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的诗歌 利用反复修辞手法的诗歌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2、《秦风·无衣》 先秦: 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5、《如梦令·春景》 宋代: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 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这样吹吠下去,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2.运用了反复,拟人修辞的现代诗歌三首这样的诗很多,下面是《**,你在哪里?》的诗有反复和拟人,比较明显。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 **---[1] 松涛阵阵: 3.求诗歌鉴赏,使用反复修辞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 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 《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这个链接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4.运用修辞的古诗名句运用修辞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赠汪伦》)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马作的卢飞快,共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6、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9、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