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对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的建议

1.对古诗词的学习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一、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如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如果没有诗下的注释,我们只认为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但加上注释,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首诗表面句句在写景,实则是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从字面上看,作者描写的春日环境是幽静凄清的,情绪是低沉的。但问题答到这个层面上还不够。我们结合一下诗人的生平可以知道,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从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他政治上从位高权重到大权旁落,人情上从门前的车马喧闹到门可罗雀。那么这种低沉的情绪即是他政治上失意的落寞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古典诗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诗人在用到这些意象时,一般都和自身联系起来托物言志,这样,在其固有的象征意义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诗作,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四、善于发现“诗眼”。一首诗里,诗眼往往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它是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表现诗人感怀、概括力最强的语汇。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来品味,看它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五、利用诗歌的结构来理解诗歌的内容。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的诗,一般是先情后景。了解了诗歌的结构,能让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

2.背诵古诗,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阅读量、背诵古诗文,其目的是要夯实我们古诗文的基础,有一定量的积累,达到提高鉴赏古诗文能力的目的,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作”的目的。

一、古诗文的吟、唱与诵 首先,我们要搞清“吟”、“唱”和“诵”这三个概念。 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

《诗经》305篇,经过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诗经》以后的诗歌,除楚辞、汉乐府、唐律诗、宋词以外,其余的绝大多数诗诗乐分家,不能入乐歌唱。

而那些原来可入乐歌唱的古诗词,其乐谱也大多先后失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读诗赏词主要是随口吟诵。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样吟诵诗文呢?由于当时一没有录音,二没有留下吟谱,所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古人的吟诵是口耳相传、世代赓续的,后人的吟法虽与前人不尽相同,但前后相承,总有一点前人的影子。

我们认为“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一般适宜于唐律诗、宋词以外的古体诗歌。 “吟”的对象是古体诗。

“吟”就是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它不需要用乐器伴奏。 “唱”的是律诗和词曲。

它一有乐谱可依,唱时对乐谱不可随意改变。二在通常情况下用乐器伴奏。

古时候的词曲都是可唱的,只要按一定的词牌和曲牌写词或曲,就可以马上唱出来,所以,有填词和填曲的说法。 同时也有上阕和下阕,就像我们现在一首歌中的同乐谱的上一段歌词和下一段歌词一样。

调子定好了,唱词有了,就能一点不差地唱出来。 所谓“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

“诵”的对象一般是指古文。 “吟”和“诵”有相同之处:一都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二都是表现出一定音乐美的有声语言;三是行腔使调时都可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吟”的对象是古诗,重音乐节奏;“诵”的对象是古文,重语言节奏。“吟”时旋律往往鲜明,比“诵”悦耳动听;“诵”时旋律一般不太鲜明,但比“吟”表意清晰。

“吟”时声音拉得较长,听起来好像歌唱;“诵”时声音相对较短,听起来像和尚念经。 杜甫有句诗说:“新诗改罢自长吟。”

他还说:“续儿诵文选。”可见杜甫做诗要反复吟哦,才能最后定稿;教子读古文的方法也只是“熟读”。

这是对“吟”、“诵”的最好注解。 二、古诗文背诵的意义 我们提倡对古体诗歌要“吟”,对律诗、词曲要“唱”,对古文要“诵”,对古诗文要背诵。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背诵古诗文的意义。 1.熟悉古诗文的形式 中国人学习古诗文向来是注重背诵的,中学语文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做。”一个高中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认认真真地背诵三百首(篇)诗文。

这三百首(篇)诗文虽少,但已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就会还给别人。“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古诗文的用字、句法、章法等形式。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了解“诗的建筑美”。可以感悟字的凝练,句的整齐、节的匀称。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了解律诗的区别。 (包括五律、七律、长律)通过背诵,我们可以知晓律诗的押韵、平仄、对仗。

通过背诵,我们可以明白文章有抒情与叙事之别,诗歌有古体诗与近体诗之分。通过背诵,我们可以体味文章句式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所反映出的磅礴气势等等。

2.把握古诗文的风格 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故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形态也各式各样。 我国古代散文、古代诗歌中,就有豪放婉约之分,阳刚阴柔之别。

通过背诵,可以把握住诗文的风格。 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李白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及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均是阳刚之美。

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阴柔之美。

人们的审美趣味是多样化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就是一个人也有多方面的爱好。 人们不仅喜欢雄伟壮阔、激昂悲壮之美,也喜爱曲经通幽、渔歌樵唱之美;人们不仅喜欢电闪雷鸣,翻江倒海的场面,也喜欢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美景。

同样,人们不仅需要豪情壮志的激励情怀,也需要山水之音以怡情悦性。所以,壮美和优美并存,阳刚和阴柔相济,才能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也符合人们多样化的审美情趣,而这些,只有通过大量古诗文的背诵,才能把握古诗文的风格。

3.循声逆志,使情感再现 从现代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在吟唱背诵古诗文时,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思维是和作者一起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刚开始时,眼看作品,口中吟唱背诵,作品文字所显示的意义和作品语言所具有的声音分别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时,我们的情感首先被声音所激起,同时,我们的思维——理解和想象开始活跃起来。

根据视觉、听觉所提供的意象,凭借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体验。

3.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有重要作用。重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与作用。基于此,主要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词眼;朗读;留白

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也是培育精神的沃土。人教版小学语文共编入60首古诗词,篇篇璀璨精华,让学生受用无穷。但实际上,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还存在理解困难、体会难以深入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习与教学效率。加之,为了应试所需,很多老师干脆选择传统的教法,让学生用现代白话直接翻译诗词的意思,没能让学生真正品味诗词的内涵意境。如何让古诗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牢笼,使学生轻松快乐学习?我有下面四点教学建议:

一、巧抓词眼,重点突破

“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另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情。对古诗文中的诗眼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认识,要理解准确,才能由此及彼,理解

4.关于古诗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和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一字一词包含着极丰富的内容。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我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的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概括童子的回答,并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初步领悟到了诗的意境。

(三)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借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借曲引情——例如:《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天》,这首曲子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与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产生共鸣。学完全诗后,再一边听乐曲一边想象,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禁不住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曲情交融,为学生学好古诗创设了一个艺术的氛围。

参考资料:网页链接

5.谈谈如何背诵古诗文

摘要:本文从兴趣、信心、理清诗文思路、抓住诗文特点、化整为零等方面谈了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提高背诵能力,锻炼记忆力。

关键词:古诗文 记忆力 诵读

新课标的实行更加注重能力和情感教育,强调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我认为记忆力是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而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最需要记忆的就是古诗文了。而且背诵古诗文也是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但是现实中,学生最头疼、老师们最无奈的也往往在诗文背诵上。记不住,写不对是最常见的问题。这里我就此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望大家指正。

其实汉语是一种美妙的语言。她拥有顿挫的节奏,悦耳的音律,古诗文完美地体现了她的特质。这些既为背诵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只有加强诵读才能张扬汉语的魅力与神韵。

一般来说,诗文的背诵离不开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是对诗文内容的感悟。对诗文内容感悟得越好,背诵得就越准越快越牢。其二是对生活(包括古代生活)的感悟。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越强,对生活感悟得越到位,背诵得就越有风味越有神韵。其三是背诵技巧的掌握。其中,前两点是基础,只有对诗文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生活有一个基本的感悟,背诵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反作用于诗文的背诵,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背诵的需要,而背诵技巧的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对学生背诵指导的技巧问题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无数的事实表明,凡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者,无一不是对那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要想学生背诵好诗文,就必须唤起他们对诗文背诵的兴趣。一些学生,语言的天然敏感力和领悟力强一些,往往背诵诗文的兴趣比较浓。就后天的教育而言,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背,优秀学生的范背,均能有效引发学生背诵的兴趣。语文教师对诗文的重要性、规律性、趣味性及美感特征做适当的点拨,也能唤起学生背诵的兴趣和热情。背诵诗文之前,教师还可以讲讲有关诗文的背景故事。例如,学生背曹操的《观沧海》之前,教师如果把“这个身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诗人,当时消灭袁绍残部,北征乌桓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巩固了后方,奠定了挥戈南下、统一中原的基础。此时,诗人登上当年秦皇、汉武曾经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它的心情一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讲给学生听,学生的背诵兴趣必定盎然。

有了背诵的兴趣还必须有背诵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自信心是背诵成功的必要条件。美国心理学家胡德华斯指出:凡是记忆力强的人都对自己的记忆充满信心,信心能增强人的记忆力。让学生范背,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是增强学生背诵信心的有效手段。例如,我班上有一同学,记忆力并不强,背东西总比别人慢,我了解情况后,就让他自己制定背诵任务,不用跟同学们一样,在课堂上,我就让他背诵任务内的诗篇,结果他背得非常熟练,让别的同学都感到惊讶,以后它的背诵的信心增强了,速度也渐渐的提高了。

理清诗文的宏观思路,顺着作者的思路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大脑里建构起流动的画面或场景都会有利于背诵。例如背诵蒲松龄的《山市》,先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山市出生——山市发展——山市高潮,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引出“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到“城郭的出现”再到“危楼的出现”,背诵时就像看电影一样一个个的画面有序的出现,这样背起来自然就容易了。

较长的诗文可化整为零,化大为小,然后对局部划分层次,各个击破。例如背沈复的《童趣》按照三件事四幅图(群鹤舞空图、鹤唳云端图、神游山林图、鞭逐蛤蟆图)的层次分开来背就容易多了。

经典诗文总是按一定的顺序行文的,如果能引导学生找到其行文的线索,在此基础上抓住某些表示时间的词句或逻辑的词句使之成为背诵的线索,那么就可以大大提高背诵的速度和质量。抓住这些特点,学生便能轻松掌握诗文。

参考书目:《心理学》 《语文教学参考》 《语文课程标准》

6.语文古诗词应该如何背诵

我觉得记忆的时候有这几个方面需要注意:(先天智力因素除外)

一:记忆的时候要头脑清醒心情愉快保持自信。告诉自己就我这智商背这些还不是小菜一碟。

二:排除一切干扰记忆学习的因素让自己一心一意

三:周围要有足够的空气

四:多感官记忆。就是眼看、耳听、口读、手写、

五:定期巩固练习把握遗忘规律也就是重复.

六: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先理解后记忆。背诵时注意归纳总结思考

七:良好的睡眠和饮食营养与适度的锻炼身体也有助于提高综合智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我要说明,不要相信市面上买的所谓增强记忆力的各种产品。有的甚至还冠以学习方法之名来欺骗广大学生。脑子越用越灵活

根据上述我的经验建议背诗的时候要思路开阔,读的时候要思考大意还有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不妨读诗改成吟诗。这样有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培养语感。写作文的时候还能运用出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