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解读名人

1.古诗词的解析

这是杜审言去贬所峰州途中渡湘江时作的诗。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将自己的悲愁渲泻出来。前二句是写昔与今的对比,以昔日的欢游来反衬今春的边愁,达到了“以乐境写愁哀,以愁哀写乐境,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后二句写南窜与北流的对比,以湘水自觉的北流(水往低处流是由于自身重力的势能),来反衬逐臣不自觉的南窜(逐臣的外放是源自朝庭外力使然)。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是值得学者借鉴的一个方面。杜甫深谙其家法,效仿前二句写出了“别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效仿后二句,写出了“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的名句;至于秦少游的名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大约亦祖于此。

还有一个方面值得学者玩味的就是此诗前两句,看似好解,其实难解。“迟日园林”有认为指京国的园林,也有认为指湘江边的园林,说法不一。如是即景生情,那么应在湘江边;如是由湘江边的春景触发对京国“园林”的追忆,那么,起得就比较突兀。下一句“今春花鸟”情况同样如此,如是“迟日园林”中的花鸟,它们也替我的远逐哀愁,那是诗人强加于花鸟之辞;如是看到湘江边的花鸟,倒是即景生情,本来欢乐的情景,想到自己的远逐反而加强了别离良辰美景的哀愁。诗词之美,往往在于朦胧含蓄,在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所以,《白华山人诗说》讲:“诗到极胜,非第不求人解,亦并不求己解。岂己真不解耶?非解所能解耳。”

2.请问针对本诗有什么名人点评

余光中:寻李白余光中: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追寻古典的精灵:读余光中《寻李白》 中国诗人历来有写咏史诗的传统,面对历史上的名人或江山形胜而发思古幽情似乎是中国诗人的一个偏好。

因此,在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几乎没有没写过咏史 诗的,也留下了大量佳句名篇。这一传统在现代诗中并没有断绝,不仅没有断绝,而且在一些优秀的诗人笔下得到了发扬光大。

其中,余光中无疑是一个合格的代 表。 他的这首《寻李白》就应该属于咏史诗的范畴。

余光中将有关李白的历史记载和野史传说,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化成自己的诗句, 诗中有述有论有抒情有感慨,四者结合得浑然无迹。但这首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余光中是以李白的诗歌风格在写李白,如果我们忽略诗歌语言上的古今差异,仅就 其内在神韵看,这简直就是李太白作品的白话版。

余光中写李白的诗一共有三首,除了这首《寻李白》,他还有《戏李白》、《念李 白》。题材虽一,但特色各异,从中可见余光中对李白其人其诗的仰慕。

而余本人的作品亦因此而大有李太白之风。本诗以李白失踪开篇,以李白乘风归去终,因 此,寻李白便成为全诗的主调。

在淋漓尽致的倾诉中,让读者充分领略了作为诗人的李白的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让人千载之下,如 获见之。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李白的永恒的价值,都在这短短几十行诗中表现了出来。

余光中的奇思妙 想还表现在,他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写,一方面是诗人李白的世界,一方面是千年之后余光中心中的世界,二者圆融幻化,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任想像自由驰骋, 任意挥洒,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多层次的美。避免了平面化、简单化的弊病。

余光中的作品中也有幽美缠绵的爱情诗,也有低回婉转的 爱国诗章,但纵观他的诗歌创作,还是以豪放取胜,这首《寻李白》可为代表。开篇如天外飞仙,突兀而至,神奇而美妙。

接着,以一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语言密 度,顺流而下,又曲折往复,构成诗的主体,结尾则飘然远引,余音绕梁,让人一唱三叹。特别是中间部分,既自由抒展,又回旋跌宕,其艺术表现手法已达炉火纯 青之境。

余光中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都很强的诗人,他的咏史诗大多在省察传统,但这种省察是带着深厚的现代意识的,这使他的 诗,咏史而不泥史,怀古而不复古,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的结合。他曾在《莲的联想·后记》中说:“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

在这类诗中,整个民 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当作解读《寻李白》的一把钥匙。

3.名人的较简短的现代诗 加赏析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4.请问针对本诗有什么名人点评

余光中:寻李白余光中:寻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追寻古典的精灵:读余光中《寻李白》

中国诗人历来有写咏史诗的传统,面对历史上的名人或江山形胜而发思古幽情似乎是中国诗人的一个偏好。因此,在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几乎没有没写过咏史 诗的,也留下了大量佳句名篇。这一传统在现代诗中并没有断绝,不仅没有断绝,而且在一些优秀的诗人笔下得到了发扬光大。其中,余光中无疑是一个合格的代 表。

他的这首《寻李白》就应该属于咏史诗的范畴。余光中将有关李白的历史记载和野史传说,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化成自己的诗句, 诗中有述有论有抒情有感慨,四者结合得浑然无迹。但这首诗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余光中是以李白的诗歌风格在写李白,如果我们忽略诗歌语言上的古今差异,仅就 其内在神韵看,这简直就是李太白作品的白话版。

余光中写李白的诗一共有三首,除了这首《寻李白》,他还有《戏李白》、《念李 白》。题材虽一,但特色各异,从中可见余光中对李白其人其诗的仰慕。而余本人的作品亦因此而大有李太白之风。本诗以李白失踪开篇,以李白乘风归去终,因 此,寻李白便成为全诗的主调。在淋漓尽致的倾诉中,让读者充分领略了作为诗人的李白的不凡的风度、独特的气质、飘逸的胸怀、洒落的心神,让人千载之下,如 获见之。李白的狂放、李白的豪情、李白的抱负、李白的奇异、李白的痛饮、李白的失意、李白的永恒的价值,都在这短短几十行诗中表现了出来。余光中的奇思妙 想还表现在,他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写,一方面是诗人李白的世界,一方面是千年之后余光中心中的世界,二者圆融幻化,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任想像自由驰骋, 任意挥洒,从而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多层次的美。避免了平面化、简单化的弊病。

余光中的作品中也有幽美缠绵的爱情诗,也有低回婉转的 爱国诗章,但纵观他的诗歌创作,还是以豪放取胜,这首《寻李白》可为代表。开篇如天外飞仙,突兀而至,神奇而美妙。接着,以一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语言密 度,顺流而下,又曲折往复,构成诗的主体,结尾则飘然远引,余音绕梁,让人一唱三叹。特别是中间部分,既自由抒展,又回旋跌宕,其艺术表现手法已达炉火纯 青之境。

余光中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都很强的诗人,他的咏史诗大多在省察传统,但这种省察是带着深厚的现代意识的,这使他的 诗,咏史而不泥史,怀古而不复古,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的结合。他曾在《莲的联想·后记》中说:“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 族的记忆,等于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当作解读《寻李白》的一把钥匙。

5.古诗文完全解读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这一首五律,却在内容表达与章法技巧上脱落故常,出奇制胜,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应该承认,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至深,首先在于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触发的郁勃真切的离情别绪。回溯诗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天宝十五年(756)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玄宗奔蜀,杜甫只得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李亨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祸,便没有诗人的这番家人离散,身陷绝境的悲惨经历。而如果没有这番特殊的经历,要产生诗中的哀惋凄切、深挚缠绵的离情也是不可想象的。此诗的重要价值,确乎在于它所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感这一点上。

不过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乱世之离情的作品中高标独秀的,却无疑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新奇角度与抒写章法。在这里,老杜并不一般地就景敷情、缘情述事,而是别出心裁从思念对象一边落笔,从头至尾细致熨帖地描摹自己想象中的对方的景况。无限的深情、痴情都从这一系列想象描写中流泻而出,达到了抒情的极致。首联二句,绝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前人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和“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一类的名句,那都是兼及“忆”与“被忆”双方的,这里却偏偏只提被忆的一方,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妻子身边,是时时尾随着可爱的小儿女的。诗人月夜思妻,必然密不可分地念及孩子。可是颔联二句不正面说自己望月忆儿女,偏说儿女随母望月,又想象儿女幼小,尚不解望月而思念身陷长安的慈父。真是此情此景,将何以堪!诗人刻骨铭心的忆内之情,又在这痛苦的想象中更深入一层。第三联,想象愈加具体化,虚拟妻子在这个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是整首诗中意境最优美,辞采最清丽的抒情句子。鬟湿而臂寒,状看月之久与怀人之痴。月色愈好而痛苦愈增,夜深天寒都浑然不觉。这位闺中娘子是如此多情而执着,难道还不值得我们的诗人深切思念吗?王嗣奭《杜臆》认为此联“语丽情悲”。实为中肯。诗的末联,方才将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摆进去,仍以想象之笔结情。这是盼望相思之愿能偿,有朝一日伉俪重逢,双双对此明月舒愁,抹掉战乱带来的伤痛痕迹。这里对前文的承接照应十分细密周到,表现出诗人情感之深婉沉绵,如“双”承“独”,“照”承“月”,“泪痕干”反衬双方各自“独看”时的泪流不止,这些都真切地传达出诗人憎恨乱离,盼望团圆的迫切心情。

6.古诗名句赏析

古诗词名句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浣溪沙》晏殊 赏析:此两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 赏析: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赏析: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晴川历历汉阳数,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 赏析: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赏析:“乡愁” 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赏析: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 “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赏析:此两句运用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李煜 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李煜 赏析: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赏析: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 “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赏析:此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1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 赏析: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普遍的意义。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两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慰问及祝愿,是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 (15).造华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岳》杜甫 赏析:这是更作一番仔细观察后写出来的,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景色。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赏析:此二句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1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赏析:“曲”、“幽”、“深”,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此而句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光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赏析: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组成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

此二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 (1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李清照 赏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潜 赏析: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2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寄张丞相》孟浩然 赏析:意思是蒸腾的水气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

此二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

7.名人名诗

中孔子说的。

原文如下: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翻译: 曾参说:“太伟大了! 孝道是多么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

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 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

因此其教化不须 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 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于人民,于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 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诗经。小雅。

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着你。’”。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