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反映哲理的有关诗句

一、反映哲理的有关诗句

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二、【反映科学哲理的诗句.】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简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三、含人生哲理性的古诗

不是一非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于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海上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四、蕴含生活哲理的古诗句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五、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示世间万物新旧的更替,海日,那是一种光明的象征,而残夜是黑暗的终结;江春是生命勃发的季节,旧年就是过去。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一种充满着对人生,对社会的哲理性的思考。不管是黑夜还是旧年,终将结束,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已经来临。我们可能对过去的时光不满意,但未来是光明的海日初升,春江水暖,朝气蓬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是说新旧事物在不断的更替,新的事物终会取代旧的事物

另外能体现到这个这里的还有,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哲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全面地看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人们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反映了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六、有哪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古诗

(一)观祈雨(唐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二)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样的诗很多不逐一列举了以上仅作参考。

更多含有哲理的诗:

(一)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

(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二)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三)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七、反映科学哲理的有关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目】题西林壁(宋 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