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里的佛教观音文化

1.有关菩萨观音的诗句都有哪些呢

观世音菩萨赞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浩浩红莲安足下

湾湾秋月锁眉头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端坐普陀常入禅,众生有叩遍垂怜。

欲知感应玄妙义,请看一月印万川。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

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

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

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 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2.描写观音菩萨的诗句

《观音诗》

年代: 宋 作者: 释契适

金沙池袅玉莲馨,殿阁阶墀尽水精。

云化路歧通万国,风飘舟楫济群生。

座妆珪璧霜犹暗,衣缀珠玑月不明。

若向险途逢八难,只劳心念讽持名。

《观音大士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师范

提起数珠呈伎俩,无端弄出孩童相。

何似月明霜满天,孤猿啼断千峰上。

《观音大士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

足下青莲花半敷,倚岩危坐手轮珠。

普门真境难描邈,刚被人传入画图。

《观音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如净

端坐圆通妙微相,众生眼里堆青嶂。

晓来窗外听啼禽,春风不在花枝上。

《观音大士赞》

年代: 宋 作者: 释宗杲

过去正法明,现前观自在。

眼观诸音声,耳听众妙色。

二义俱寂灭,谁受此说者。

是说亦寂灭,谁为此说者。

能观及所观,能听洎所听。

返观观听者,是亦无所有。

大哉观世音,快说如是法。

是法不思议,听者亦希有。

我今以一毛,遍量法界空。

作此如幻言,赞是真实相。

3.观音文化在中国的兴起及缘由

经有关学者考察,观音文化在中国兴起的缘由是因为观音菩萨的原型妙善的出现。

据说,在南北朝北周时期,约在公元600年至640年期间,在冀南(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一带曾建有百里为王的小国---兴林国,妙善则是其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她笃信佛教,拒招驸马,曾先后在南和白雀庵和井陉苍岩山苍岩寺(隋代曾改为兴善寺,宋代后又改为福兴寺)修行;为医父王所患怪病,她曾献出手眼。

妙善确有其人,并曾献手眼,这是历史事实。但她圆寂后被神化,被尊为观音菩萨。

从此,原来随佛教从印度进口的慈航大士,即留着小胡子的男观音菩萨的形象为中国妙善汉族仕女形象所代替(莫高窟及各名庵名寺观音造像为证),随即在全国形成观音信仰热。以至观音女菩萨从河北走向全国、全世界,逐渐成为象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东方博爱女神,成为佛教和中国传统道德相结合的化身。

(来自:《慈航东土记》观音菩萨的传说)(白雀庵网)。

4.王和平 著作 观音文化

《普陀山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载《中国海交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18期《关于日本高僧慧锷创建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年代考略》,载《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会刊》,1985年《从档案史料看普陀山观音道场之兴衰》,载《浙江档案》,1989年12月 第12期王和平,王恩锁 《“海天佛国”的魅力——普陀山三大寺锁谈》,载《中国文史知识》,1987年第3期.1988年收录《佛教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华书局出版《普陀山在我国对外佛教关系史上的地位——兼探观音道场的开创时间》,此文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1982年6月在浙江召开的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

《探析舟山》转载,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