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别诗如何鉴赏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 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一,思想内容 前面已经提及柳永与江淹都把送别与伤感联系在一起,但并不是说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 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通过以上思想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 看下面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 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三、经典例题举隅 2007年江苏高考设计了这样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 2.送别诗如何鉴赏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 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一,思想内容 前面已经提及柳永与江淹都把送别与伤感联系在一起,但并不是说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 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6、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7、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 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通过以上思想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二、常见表现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4、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 看下面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 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三、经典例题举隅 2007年江苏高考设计了这样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 3.送别诗鉴赏此地一“谓”别 ——李叔同《送别》赏析 语文组 潘俊华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对别离的眷恋……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节,其中一、三两节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 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 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 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 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首《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 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 全词韵字——边、天、残、山、欢、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4.关于送别古诗的赏析【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诗中,作者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5.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有哪些古诗文鉴赏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一项。 而对于我们来说,把握诗歌的内容与诗人的感情尤为重要。通过体会诗的意象和意境,来挖掘诗歌本身潜在的思想感情,从而揭开诗人那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曼妙无穷的智慧,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能力和素质。 许多同学在诗歌鉴赏的题目面前总是显得无能为力,抱怨读不懂,想不透,猜不出,从而放弃了自我品鉴,自我应试的过程。不少同学缺乏鉴赏诗歌的技巧,而把握感情,掌握技巧,是一种必需的应试方法。 古代诗歌的类型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羁旅行役诗、怀人思乡诗、边塞诗等等。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情感。 下面我单就“送别诗”题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要注意看题目。 题目也是诗歌的“眼”,通过题目我们往往能一眼窥见其应有的题材和情感。所谓“一叶而知秋”便是如此。 送别诗更是这样,因为送别诗的题目一般都含有“送”字。如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等,判断出题材之后,再相应的思考送别诗常有的写作套路和情感,那么其鉴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其次,通过观察有关“送别”这一类型的诗歌,发现它们都具备相似的写作套路。那就是交代叙述怎么分别的这一事情经过。 一开始诗人常常先会在分别前有个小聚的活动,以此来话别。这个活动的展开可以在家里,可以在某个景点,更可以在离别的驿站或地点。 例如:李白写给杜甫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开篇即话二人别期将近,同游共饮,情深谊厚。又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离别送行前筵餐也是强颜欢笑,为好友送行。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喝酒来为好友送行。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送别诗要靠景物出彩,简单的叙事不足以达到抒情的目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变化的,它会因诗人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诗人在离别的路上都赋予景物浓重的情感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讲,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送别诗靠景物增分。这些景可以是实景,可以是虚景,也可以虚实结合之景。 例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虚景描写的经典之作当属柳永的《雨霖铃》。 下片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是千百年来为人传颂的名句。 这句全用实体名词意象拼接浓缩而成的最简洁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诗歌意象的密度,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像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一夜漂泊后,词人来到他乡异地。 东方即将吐色,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其实完全是虚化之境。 至于虚实结合之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它,都可以讲得通,那自然有虚实之境。 例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中“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一句,既可以是送好友离别的路途中所看到的真实的景物,也完全可以是诗人想象乘舟离去之后会有的环境,从这个角度上展开,那就是虚的。 最后,我想简单说说送别诗的情感。 送别诗常常运用种种手法来表现某种情谊和情怀。其恰当真切的语言和深沉且浓浓的情愫令人品味无穷,思索良久。 其情感又可细分不同的版块,包括夫妻之别,友人之别,亲人之别。不同的境遇,其内容和思想倾向也往往有所区别。 有的含蓄委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情深词浅,但都抒发的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通过化抽象之情与具体可感之物相通,在送别诗这一普通题材中竟然出现了很多名言佳句,至今仍广泛流传。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用积极乐观的情调和高昂开阔的心态,使画面壮阔雄浑,抒发了离别时的豪爽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它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对朋友未来的一种乐观预期;“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喻指情深,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真挚友谊,虽是惜别之时,却是无拘之情,意境空灵开阔,令人遐思.。 总之,关于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我在这里以一首打油诗作结:送别诗,并不难,抓住四点是关键。 看题目,扣“送”字,大致方向便可见。离。 6.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有哪些古诗文鉴赏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一项。 而对于我们来说,把握诗歌的内容与诗人的感情尤为重要。通过体会诗的意象和意境,来挖掘诗歌本身潜在的思想感情,从而揭开诗人那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曼妙无穷的智慧,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能力和素质。 许多同学在诗歌鉴赏的题目面前总是显得无能为力,抱怨读不懂,想不透,猜不出,从而放弃了自我品鉴,自我应试的过程。不少同学缺乏鉴赏诗歌的技巧,而把握感情,掌握技巧,是一种必需的应试方法。 古代诗歌的类型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羁旅行役诗、怀人思乡诗、边塞诗等等。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情感。 下面我单就“送别诗”题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要注意看题目。 题目也是诗歌的“眼”,通过题目我们往往能一眼窥见其应有的题材和情感。所谓“一叶而知秋”便是如此。 送别诗更是这样,因为送别诗的题目一般都含有“送”字。如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等,判断出题材之后,再相应的思考送别诗常有的写作套路和情感,那么其鉴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其次,通过观察有关“送别”这一类型的诗歌,发现它们都具备相似的写作套路。那就是交代叙述怎么分别的这一事情经过。 一开始诗人常常先会在分别前有个小聚的活动,以此来话别。这个活动的展开可以在家里,可以在某个景点,更可以在离别的驿站或地点。 例如:李白写给杜甫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开篇即话二人别期将近,同游共饮,情深谊厚。又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离别送行前筵餐也是强颜欢笑,为好友送行。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喝酒来为好友送行。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送别诗要靠景物出彩,简单的叙事不足以达到抒情的目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变化的,它会因诗人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诗人在离别的路上都赋予景物浓重的情感色彩。 从这个意义上讲,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送别诗靠景物增分。这些景可以是实景,可以是虚景,也可以虚实结合之景。 例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虚景描写的经典之作当属柳永的《雨霖铃》。 下片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是千百年来为人传颂的名句。 这句全用实体名词意象拼接浓缩而成的最简洁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诗歌意象的密度,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像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一夜漂泊后,词人来到他乡异地。 东方即将吐色,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其实完全是虚化之境。 至于虚实结合之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它,都可以讲得通,那自然有虚实之境。 例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中“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一句,既可以是送好友离别的路途中所看到的真实的景物,也完全可以是诗人想象乘舟离去之后会有的环境,从这个角度上展开,那就是虚的。 最后,我想简单说说送别诗的情感。 送别诗常常运用种种手法来表现某种情谊和情怀。其恰当真切的语言和深沉且浓浓的情愫令人品味无穷,思索良久。 其情感又可细分不同的版块,包括夫妻之别,友人之别,亲人之别。不同的境遇,其内容和思想倾向也往往有所区别。 有的含蓄委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情深词浅,但都抒发的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通过化抽象之情与具体可感之物相通,在送别诗这一普通题材中竟然出现了很多名言佳句,至今仍广泛流传。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用积极乐观的情调和高昂开阔的心态,使画面壮阔雄浑,抒发了离别时的豪爽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它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对朋友未来的一种乐观预期;“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喻指情深,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真挚友谊,虽是惜别之时,却是无拘之情,意境空灵开阔,令人遐思.。 总之,关于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我在这里以一首打油诗作结:送别诗,并不难,抓住四点是关键。 看题目,扣“送”字,大致方向便可见。 7.送别诗鉴赏此地一“谓”别 ——李叔同《送别》赏析 语文组 潘俊华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对别离的眷恋……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节,其中一、三两节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首《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全词韵字——边、天、残、山、欢、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8.求几个古诗和赏析(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第二节 唐前送别诗歌 第三节 唐人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 9.语文古诗《送别》隋末人所作,作者已不可考 送别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文章结构图 ┏ 杨柳青青著地垂,写景起兴┓ 暮春已至┓ ┃ 杨花漫漫搅天飞。 ┛ ↓ ┣行人无归 心生怨恨 送别┫ 柳条折尽花飞尽,抒情双关┓ 不见归人┛ ┗ 借问行人归不归 ┛ 这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诗。 单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古人向来有借杨柳抒离别情怀的传统,如《诗经·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这首诗承袭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发展。头两句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后两句写杨花尚有飞尽之时,反衬出征人归期难料,从而更加重了离别的悲凉气氛。 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影射、讥讽隋朝统治者的诗。联系到作者的生活年代(隋末)和诗中运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这样理解也不无道理。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祸国殃民,民怨鼎沸。诗人以“杨柳”之“杨”谐“杨广”之“杨”;以写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为名,行揭露统治者凶残暴虐之实。最后,假借“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的问话,表达了百姓对统治者的诅咒:杨氏王朝终究要垮台,看你横行到几时! 4、写法鉴赏 (1)承袭古诗送别传统。古人向来有借杨柳抒离别情怀的传统,如《诗经·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佳句。这首诗承袭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发展。头两句极力渲染杨柳、杨花铺天盖地之势,借此烘托出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 (2)它语言口语化,通俗流畅,声调悠扬,宛然有似唐人绝句,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现象。 5、佳句欣赏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题为《送别》,开篇却不言送别,而是先勾勒出一幅杨柳青青,杨花漫天的情景。这一情景的创设,不是无心之作。首先,折柳送别在古诗中早有表述,在后来的唐代折柳相送更成为一种生活的情趣。所以,开篇即写杨柳,很吻合送别的情感。其次,作者创设的这种情景也烘托了送别的气氛。杨树和柳树的枝条一片青翠,已经垂到了地上,杨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看似大好的春光,却不得不面对离别,怎能不让人更加伤感。杨花“搅天飞”,一个“搅”字,既写出了杨花的铺天盖地,也表现了一种纠缠不清,难以割舍的状态。这两句诗,为下面作者升华离别之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