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宋词 2. 北宋词人 北宋词1.北宋词的成就有哪些北宋词前承唐五代词的传统,后开南宋词风,在词的发展历程中处于一 个关键性的历史阶段。 北宋词在词体形式上为南宋词的发展做好了准备。北宋 早期,小令的创作技巧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北宋中期,慢词渐渐与小令并驾齐驱地发展,成为了词人抒情表意的主要方式。 到了大晟词人手中,令、引、近、慢诸体具备,而且声韵格律变化繁多。 没有这些准备,南宋词的发展将是不可能的。 北宋词继承了花间词、南唐词的传统,从秦观到周邦彦,婉约词的创作 出现了一个髙峰,成为了词坛创作的主流。 与此同时,苏轼又创立了豪放词风,将词引向抒写个人豪情与面向社会现实的广阔道路,为词注入了新鲜血液。 宋室南渡之后,爱国豪放词的创作风起云涌,并由此而形成词史上永世不 衰的优良传统,而这一传统的建立却是从北宋开始的。 北宋时期,词的“雅化”过程基本完成,树立了精美典雅的审美风范。宋 初晏殊、欧阳修等继承南唐词风,他们的小令别具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文丽 雅致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苏轼则使词充分士大夫化, 从而成为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从整体来说,词的“雅化”进程,也 就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苏轼“以诗为词”的变革使这个过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在宋词“雅化”进程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则是大晟词人,允其是周邦彦。 他们将精力都集中在词的字面、句法、修辞、音韵、布局等方面,使词朝着工整精致的醇雅方向发展,他们在创作词时精心构思,转变了北宋词人创作词以自然感发为出发点,为南宋雅词词人确立了“家法”。 北宋时期,词坛可谓是百花齐放,尽管此时出现过“乌台诗案”这样的 文字狱,也曾出现过词人因填词而在仕途上备受打击之事。 但从整体看来,文学创作风气比较自由,因此北宋词才能出现多种流派与风格之间的相互竞争。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也很活跃。这种批评不仅表现在不同流派之间,同时也 发生在师生之间。 例如,苏轼批评秦观,可苏轼的弟子晁补之和张耒却很欣 赏秦观,陈师道甚至说苏词“要非本色”。 这种文学批评有利于词的发展。 正是因为有这种自由批评的风气,才出现了 李清照的《词论》,使她敢于对成名的男性 词人一一加以批评。南宋词创作的进一步繁 荣,流派风格的增多以及词论的大量涌现, 都同北宋这种活跃的、健康的风气有着密切 关系。 2.北宋词《兰陵王柳》词的意思.作者周邦彦的简介.《兰陵王柳》原文 兰陵王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⑴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⑵烟:薄雾.弄:飘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⑷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 ⑸京华:京师. ⑹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⑺柔条: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⑻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⑼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⑽离席: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遥远.驿:驿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恻:悲伤. ⒂渐:正当.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静谧. ⒄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⒅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编辑本段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了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编辑本段作者 周邦彦 (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 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 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 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 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 《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编辑本段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 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 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 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 ,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 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 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 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 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 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 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 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 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 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 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 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 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 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 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 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 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 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 3.请推荐几首北宋词豆叶黄 【宋】陆游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豆叶黄/忆王孙 【宋】陆游 春风楼上柳腰肢。初试花前金缕衣。袅袅娉娉不自持。晓妆迟。画得蛾眉胜旧时。 33字: 如梦令 【宋】陆游 独倚博山峰小。翠雾满身飞绕。只恐学行云,去作阳台春晓。春晓。春晓。满院绿阳芳草。 36字: 长相思 【宋】陆游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长相思 【宋】陆游 悟浮生。厌浮名。回视千锺一发轻。从今心太平。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长相思 【宋】陆游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锺。 长相思 【宋】陆游 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官闲常昼眠。画凌烟。上甘泉。自古功名属少年。知心惟杜鹃。 上西楼/相见欢 【宋】陆游 江头绿暗红稀。燕交飞。忽到当年行处、恨依依。洒清泪。叹人事。与心违。满酌玉壶花露、送春归。 40字: 生查子 【宋】陆游 还山荷主恩,聊试扶犁手。新结小茅茨,恰占清江口。风尘不化衣,邻曲常持酒。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 生查子 【宋】陆游 梁空燕委巢,院静鸠催雨。香润上朝衣,客少闲谈麈。鬓边千缕丝,不是吴蚕吐。孤梦泛潇湘,月落闻柔橹。 昭君怨 【宋】陆游 昼永蝉声庭院。人倦懒摇团扇。小景写潇湘。自生凉。帘外蹴花双燕。帘下有人同见。宝篆拆官黄。炷熏香。 42字: 浣溪沙 【宋】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4.在宋词当中,北宋的词与南宋的词之间的区别何在南宋姜吴典雅词派相关词学论题之探讨 第五章,论述词学史上的南北宋之辨。 归纳各家意见,「南宋」与「北宋」词可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风格类型:一重自然的感发,一重人巧的精思;北宋浑涵,南宋深美,各有所长。所谓「绵密工丽有余,而高情远致微减」,正可概括南宋典雅派词的长处和缺点。 最后总结全文,以为本文在设计上,由词笔势态、词情体貌到风格类型,兼顾了形式与内容、个别家派与时代风格等层面,正扣紧了「南宋」、「姜吴」、「典雅」等概念,不但厘清了各种相关论说的理论层次,也具体反映出南宋姜吴典雅派词的风格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一、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北宋词史》写到结束的时候,南宋词人的创作已经隐约可见。 这里应该对南北宋词不同特征做一个回顾与总结,以为进入《南宋词史》阅读的过渡。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 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 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 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 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 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 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 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 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 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 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 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 两者各有春秋。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 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 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 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 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 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②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 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 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 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 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 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二、南北宋词优劣论 关于。 5.宋代的词有哪些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欧阳修等. 花间派:温庭筠 《西江月》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纫兰结佩有同心。唤取诗翁来饮。镂玉栽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胸中不受一尘侵。却怕灵均独醒。 诗人: 辛弃疾 辛弃疾的诗 朝代: 宋词 体裁: 词 《四月十日出郊》 约束南风彻晓忙,收云卷雨一川凉。涨江混混无声绿,熟麦骚骚有意黄。吏卒远时闲信马,田园佳处忽思乡。邻翁万里应相念,春晚不归同插秧。 诗人: 范成大 范成大的诗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夜宿田家》 簦笠相随走路岐,一春不换旧征衣。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板扉。身在乱蛙声里睡,心从化蝶梦中归。乡书十寄九不达,天北天南雁自飞。 诗人: 戴复古 戴复古的诗 朝代: 宋词 体裁: 七律 《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诗人: 宋真宗 宋真宗的诗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看大江。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诗人: 韩淲 韩淲的诗 朝代: 宋词 体裁: 七律 《石头城》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诗人: 刘翰 刘翰的诗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夜半闻横管》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诗人: 程俱 程俱的诗 朝代: 宋词 体裁: 七古 《枕上述梦》 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生马驹驰铁蹄腕,古铙歌奏锦衣褠。玉关雪急传烽火,青海云开见戍楼。白首不侯非所恨,咿嘤床箦死堪羞。 诗人: 陆游 陆游的诗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访隐者》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诗人: 郭祥正 郭祥正的诗 朝代: 宋词 体裁: 无 6.南宋词与北宋词有哪些异同词或辞,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曲子词、诗馀、长短句、乐府。 始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填词、倚声[1]。 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目录 [隐藏] 1 起源2 兴起原因3 分类 3.1 按体制3.2 按风格4 发展 4.1 晚唐五代4.2 北宋初期4.3 北宋中期4.4 北宋后期4.5 南宋初期4.6 南宋中期4.7 南宋后期4.8 元代5 传播6 著名词人 6.1 晚唐、五代6.2 北宋时期6.3 南宋时期6.4 清时期7 注释8 研究书目起源[编辑]词的起源和发展,词开始出现,是在中国的唐代。 更精确一点,是在中国初唐时期。伴随着当时“胡乐”传入,“燕乐”大盛,词也逐渐脱离传统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成为一门独立的诗歌艺术。 源头词本身就包含多种源头的特点,词的源头并不唯一。有说法是由于唐诗的发展已趋成熟,在当时也将一些歌辞,被之管弦,后来经转移演化,因唐诗的歌唱,以及文人为增加创作的趣味性,将原本对偶工丽,句法型式规律的唐人诗歌,慢慢增损字句,再把整齐的句法摊破,词便因此而正式产生了,溯流应在盛唐中唐之间。 顾起纶曰:“唐人作长短句乃古乐府之滥觞也,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碗流丽,颇真其妙,世传太白所作,上有桂殿秋、清平乐等,亦有以太白时,尚无词体,是后人依托者,或以菩萨蛮为温飞卿作,然湘山野录谓魏泰辅得古风集于曾子宣家,正以菩萨蛮是太白作,则流传亦已久矣。”(汪中注译。 宋词三百首。三民书局出版。 1981)词的演化发展轨迹,就总体而言,大致如学者所说:“勾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2]兴起原因[编辑]词的兴起源于文学发展的趋势。 诗到唐已发展到高峰,难再创新局面,词正是诗渐趋衰微时出现的新品种。词的兴起也受外乐传入的影响,唐时多外来音乐,宴会时多以外乐番曲为主,因此,配合宴乐而作的“曲子词”便兴盛起来。 词的兴起亦源于五代时南方文化发达,五代时战争频仍,南方战祸较少,社会安定,因此文化得以发展。西蜀、南唐的国君都好文学,南唐更成为文艺发展的地方。 而宋初政治经济较稳定,宋初局面较安定,都市繁荣,人民对文娱活动的兴趣大增,加上君主提倡,流行民间的词更兴盛。分类[编辑]按体制[编辑]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按风格[编辑]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豪放派和格律派。 发展[编辑]晚唐五代[编辑]晚唐温庭筠的词,多写闺情,描写女子容貌情态、服饰和心理,以浓艳华美为主,满是香、玉、金、钗、锦、绣等字眼。手法上表达细腻,造语清新,善于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细密婉约,情意悠远。 与温庭筠齐名的有韦庄,他与五代时期的重要词人冯延巳、李璟的词作,都较温词清丽自然。李煜前期的词,反映豪华富丽、风流浪漫的宫廷生活,多温馨绮丽之作,仍然呈现花间词气息;后期的词写家国之恨,拓展了词的题材,感慨既深,词益悲壮。 李煜词的最大特色是自然真率,情感真挚醇厚;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明净洗炼,通俗生动,接近口语,与花间词缕金刻翠,堆砌华丽词藻的作风迥然不同。北宋初期[编辑]北宋前期词人基本上继承了五代婉约清丽的词风,多写春愁秋恨、离别相思。 体制上,承继晚唐五代遗风,仍以小令为主。代表词人有晏殊(991-1055)、范仲淹、欧阳修、张先(990-1078)、晏几道等。 晏殊、欧阳修等,都是达官贵人,作品都有一种雍容华贵的风度,但作品个性极不分明,往往彼此相混。晏几道的作品则把五代南唐、花间的词风发展至高峰。 在这一期的词人中,范仲淹于温婉中寓豪宕之气,下启苏轼豪放词风。张先创作了一些慢词,对慢词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北宋中期[编辑]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由小令时期进入慢词时期。柳永开始大量作长调,喜用慢词,以长调的形式和手法为主。 在词的内容方面,柳永也有所开拓,内容多写都市的繁荣生活,以及沉溺其中的男女心理。除恋情相思外,他还写都市的繁华、山川的壮丽、羁旅愁思、怀古喟叹。 作品长于铺叙,曲尽形容,善于白描,意境秀丽,情景交融。其后苏轼在婉约词之外,另立豪放一派,想像丰富奇特,个性鲜明。 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他又开拓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格调,使词脱离音乐的束缚,又以诗为词,词境圹大,个性分明。不过当时仿效苏轼的人不多,即使苏门学士黄庭坚、秦观,词风都近柳永而不近苏轼。 北宋后期[编辑]到了周邦彦,则于慢词的审音调律上有贡献,善于创调,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富艳精工,好用典故;词的技巧、格律进一步深化成熟,善。 北宋词人1.北宋所有著名词人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张先、晏几道、秦观、晏殊、宋祁、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纲、李重元、孙光宪等。 1、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 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 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3、周邦彦 周邦彦(1057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为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 以后十馀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今江苏省)县令等。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年)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 宋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 后死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4、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词人。 婉约派代表人物。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 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病逝,年八十八岁。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5、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 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 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 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词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柳永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李清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周邦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晏几道。 2.【宋朝诗人苏轼的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