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字在古文中,有什么解释第一,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称代前置的宾语),而且句中要出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主动者)。 如:“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我当初回家时,府吏嘱咐我。 “见丁宁”即“丁宁我”。又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这里“见背”即“背我”。 第二,用在及物动词之前表被动,而句中不出现动作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被”是介词。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想要(把和氏宝玉)给秦国,只怕秦国的十五座城不能得到,白白的被欺骗。 “见欺”即“被欺”。又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列传》)——诚实却被怀疑,忠心反倒受到诽谤。“见疑”即“被怀疑”。 第三,有些句子中,“见”和“于”搭配起来使用,也表被动旦长测短爻的诧痊超花。但是起表被动作用的主要是“于”,“见”与“于”相照应。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住赵王。 又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被见识广博的人笑话。 第四,“见”一方面表被动,另一方面指代自己,这种用法不多见。如:“事理如此,实为见诬。” (《晋书·太子遗妃书》)——事实、道理像这样,实际是我被诬陷。这里,“见诬”即“我被诬陷”。 第五,“见”还有“被认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也很少见。 如:“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韩非子·说难》——(被游说的人)要名声显赫,而你却用丰厚财利去劝说他,就会被认为你品节不高,并以地位低的人看待你,一定会遭到永远的抛弃。 “见”即“被认为”。 第六,“见”与“教”、“怪”等词组合,构成固定结构,这时的“见”为助词,只是这种用法更为少见。 如:“岳父见教的是。”(《儒林外史》)——岳父大人指教的对。 “见教”即“指教”。 2.古诗《所见》的诗意古诗《所见》的诗意为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这首诗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诗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一首“所见”。 野外林**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 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参考资料来源: 3.古诗《所见》的“所见”是什么意思古诗《所见》的“所见”是指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所见》本诗的写作特色诗“缘景以见情”。只有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才算是最上乘之作。《所见》,当然不能算是诗中的珍品,但也不失为一首好诗。它之所以好,就在于画中有人,景中有情,而且表现的是诗人的“真性情”。 在这里,画是两幅,而主人公却是一个,这便是那位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牧童。诗成功地刻划了他的形象。前两句,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 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榔”。 第三句,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而“闭”和“立 ” 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你看他正在悄悄地站在树下,歪着头眼睛望着鸣蝉,心里想着怎样去捕捉才不会让它逃掉哩! 参考资料:所见(袁枚的诗)_搜狗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