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想读一些关于古诗词平仄韵律方面的书《唐宋词格律》由龙榆生教授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 定价,好象5,6块钱吧。我家有一本。都是繁体字。 附带(《唐宋词格律》之所以是格律,就是永久性的,固定性的,不会变来变去,你去省会大的新华书店,是很容易买到的。它不只是一版,甚至三版,四版,一年一版地出。或者登陆淘宝网,也可以淘出来。) 另外(建议喜欢歌词的朋友,或者初学者,可以订阅如下杂志期刊—— 《词刊》 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 10026 这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歌词期刊,里面不乏古诗词的一些文章。本人受益非浅! 2.小学古诗文诵读书《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所见》的大意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3.学古诗词必读的好书有哪些《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文观止》 我建议按照顺序学经典: 第一辑诵读本,基本上在13岁前即小学毕业前完成,要求学生精读熟读,最好能背诵:①《论语》②《老子·大学·中庸》③《诗经》④《孟子》⑤《易经》⑥《唐诗三百首》⑦《尚书》⑧《庄子》⑨《楚辞》⑩《古诗源》 第二辑幼学诵读本,应在小学毕业之前完成,只供学生补充诵读: 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②《千家诗》③《孝经·弟子规·增广贤文》④《声律启蒙·笠翁对韵》⑤《幼学琼林》⑥《五字鉴》⑦《龙文鞭影》 第三辑阅读本,应在初中阶段完成,只要求学生阅读: ①《礼记》②《荀子》③《仪礼》④《尔雅》⑤《周礼》⑥《左传》⑦《史记》⑧《战国策》⑨《吕氏春秋》⑩《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六韬三略》⑾《古文观止》⑿《宋词三百首》⒀《元曲三百首》 4.本人是汉语言专业,我想买一本关于诗歌朗诵技巧的书籍,但是现今不是应该有《演讲与朗诵》之类的专业选修课的吗,我们就有,大一下学期开的,之前应该会有普通话的课程。 我们当时并没有用教材,是老师总结的笔记还有当堂指导。因为朗诵是一个不能量化的东西,不能说哪一首诗歌就因该怎么朗诵,可能一句话,因为断句不一样,声调的高低不一样,尾音长短不一样都会有不同的效果,还不说朗诵者的不同情感表现。 一般来说,教《现代汉语》的老师都有较好的普通话基础,也会有这方面的经验,你可以向他讨教。顺便多关注学校有没有类似的选修课。 再有就是多看和听相关的视频录音。央视每年的“新年新诗会”有很多不错的朗诵,可以看一下。 再有,朗诵和朗读是不一样的,所以一楼推荐的书你没有必要买,不过可以看看。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要不然很煞风景的。 5.关于吟诵的古诗《游泰山六首》 唐代 李白 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