)1表现军情紧急战事严峻,急需补充大量的兵源的句子 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 2描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的准备的句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 3表现木兰奔赴战场的“健儿英姿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4,“描写边塞夜景,表现苦寒孤寂的边塞生活,烘托木兰坚强性格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说明战争持久激烈(身经百战,凯旋而归)的句子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6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比喻的方式对自己从军多年未被发现作出机智回答的是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6.七年级语文下册的所有 课外古诗词背诵 的内容及赏析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①见来烟, 竹中窥②落日。 鸟向檐③上飞, 云从窗里出。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ī):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翻译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它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赏析二: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 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竹里馆(唐)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翻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赏析(一)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 7.七下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解析《滁州西涧》1、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生于偏僻;2、“落花时节”的特殊含义: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4、赏析后《滁州西涧》1、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结合整首诗歌,妙处是 “舟自横”三字,一说小舟处此清闲之地,闲而无用,表达诗人的不被重用的忧伤情怀;一说小舟处此激流之中,坦荡悠然,表达诗人的宽广胸怀;两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构成诗歌丰《江南逢李龟年》2、“落花时节”的特殊含义: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5、“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5、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送灵澈上人》1、“苍苍”“杳杳”的妙处: “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 “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深远。 “苍苍” “杳杳”四个叠字,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2、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虽怀才不遇但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约客》1、诗歌前两句都运用了叠字,请从内容方面谈一谈叠字运用的作用。“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净的诗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隐约写出了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论诗》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含义是:祖国历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各自在文坛上领起一个时代的文学新流派;现在人们常赋予它新意,即各个时代都有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能够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创造新的业绩。3、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大意:青山茫远,与天相接,忽见有云烟环绕,在幽深的竹影中可见落日余辉。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来飞去,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之情。鉴赏: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二句最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尤其是云从窗里出的描写,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语虽平淡,意境遥远。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大意:我独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啸歌。寂静的竹林深处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伴。 主题: 本诗通过描绘幽深宁静的竹林,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鉴赏: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自己独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其实却是匠心独具,妙手回天的大手笔。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向三峡,思君不见下。大意:半轮明月映照着峨眉山的深秋,月影倒入平羌江那澄碧的水流中。 在夜色中,我从清溪驿向三峡进发,想见你家乡的明月啊——此时你却偏偏不照在古老的渝州。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鉴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作者连夜从清溪驿出发,向三峡赶去。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 8.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一句:山际见来烟,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际:边际。 ○以“见”写存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 二句: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窥”呼应了前一句的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 三句:鸟向檐上飞, 向:从,在。 檐:屋檐。 ○用“向”不用“于”,借词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 意的表达。 四句: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本有的突兀感在前 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 译文: 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 题解: 本篇是《山中杂诗》的三首之一。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沈德潜说它“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山中杂诗 映入眼帘的——是暮色里蔼蔼的山岚,陷入竹隙的——是落如缓缓的画卷。 鸟儿悠闲地飞向人家的房檐,从窗口缓缓飘出的是一丝淡淡的云岚。 赏析一: 这四句写景的小诗,自成一种格调。 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气连读,在我们眼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绝妙的图画,就会响起一曲优美的乐章。杜甫《绝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放眼四望,触处生情,将不同的景物组合起来,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 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 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 《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 9.七下古诗词赏析练习题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练习 一,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施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空。 诗歌首颔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颈联开始融入作者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鸟性欢愉,潭影使人心空寂。 “空”字有力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的美妙境界。)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的清高性情。) 3,诗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当中的“俱寂”与“钟磬音”矛盾吗?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不矛盾。 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有力地表现诗人在寂静幽深的寺院中找到了内心的“静境”,意境深长,发人深思。) 二,阅读杜甫诗《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老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颔联写登楼所见,突出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坼”“浮”两字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了吴楚两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诗句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的浩瀚无边。) 三、阅读**词《沁园春雪》与《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给画线字注音。 蜡( )象 分( )外 妖娆( ) 今朝( ) (làfènráozhāo)2.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描写了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等 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3.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二)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1.“卜算子”是_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______。 词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词牌题目小序)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B(不是“对比”,而是“陪衬”)))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 “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 “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 “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四,比较阅读**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陆游) 读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