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的基本格律入门古诗格律,单就近体诗而言,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押韵,二是平仄。 押韵主要是押“平水韵”,也叫“诗韵”,和普通话的押韵有些出入,每个韵部有哪些常用字,这个需要记忆。一般同一首诗只能用属于同一韵部的字做韵脚。 平仄第一要分清哪些是平声字,哪些是仄声字。要会识别古入声字。普通话里第一声、第二声的字刨去古入声字以后基本就是平声字,其余的字就是仄声字。诗句的构成,基本上是平仄交替,一二句平仄相反,二三句平仄相粘。还要避免孤平与三平调。此外还有特殊句式的拗救。 古体诗格律要求比近体诗宽,可以按照方言来押,可以换韵,对平仄也无甚要求。 格律基本上就这些内容。具体展开还得查阅工具书啊。百度文库里搜索一下就得了。 2.如何学习诗词的平仄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 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 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 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 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 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 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 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 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 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 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 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 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 3.如何学习诗词的平仄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 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 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 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 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 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 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 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 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 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 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 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 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 4.古诗的基本格律入门古诗格律,单就近体诗而言,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押韵,二是平仄。 押韵主要是押“平水韵”,也叫“诗韵”,和普通话的押韵有些出入,每个韵部有哪些常用字,这个需要记忆。一般同一首诗只能用属于同一韵部的字做韵脚。 平仄第一要分清哪些是平声字,哪些是仄声字。要会识别古入声字。 普通话里第一声、第二声的字刨去古入声字以后基本就是平声字,其余的字就是仄声字。诗句的构成,基本上是平仄交替,一二句平仄相反,二三句平仄相粘。 还要避免孤平与三平调。此外还有特殊句式的拗救。 古体诗格律要求比近体诗宽,可以按照方言来押,可以换韵,对平仄也无甚要求。格律基本上就这些内容。 具体展开还得查阅工具书啊。百度文库里搜索一下就得了。 5.古诗词的平仄是怎样的平仄对仗 关于古诗格律的一些问题 悬赏分:50 - 解决时间:2007-1-10 12:47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 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 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 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 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 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 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 6.中国古诗的平仄是怎么要求的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言的就是再前面加上两个字,平前面加仄,仄前面加平。例如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变七言为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7.问:古典诗词怎样平仄压歆律诗入门篇----十分钟教会你学律诗 前言:此方法的压韵是以《中华新韵》为基础的,平仄按是现代拼音的四声来确定的,即拼音中的1,2声为平。 3,4声为仄。学好这个,以后可以自己再去浏览一下宋朝流传下来的《平水韵》,提高一下认识。 用《新韵》还是用《平水韵》,各人自便。个人还是认为用韵也应该与时俱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音、语调,所以,盲目地应用千年前的古人韵调,有食古不化之嫌。 一家之言,悉听尊便。 学律诗先从五律讲起,弄懂了五律,其他的律诗,绝句就是水到渠成了。 第一,二分钟:强行背出这四句基本格式,这是五律,七律,排律,五绝,七绝等诗的变化之根本。背出这四句,学律诗就算入了门。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其实是两个对仗工整的联。 平平仄仄平”这句更要背熟。 第三,四分钟:上面的四句格式,重复写一遍。就是一首五律诗的完整格式之一了。 五律有两种基本格式;仄起式,平起式。 仄起式,平起式里面又各自分了两种,其实只是第一句变化了一下,一共就只有个四种格式了。 仄起式:第一种,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四句再重复一边,就成了五律。 第二种,只是把上面的格式的第一句改成“仄仄仄平平”,其他不变,就成了另一种格式的五律了。 这种五律的格式,第一句最后一个字是韵字。和上面那首不一样。 全称叫“仄起入韵式”。 第五分钟:五律平起式。 平起式:第一种,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四句再重复一边,就成了五律。 第二种,只是把上面的格式的第一句改成“平平仄仄平”。 其他的和上面的“仄起式”原理一样。 看看清楚,五律诗翻来覆去,其实就是四句基本格式在变而已。 第六,七分钟:复习上面的。 第八分钟学七律。 七律其实和五律一样,只是在五律的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是。加的方法也很简单。 如“平平仄仄平”最前面是“平”音,那么在它前面加两个“仄”音就可以了。变成了“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理,每句最前面的是“仄”音,加两个“平”音就可以了。 其实就是把五律中的“仄起式”加两字变成了七律中的“平起式”,五律中的“平起式”变成了“仄起式”。 其他的都一样。 第九分钟: 五律每句的第一,三个字,可以不管平仄。 但只有“平平仄仄平”这句不能随便去变,高手才能变,你们以后再学这个。七律的第一*****字,同理,可以不管平仄。 同理,“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能随便去变,以后学变法。 第十分钟:复习上面七律的方法。 全部完了。 以后再发“律诗提高篇”,“中华新韵篇”。 律诗提高篇(一) 一,律诗的粘对------快速知道“格律”对错的方法。 粘对既是律诗的规则,也是一种快速知道“格律”对错的方法。 我们知道,律诗其实是四个对句而成; 一二三四五 仄仄平平仄,——1 平平仄仄平。——2 平平平仄仄,——3 仄仄仄平平。 ——4 仄仄平平仄,——5 平平仄仄平。——6 平平平仄仄,——7 仄仄仄平平。 ——8 一二三四五 我们知道;每个对句,如1和2。3和4。 句它们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都是相对立的,也就是平仄完全相反的,(最后一个字是韵的规则就不用多说了),这就叫“对”。 再看看2和3,4和5。 句,你就会发现,你就会发现,它们的第二,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同的。这就叫“粘”。 “粘对”的主要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 知道了它的粘对原理,就可以帮助我们背出格式了。 也就是只要知道了每首诗的第一句的平仄,那么全篇的平仄我们都能背出来了。只要按“粘对”的原理去套就可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原理来安排平仄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 二,律诗大忌---“孤平” 在“律诗入门篇”里的第一,二分钟教程里,特别指出过;五律中‘“平平仄仄平”这句更要背熟。 ’。同理;七律中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句了。 为什么呢? 因为按照律诗的“1,3,5不论平仄”这个观点,“平平仄仄平”这句就有可能写成“仄平仄仄平”,也就是除了最后一个字是必须要压押韵的平音字外,前面就只剩下一个“平”音了。这就叫“孤平”,一个孤孤单单的“平”音。 这是律诗不允许的。但可以用“拗救”的方法补救。 下面就谈“拗救”。 三,律诗的变化——“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律诗中如果拗句太多,就成了古风式的律诗。一般前面有一个字用了“拗”后面必须用“救”,*****补偿的意思。 也就是前面有个字是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就要在适当的位置上补一个仄。 1.在“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用另一种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也就是第三,四字的平仄互换。 同理“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就变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是第五,六字的平仄互换。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的第一个字,也就七言的第三个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了。 2.“平平仄仄平”的句型,第一个字用了仄,第三个字补一个平,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 8.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诗词平仄格律,这是个笼统的说法。 首先要了解古诗的分类:中国古诗,有不讲格律的,如诗经的诗,楚辞,汉魏间的五言诗,都不讲格律,那样的诗今天也还可以写的。格律诗是唐朝以来形成并且蔚为风气。讲到格律诗,那就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当然还有排律,…… 学格律诗,不妨从七绝学起,对七绝格律写法掌握了,写其他律诗就容易了。那么,怎样理解七绝的格律呢?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至少熟记,甚至于背诵五十首古代七绝。……这是个基础。 下面将从平仄,押韵等方面细致道来。 (一)平仄问题: 主要掌握两类,一类叫仄起式,可以贺知章《回乡偶书》为代表;一类叫平起式,可以李白《早发白帝城》为代表。再直接说一点,你就记住这两首诗的平仄,甚至就按它们的格律写。记住些古诗词,写的时候按它们的格律写,这其实是最简便的古诗写作诀窍之一。 既然讲到平仄,那你首先应该有一定的汉语基础吧?我们的普通话是有四声的,因为平声,就是指普通话的一二声;仄声,就是指普通话的三四声。古代有所谓入声,先不管他,因为古代所谓入声字今天大都分别归于四声中了。就按普通话去套,总之普通话一二声的字就是平声字,三四声的字就是仄声字。按这个办法,我们看看《回乡偶书》的诗句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少小离家老大回), 平平仄仄仄平平(乡音无改鬓毛衰); 平平平仄仄平仄(儿童相见不相识), 仄仄仄平平仄平(笑问客从何处来)。 格式如此,个别字有出入,那是有变化的情况,先可以不深究。因为首字是仄声,故叫‘仄起式’。……经常推敲古代格律诗佳作的平仄格律关系,相信很快就可以提高写作古代格律诗的水平。 (二)押韵问题 平仄,其实就是讲的声韵,属于一句话中间的声韵,平仄相间,错落有致,读来就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当然也涉及到与下一句的配合,即律诗或绝句的上一句与下一句的相同位置,平仄声调应该刚好相反,上句此一二字是仄声,下句此一二字就用平声字。这没别的什么深意,就是为了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讲究平仄,就是要调整好句子内部的字音关系,收到很好的听觉效果。 押韵,讲的是句子末尾,韵脚要相同。每句诗句末都押韵,这样的诗古人也写过,但流传的名诗很少。至于绝句,只要求一,二,四句末尾押韵,有的首句也可以不押韵。 格律诗的写作,一般要严格遵守押韵规则,所以古人编了很多韵书,如《诗韵集成》,《佩文韵府》,《中原音韵》,另外,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写的《诗韵新编》比较简明,书店容易买到。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