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谁有关于唐诗的风景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谢谢采纳。 2.怎么给古诗配画和图片要古诗配画和图片,首先要了解诗的背景,其次是读懂诗的含义,最后还要明白诗人当时的心境,根据这几点来给古诗选择画和图片。 如何读懂古诗: 1、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 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2、抓住关键词(句) 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3、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3.古诗素描写法(包含哪些内容)谢谢《古诗素描》秉承了《唐诗素描》和《宋词素描》的写作风格,所选内容为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共同指定的篇目。 作者曾冬彻底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解释,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读法,灵性,蕴藉,饱含张力。品读这本素描,仿佛李杜元白义山飞卿一个个携手而来,有让人领略不尽的风物。 内容目录:汉乐府 江南 长歌行曹植 七步诗北朝民歌 敕勒歌骆宾王 咏鹅李峤 风宋之问 渡汉江贺知章 咏柳 回乡偶书王之涣 凉州词 登鹳雀楼孟浩然 春晓 宿建德江王翰 凉州词王昌龄 从军行 出塞 芙蓉楼送辛渐王维 画 竹里馆 鹿柴 送元二使安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 静夜思 古朗月行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独坐敬亭山 秋浦歌高适 别董大杜甫 绝句 春夜喜雨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 日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赠花卿 江南逢李龟年张继 枫桥夜泊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韩拥 寒食孟郊 游子吟柳宗元 江雪韦应物 滁州西涧张志和 渔歌子卢纶 塞下曲 塞下曲刘禹锡 望洞庭 浪淘沙 竹枝词 乌衣巷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池上 忆江南胡令能 小儿垂钓李绅 悯农 悯农贾岛 寻隐者不遇杜牧 山行 清明 江南春 秋夕 赠别颜真卿 劝学李商隐 乐游原罗隐 蜂温庭筠 商山早行范仲淹 江上渔者王安石 元日 泊船瓜洲 书湖阴先生壁 梅花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 题西林壁李清照 夏日绝句陆游 示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选一) 四时田园杂兴(选二)杨万里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朱熹 春日林升 题临安邸叶绍翁 游园不世翁卷 乡村四月邵雍 一望二三里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清平乐·村居王冕 墨梅于谦 石灰吟郑燮 竹石袁枚 所见高鼎 村居龚自珍 己亥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