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表达方式分类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类1 诗歌分类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文学,以其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学一轨同奔。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遗产的奇葩。追溯中国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 然而由于诗歌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1. 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 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等),也应注意。 3. 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4.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5.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6. 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7. 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8. 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9.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10.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2.古诗按内容分类的代表诗人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 3.常见的古诗词分类一、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二、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 扩展资料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 一、以格律分类 1、古体诗: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2、近体诗: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 1、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 2、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三、以句数分类 1、古体诗:从两句到百句都有 2、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 4.古诗按内容分类有哪几种1)写景抒情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文,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文,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文,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文,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划分标准不同,分类也不一样: 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种: 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山水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刺诗、记行诗、咏史诗、咏怀诗 5.中国古诗词按内容的分类 要每种分类都有介绍⒈借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⒉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⒊伤春伤别诗(闺怨诗)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⒋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⒌山水田园诗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⒍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⒎即事抒怀诗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⒏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多以诗歌描写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9.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10.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 6.古诗词名句按类别归纳诗中山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 写水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唐 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 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 王维)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宋·苏轼)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明·罗贯中) 写花的诗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游湖 徐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绝句 志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白梅 王冕) 写鸟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宋·王令《送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写雪的诗句: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写雨的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写四季的诗句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 (王微:《四气诗》) 写月的诗句 :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 (李商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张九龄)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月夜 (刘方平)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王 建) 写酒的诗句 :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戏问花门酒家翁 岑参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 杜甫 写思乡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写友谊的诗句 :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写愁绪的诗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知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像东流.(李煜)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写爱国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写表现哲理的诗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7.分类古诗、古诗分类1、名胜古迹: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崔颢)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岳阳楼》杜甫)2、惜时: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陶渊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恨歌》)3、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颜真卿)4、夏天: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贾弇)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山亭夏日》高骈)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白居易)5、母爱: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孟郊)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吆?(《晒旧衣》周寿昌)6、父爱:7、同学: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祖咏)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徒步归行》杜甫)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行路难五首》贺兰进明)8、思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9、怀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王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寄李儋元锡》韦应物)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船。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10、赞老师: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勤求》葛洪)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广潜书》李觏)11、风: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动。 (《无题》李商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优胜。(《草》白居易)12、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无题》李商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刘禹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寒食》韩翃)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春思》皇甫冉)13、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终南望余雪》祖咏)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4、月: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秋河。 (《宫词》顾况)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刘方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张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15、山水: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送友人》李白)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王湾)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由于实在无法找到关于父爱的古诗,所以找了几首关于父亲母亲的现代诗]补丁 补丁一样生活着,他找到郁水霓裳上的破裂用纤维的体态棉的内心,他咬住故乡拼命捂住他的死穴。把家的褴褛藏进阴影一块流浪的布,找到18年的借口,成为配角在村庄的深处,被母亲穿针引线织成水井湾一幕最先受招安的流云 真理 打开郁水的两条岸,我在她睫影下的血丝里迷路已久黄豆一畦、绿豆一坎、红豆一坡我身陷五谷,秉承了籽实的基因,把土地的营养用完把母亲的肥沃花光。 我皮黄肉白,接过薪传的火我走过家乡前往异乡,怀揣着随处可以打开的真理:村庄,村庄,你注定让我中空质脆,终生迷惘 血色 在茫茫大雪中突围,父亲像一根孱弱的茅草跌进血泊,两间石屋在疼痛……雪花开了血花开了,母亲的额头神灯一样闪耀身体上的凹凸火苗一样颤动,命运一样摇曳一寸一寸的皮肤在积雪,在热爱,在沸腾为了生命的标本,又一株孱弱的茅草诞生了 [找这些真的很累,但也很开心。相对楼主有帮助]。 8.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按——分类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其实还并没有出现纯粹意义上的被后世称为“”山水诗”的那种作品,或许是上古先民太过专注于平日庸常凡俗的生活(农事、劳役 征战、恩怨等等),或是无心无暇去描摹山水的秀丽壮美,体味那孕育其间的几乎要与凡尘相脱离的奇妙难言的美,间或有些许写山水风光的雅句,也是成句不成篇,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周南·关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芣苢》)、“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泳矣,不可方思”《同南·汉广》)、“野有蔓草,零露汚兮”(《郑风·野有蔓草》)等等,然而,正是这些尚显稚嫩却无不表现着山光水影、林木草野对人们的诱惑的诗句,竟皇皇然构成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中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比兴。宋代大儒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确切地为比兴下了定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在《诗经》中,有关山水的描写确是零星散落的,但在表达思想情感、制造思绪气氛方面,恰是这些精妙的山水雅句,在起着背景和媒介的作用,其中以《秦风·蒹葭》最为典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其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美感,令千秋传唱,至今不绝。后世人们在吟诵前人的诗篇时,或许也正是从那些比兴中,深悟出山水妙句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中不可低估的价值和品格.而这也恰是文学中“含蓄内敛”这一特定文化积淀较早的记录。 《诗经》蒹蔚 刘 彻 秋风辞 曹 操 观沧海 阮 籍 咏怀诗八十二首(选二) 刘 伶 北芒客舍诗 张 协 杂诗(选一) 郭 璞 游仙诗十九首(选一) 帛道猷 陵峰采药触兴为诗 苏 彦 西陵观涛诗 庾 阐 三月三日诗 孙 绰 秋日诗 陶渊明 于王抚军坐送客 游斜川 谢灵运 登池上楼 人澎蠡湖口 石壁精舍远湖中作 石门岩上宿 登江中孤屿 鲍 照 登庐山 沈 约 早发定山 江 淹 游黄蘖山 孔稚圭 游太平山 谢 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游东田 观朝雨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 王 融 巫山高 吴 均 山中杂诗三首(选一) 何 逊 慈姥矶 下方山 王 籍 人若耶溪 刘孝先 和亡名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诗 庾 信 奉和山池 咏画屏风诗二十四首(选一) 山斋 游山 王 褒 渡河北 朱 超 夜泊巴陵 阴 铿 开善寺 渡青草湖 北朝乐府 敕勒歌 南朝乐府 子夜四时歌(选二) 唐·五代 李百药 晚渡江津 杜审信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登襄阳城 王 勃 山中 沈佺期 夜宿七盘岭 陈子昂 感遇(选一)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张 说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 张九龄 湖口望庐山瀑布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宴词 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宿建德江 晚泊渌阳望香炉峰 舟中晓望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早寒江上有怀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彭蠡湖中望庐山 万山谭作 李 颀 少室雪晴送王宁 望秦川 王昌龄 听流人水调子 祖 咏 望终南余雪 崔 颢 黄鹳楼 人若耶溪 张 旭 桃花溪 山中留客 阎 防 与永乐诸公夜泛黄河作 李 白 渡荆门送别 望天门山 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 游泰山 黄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王 维 汉江临眺 山中 山居秋暝 鸟鸣涧 竹里馆 终南山 高 适 人昌松东界山行 陶 翰 宿天竺寺 刘眘虚 阙题 常 建 宿王昌龄隐居 王 湾 次北固山下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秋云岭 杜 甫 望岳 渼陂行 万丈潭 绝句四首(选一) 绝句二首(选一) 秋兴八首(选四) 白帝城最高楼 登高 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 岑 参 火山云歌送别 张 继 枫桥夜泊 钱 起 宿洞口驿 顾 况 小孤山 戴叔伦 兰溪棹歌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 李博士 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 春游南亭 游溪 李 益 行舟 孟 郊 洛桥晚望 游终南山 韩 愈 山石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 寄白二十 二舍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选一) 贞女峡 刘禹锡 华山歌 九华歌(并引) 松滋渡望峡中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赠江客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元成篇,寄水 部张籍员外 暮江吟 杭州春望 春题湖上 钱塘湖春行 南湖早春 忆江南(江南好) 柳宗元 江雪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刺史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元 稹 岳阳楼 张 枯 题金陵津渡 李 贺 巫山高 江南弄 蜀国弦 皇甫松 梦江南(兰烬落) 梦江南(楼上寝) 杜 牧 江南春绝句 山行 齐安郡后池绝句 题扬州禅智寺 朱庆馀 观潮 许 浑 送杜秀才归桂林 咸阳城西楼晚眺 谢亭送别 李商隐 乐游原 宿骆氏亭寄崔雍 崔衮 温庭筠 利州南渡 咸阳值雨 梦江南(千万恨) 项 斯 山行 皮日休 秋江晓望 陆龟蒙 怀宛陵旧游 峡客行 韦 庄 汘千阳间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和 凝 春光好(萍叶软) 孙光宪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 浣溪沙(蓼岸风多桔柚香) 冯延巳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来到) 宋 李 昉 禁林春直 王禹偁 村行 寇 准 书河上亭壁四首(选一) 潘 阆 酒泉子(长忆西湖) 林 逋 秋江写望 山园小梅 穆 修 鲁从事清浑阁 柳 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 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 张 先 题西溪无相院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竞) 晏 殊 踏莎行(小径红稀) 清平乐(金风细细) 梅尧臣 东溪 小村 鲁山山行 欧阳修 晚泊岳阳 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