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静夜思》古诗1.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绝小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原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注释: 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疑:好像。 ⑶举头:抬头。 3.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静夜思古诗词配图【诗歌原文】《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2、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静夜思 3.求静夜思5.12烛光诗诵会的全部诗歌文本文档的不太好找,只找到了一首,有视频的你看一下。 湖南经视的完整篇: 在四川汶川的地震中 最让人揪心 心疼和心碎的 就是那些被地震夺去了年轻生命的学生 网络上的朋友感人肺腑地写了一封寄往天堂的信 希望孩子们 一路走好 送给这些在天堂的孩子们 《给天堂的孩子》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你们刚刚走进教室准备上课 在你们还没有完全听清楚老师念的第一个英语单词的时候 顷刻间房屋轰然倒塌,黑暗变成了你们全部的视野 在这个美丽的五月,鲜花盛开的季节 孩子呀,在你们如诗如画的花季 你们走了,还没来得及叫一声爸爸妈妈 还记得 就在灾难来临的前一天是母亲节, 妈妈还收到了你们的短信祝福, 可是,一夜间便成了隔世。 刚强伟岸的父亲和蔼慈爱的妈妈, 他们相互搀扶着, 在黑暗中他们颤抖着手, 用手电筒的微光依次照向每一个幼小的身躯, 夜晚的风很冷 雨很凉 呼喊中孩子的名字 撕裂着每一个活着的灵魂 冰冷的水泥墙挤压在你们的头顶上 鲜血染红了墙砖 爸爸和妈妈一个个辨认下去 还没有看到塑料布下的头 妈妈就断定那个穿粉色丝袜的就是他们的女儿 因为露出的袜边上有妈妈亲手缝上的丝线 那个穿蓝色运动服的男孩 曾经是校篮球队的主力 曾经俊朗的笑脸被铁丝穿过 他告诉妈妈 将来他要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孩子 你冷吗? 让妈妈在你的身下垫些报纸 孩子 你怕吗? 让爸爸再牵一次你的手 爸爸妈妈来了 亲人来了 我们依然能回忆起 三百个孩子的笑容 像三百朵灿烂的鲜花 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你们的鲜艳和娇嫩 那些在阳光下天真玩耍 认真读书时稚气的脸庞 你们就这样走了 你们去了哪里? 你们听到了我们的呼唤了吗? 孩子们 相信在天堂里也有爸爸的大手 也有妈妈的热汤 孩子们 一路走好 视频:国哀日·静夜思5.12烛光诗诵会(一)国哀日·静夜思5.12烛光诗诵会(二)国哀日·静夜思5.12烛光诗诵会(三)国哀日·静夜思5.12烛光诗诵会(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